在宋朝吃不到的水果
可以肯定的是,宋朝没有木瓜和榴莲。
《诗经·卫风·木瓜》写道:“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姑娘从树上摘下一只木瓜,往小伙怀里扔去;小伙从腰间解下一只美玉,放到姑娘的手里。这是周朝人民创作的情诗,说明周朝已有木瓜,宋朝当然更有,怎么能说宋朝没有木瓜呢?
原因很简单,《诗经》里的木瓜是我国土生土长的蔷薇科木瓜,有短柄,像菜葫芦,星星点点悬挂在枝叶间,果皮硬,果肉酸,切开果肉,种籽散布在五角形的空间内,仿佛切开的苹果。而我们现在吃的木瓜却是番木瓜,体形偏长,像椰子一样聚集在树干上,硕果累累,芳香甜美。番木瓜是17世纪从墨西哥引进的,所以宋朝的木瓜只能是土生土长的蔷薇科木瓜。
蔷薇科木瓜俗称“宣木瓜”,能在北方种植,味道酸涩,宋朝人一般不生吃。怎么吃呢?晒成木瓜干,熬成木瓜汤,或者加糖加蜜,做成木瓜蜜饯。
榴莲也是外来水果,郑和下西洋之前,中国古籍中从来没有榴莲的影子。郑和下西洋以后,他的两个随船翻译分别写了一本介绍东南亚风光的小册子,一本是《瀛涯胜览》,一本是《星搓胜览》,都提到了榴莲的形状、大小、味道和吃法。那时候,榴莲被写成“赌尔焉”(有的版本误写为“赌尔马”),是用汉语对马来语的音译。众多周知,在马来语中,榴莲的发音确实很像“赌尔焉”。
榴莲的果皮臭不可闻,所以郑和的翻译马欢将榴莲描述为“一等臭果”“若烂牛肉之臭”,但是“内有栗子大酥白肉十四五块,甚甜美可食”,“其中更皆有子,炒而食之,其味如栗。”榴莲的果肉又大又多又甜美,连种子都能炒着吃,跟糖炒栗子一样美味。
查《明史》《清史稿》以及十三行贸易档案,从郑和下西洋到清朝末年,东南亚诸国的商船和朝贡队伍源源不断地将土产运抵中国,既有珍珠、玳瑁、象牙、珊瑚等珠宝,也有白檀、龙涎、胡椒、豆蔻等香料,还有鱼翅、燕窝、海参、鲍鱼等水产,甚至还有苹果脯、香蕉干、山竹干之类的干果,但是绝对没有榴莲。推想起来,别说宋朝人,就连明清两朝的人也不可能吃到榴莲(除非走出国门)。
宋朝也没有苹果。长江以南有一种植物,结的果实跟苹果有点儿像,但它不是苹果,个头偏小,永远都长不红,熟了以后,果皮是白色的,果肉很软,甜度不高。这种水果在南宋水果摊上能见到,今天称之为“绵苹果”。绵苹果不算是真正的苹果,咱们现代人吃的苹果都是清朝以后从美洲引进的。现在超市里出售的那些“红富士”“黄香蕉”“国光”“秦冠”,更是新中国成立后才有的品种,宋朝人民没尝过,也没见过。
宋朝人习惯把甜瓜和西瓜划到水果一类,当时甜瓜很流行,西瓜出现的时间稍微晚了一点。在北宋统治区内,没有人种植西瓜。到了南宋初年,一个名叫洪皓的大臣去金国出差,回去时捎走一包西瓜种,回到家乡以后试种,西瓜才在宋朝疆域内生根发芽。
敬请关注《红星湖》
责任编辑:城市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