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长城虽然在济南段不算短,可以看到遗迹的地方也不少,其中尤其是大峰山、钉头崖、青石关、锦阳关等地遗迹众多,但2600年的伟大奇迹遗存大多数是沿着泰沂山脉的山脊之上,如果探访遗迹,聆听历史的金戈铁马,大多数是需要长时间的登山,才能见到历史留下的夯土或石墙残垣。
如果说探寻齐长城较为完整的遗迹,济南境内最为方便的当属锦阳关了。这是开车就可以到达,不用登山,路边就可以见到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齐长城遗存。
锦阳关是泰沂山脉南北交通的要道,也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最著名的关隘,历经2000余年,烽火连绵,虽然时代不同,攻守的敌对双方不同,但关屹然兀立于齐鲁大地之上,及至今日。
锦阳关位于省道S234(章莱公路)章丘区与莱芜区交界处,锦阳关东西两侧的齐长城所在山脊就是两地分界线。锦阳关南是莱芜区雪野的娘娘庙村,之北是章丘文祖街道的三槐树村,两座古老的村庄与齐长城、锦阳关相偎相依,如今村内古迹遍布,人文历史故事数也数不清。
锦阳关风光
锦阳关位于公路的西侧,东西为长城岭,而在这个平地的垭口处,高大的关隘尤为巍峨壮观。关隘的大门原为石发碹拱形门,门楼为重檐歇山建筑,现有清幽厚重的青石官道从门洞中穿过。门高6米,门洞宽4米,进深8米,门上方的青石上阳刻“锦阳关”三个大字。现在门楼上的建筑为关帝庙,并有彩色的塑像。
锦阳关向西如今依然一段明显的石砌长城遗存,据资料介绍,这段齐长城遗迹有3600多米,逶迤于山脊之上,我曾于2016年11月从此处寻迹而行。长城城墙连绵直至山巅,垛口、烽燧遗迹依稀可见,南侧凭借山险为据,而北侧(齐国)有马道可以辨析。
在山巅回望山下,残缺的城墙,凌乱的山石,山下古老的村庄和屹立的锦阳关,彷如金戈铁马仍然在耳畔嘶鸣,再看省道和高速上的车轮滚滚,不禁感叹,千年历史,不过一过眼烟云,曾经抛头颅洒热血的齐鲁将士,何曾想到2000年后,我们都是一家人。
锦阳关作为齐长城上的大关之一,这里是南北要道,因而也是军事要塞,关隘扼南北咽喉,故而是历代征战必要夺取的关隘,因而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战役都发生在这里,甚至包括解放战争中的莱芜战役,夺取锦阳关,是华东野战军取得莱芜战役胜利的关键之战。
烽火中的锦阳关
在我国历史的长河中,锦阳关的名字出现的不在少数。
熟悉的中国历史的或许还记得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这是以少数兵力大胜多数兵力的典范,并出现了一个著名的历史人物曹刿,我们语文课本上的《曹刿论战》就是说的此地了。那么我们熟悉的成语“一鼓作气,再而竭,三而衰”也是来自此。你以为不起眼的小小关隘,却有着让你熟悉的故事。
公元前484年,当时吴国和鲁国成立了联军,史书中的著名人物吴王夫差、齐国中军将国书、大夫公孙夏、闾丘明等均出现在这次战役之中。联军一下子歼灭齐国十万军队,是我国战争史上较早使用预备队的战例之一,从此之后,预备队才被历代兵家所重视。
当然,其后历代兵荒马乱之时,锦阳关都成了兵家必争之地,因而烽火连绵。
清朝咸丰十一年年间,“白宛寇”也在此处作乱,为了抵御他们的入侵,官府将锦阳关一带的齐长城重新加固,而如今自锦阳关西侧到北峪村山顶,东侧到鲁地村的齐长城遗存多为清代所加固后的遗迹。
曾经的锦阳关是非常宏伟的,而原址也不是现在的关隘,原址为现在的省道所占,包括东侧1公里左右的鲁地村北岭口有一个便门——东门关,由此就可以想象当时的关隘多大。锦阳关的破坏是在1938年,日军入侵齐鲁大地,原关隘毁于日军的炮火。
不过现在有个非常令人振奋的消息,就是今年4月,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锦阳关段)项目正式开工,锦阳关的烽火烟云或许会再现,在不久的将来亦或许会让我们一睹齐鲁文化的灿烂与光辉。
小贴士:有网友说长勺之战发生在莱芜苗山镇杓山村,这个也没有错,几十万人的战争是发生在齐鲁边境,但到了锦阳关也没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