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陇西》从播出到大结局,该剧的争议一直没有停过,而且比较少见的是,争议还经常划分成天地两重天。
认为该剧非常好的观众齐声叫好,认为该剧不好的观众干脆一集不到弃剧。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在于《风起陇西》是近年来少有的存在较高观剧门槛的电视剧。
可能有人会问,怎么看电视剧也有门槛?
当然,比如《红楼梦》,如果一个完全不了解《红楼梦》的人追剧,那么多小姐和丫鬟,那么多人物关系,岂是看个三五集就能搞明白的。
《风起陇西》的门槛高在哪儿?也许不少人对该剧会有四个“看不懂”。
一、三国背景
《风起陇西》的背景是三国初期,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后。
这个背景看似简单,但其中也是存在门槛的,最大的门槛在于,《风起陇西》是一部融合了《三国演义》和《三国志》再加虚构剧情的电视剧。
比如《风起陇西》第一集,一上来就是街亭大战,看过《三国演义》的观众可能会质疑,马谡的军令状呢?诸葛亮的空城计呢?还有“挥泪斩马谡”那些对话呢?
实际上,《风起陇西》这部分剧情主要参考的是《三国志》,《三国演义》拿春秋历史劝诸葛亮不要杀马谡的是蒋琬,但《三国志》里说这话的是李邈,小说里蒋琬说了没事,史书上李邈则惹诸葛亮生气将他贬回成都。
《风起陇西》里诸葛亮决定大军行动的决策依据是一份蜀谍白帝发来的情报,这部分剧情当然属于虚构桥段。
这样一来,《风起陇西》光第一集的开头就产生了一些门槛,不了解三国历史的人不知道街亭的重要性,自然也就不了解那份情报的重要性。
了解《三国演义》的人又会觉得《风起陇西》的剧情和《三国演义》相差甚大。
熟悉三国历史的人则会认为诸葛亮靠蜀谍情报决策街亭之战显得太滑稽。
如此一来,有些人看了不到半集就弃剧也就可以理解了。
实际上,《风起陇西》一不是历史正剧,二不是《三国演义》,而是应该归属于历史、古典小说、现代小说互相融合的电视剧。
如果部分观众看不懂《风起陇西》这个属性,只拘泥于《三国志》或《三国演义》,甚至连三国历史一点都不了解,自然看着就费劲。
二、诸葛亮
诸葛亮的名气在古人里算是顶级的,不知道康熙雍正的大有人在,说不知道诸葛亮的在民间几乎是凤毛麟角。
对于诸葛亮的印象,很多人都停留在“智绝”和“近妖”上,说白了,就没有诸葛亮干不成的事儿,诸葛妙计安天下嘛。
如果再深入一些,很多人看过《三国演义》后会认为,虽然诸葛亮北伐屡败屡战,拿司马懿没有办法,但他在蜀汉国内还是一言九鼎的。
《风起陇西》一上来,诸葛亮似乎变成了平凡人,哪有什么“智绝”和“近妖”,这还不打紧,一次北伐失败怎么感觉诸葛亮在蜀汉内部就变成了过街老鼠一样?
看了《风起陇西》第一集,感觉诸葛亮在蜀汉过得似乎很憋屈,小心翼翼唯恐招惹刘禅和李严不高兴,为了帮诸葛亮解围,杨仪甚至还要逼着司闻曹冯膺尽快结案,不惜让蜀谍白帝顶雷,似乎诸葛亮已经陷入天大困境。
有不少人吐槽李光洁饰演的诸葛亮不好,但实话实说,不论是外形、台词、演技还是气质,李光洁这款诸葛亮已经相当出色了,有些观众其实并不是在吐槽李光洁,而是吐槽这款并不常见的诸葛亮形象。
实际上,诸葛亮确实很牛,各方面能力都是超强,但他在史书中远没有在《三国演义》里潇洒,“智绝”和“近妖”都是罗贯中给他加的人设。
在蜀汉政权里,虽然诸葛亮位极人臣,但他也要面对朝堂各种势力、益州士族以及民间舆论的压力,不然也不会申请贬低三级,同时也不会写出一篇近乎于自辩的《后出师表》。
《风起陇西》里的诸葛亮要比《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更接近历史,虽然会让很多人难以接受,但这是事实。
三、司闻曹
不论是三国历史爱好者还是《三国演义》爱好者,或者是普通观众,他们看到《风起陇西》第一集时都会冒出一个想法,司闻曹、司闻司、军谋司和靖安司这些名词都是什么鬼东西?
没错,这些名词都是历史上不存在的,都是《风起陇西》虚构出来的,这就要让很多观众犯了难。
诸葛亮、杨仪、李严这些人好歹青史留名,冯膺、陈恭、荀诩、郭刚这都是什么鬼,人名还没记全,还得记一堆从来没听过的机构名字,对于逻辑思维能力不强的观众来说,这就是劝退。
实际上,虽然司闻曹和下属机构是《风起陇西》虚构的,但这些名词并不难记也并不难以理解,你把这些机构和军统对照一下就清晰了。
谍战剧里经常出现的军统或保密局,在组织架构上非常严密不说,而且其职能和司闻曹一样非常丰富,对外也对内。
比如《潜伏》里的保密局天津站,他们不光对我军进行刺探和策反,对自己的驻军也进行监察,九十四军副军长纳妾要查,军队倒卖军需也要查,为此李涯还挨了顿揍。
简单说,司闻曹的职能和军统也差不多,有搞对外情报的司闻司,他们对外派出的游枭其实就是军统的“密派”,所谓“白帝”就相当于“佛龛”。
司闻曹靖安司就是搞对内工作的,这个职能天津站就有。而主记室就相当于余则成所在的机要室。
更有意思的是,陈恭因为冯膺和郭淮有勾连感到震惊,长期耿耿于怀。《潜伏》里余则成也因为戴笠和日本人有勾结对军统失去了信心。
其实,所谓司闻曹无非是谍战剧常见的什么军统、中统换了个名字而已,这个并不难理解。
四、李严
《风起陇西》算谍战剧吗?当然算,但该剧里谍战剧情并不是主流,如何解释李严被废这个历史事件才是该剧的核心。
李严在历史上因为渎职和撒谎导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失败被废为庶民,但这个过程历史记载并不清晰,如今读起来感觉李严非常失智,很多细节解释不清。
《风起陇西》主要剧情就是围绕李严如何被废展开的,该剧将李严被废解释为受到了杨仪、冯膺和陈恭等人的欺骗和诱导,目的是为了扳倒他,为诸葛亮解围。
在扳倒李严行动的基础上,《风起陇西》又加入了所谓的青萍计划,作为扳倒李严计划的辅助。
所以,严格说来,《风起陇西》里的谍战成分并不是很浓,蜀汉朝堂斗争才是主流,有些观众就说,曹魏在剧中戏份太少,不如改成“风起汉中”。
那些冲着谍战剧去看《风起陇西》的观众自然会对剧中大段的蜀汉朝堂戏感到没劲,一点儿都不惊险刺激。
而在懂历史的观众看来,《风起陇西》就像是在做一道填空题,怎么把李严被废存在的空白给填满填精彩,还不影响历史的结局,这才是最有意思的地方,也就是马伯庸所说的“历史可能性”。
当然,除了以上四个“看不懂”外,《风起陇西》因为有原著小说存在,还存在第五个“看不懂”,那就是原著党看不懂,因为电视剧改编幅度较大,已经和原著小说拉开了很大距离,这也是部分原著党吐槽该剧的重要原因。
事实上,《风起陇西》电视剧在历史观上要比原著小说更为宏大,也更为严谨,基本没有改写历史真实人物的结局(李邈、狐忠改了一些),更重要的是,该剧也基本没有修改历史真实人物在史书中的形象,这很难得。
因此,《风起陇西》在剧情上堪称奇剧,历史和虚构完美融合,不仅能让普通观众感到满意,也能让历史爱好者感到有趣。
与此同时,众口难调,双重满意的背后也许会在一些观众那里产生双重障碍,于是《风起陇西》的观剧门槛也就高了起来,出现两极评价也就再正常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