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中国与美国联合组建了“中国赴缅远征军”,由美国派出的史迪威中将与中国派出的罗卓英司令联合指挥,进入缅甸战场对抗日本侵略者。

在这场远赴他国的战争中,中国远征军战士浴血奋战,与日军以命换命,虽然最终成功的赶跑了日本侵略者,却也损失惨重,有近十万战士惨死在了异国他乡。因为当时运输条件差,加上战争残酷,这些士兵只能就地埋葬,无法魂归故里。

然而谁也没想到的是,这些本该被缅甸人视为英雄的英烈,却遭到了最令人气愤的侮辱。

这些英雄的陵墓不仅被缅甸人随意的推翻销毁,甚至还准备在上面修建经济开发区,种种行为着实令人发指。当年日本侵略者的丑恶罪行,作为援助者的我们仍记忆犹新,为何刚过去几十年,缅甸这群人就如同一切都未发生过一样?难道他们的良心都被狗吃了吗?

不得不出战的理由

“卢沟桥事变”后,日本正式开始了全面入侵中国的计划。当时日军的规划是由北至南的逐渐蚕食整个中国,但落后且分裂的中国比他们想象的还要顽强与团结,不管是政权还是民众都联合起来对抗侵略者,这让他们对南方的推进迟迟没有进展。

异国作战,拖得时间越久对日军越不利,所以他们决定另辟蹊径,放弃原来的进攻路线,从南面找到新的侵入中国的突破口。而在中国边境线南面,军事力量极为落后的东南亚国家就成为了日本转换战线的首个侵略目标。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全面入侵东南亚,并迅速出兵缅甸,封锁了大部分中国的国际航道,还切断了大批中国接收其他国家物资的重要道路。

那时的中国因为清末的腐败,再加上连年的内乱,发展极为落后,不管是军事装备,还是工业生产都比不上英美国家。而日本因为率先完成了工业发展,在军事武器生产方面已经极为娴熟了。

如此巨大的差距,就导致了中国必须要通过其他国家的军事援助,才能够有对抗之力。而日军在东南亚地区实施的侵略,让中国的援助渠道越来越少,只剩下了一条滇缅公路。

如果这条公路也完全被日军占领封锁,那么中国就会完全陷入孤立无援的情况,成为日军的瓮中之鳖。在此唇亡齿寒之时,即使日军仍在中国国土上肆虐,中国也必须要组织军队出兵的援助缅甸。正如朝鲜战争时战士们说的那句话,“我们的身后是国家。”

英美国家的态度

正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日军在太平洋战争做的一切,为我们争取到了英美国家的援助。

早在民国建立之前,中国就有许多地方成为了英美的殖民地。而日本自发动侵华战争以来,不断的排挤英美势力,企图独占中国,这彻底激怒了英美的资本家。

美国曾一度向日本施压,通过打压贸易,来警告他们。但日本显然执迷不悟,对美国的制裁毫无悔过之心。同样被触及利益的英国早期也曾与日本交谈,只不过选择的是牺牲中国的方式,以封锁多条国际公路,来换取日本的“不干涉”。

但英国的让步在日本并没有取得实质的效果,日军仍然对英国殖民的印度进行了侵略。此举让英国气愤不已,撕毁了与日本的协议,决定支持中国入缅作战。

远征军初入缅

1942年初,中国远征军先锋部队抵达中缅边境,随后大批部队赶到。同一时间,英国部队也进入了缅甸边境,与中国远征军兵分三路,共同迎击正在向缅甸南面边境进攻的日军。

英军在此战中可谓是下了血本,不仅调来了好几个师的步兵,还有装甲部队,以及专门的空军部队,光是飞机就带来了近三十架。可惜,这些英国空军还未上战场,就被率先侦察到消息的日军轰炸没了,几乎全军覆没。

英国不可能再次冒险调飞机进入缅甸,这就代表着此次的损失让中英联军彻底失去了制空权。从朝鲜战争中我们就能看出,没有制空权的一方到底需要付出什么惨烈的代价。

因为丢失了空中的探查权,中英部队在之后的作战中多次受阻,战线也很难有显著的推进,反而是日军这边的占据了上风。正面战场的失利,让英国政府萌生了退意,最终选择放弃缅甸作战,全员退入印度境内防守。

临撤走之前,还让中国远征军去接替英军部队驻防的地区。可惜,日军没能让英军安全撤离,他们对英军撤退部队一路穷追猛打,将残兵围困在仁安羌地区,还截断了渡口,让英军只能被困在原地。

幸而中国远征军并没有放弃英国盟友,113团在司令部的命令下立刻率兵进攻仁安羌。在将士们的英勇作战与营长张琦的牺牲下,日军的包围圈终于被撕开了一条口子。虽然在之后还遭遇了日军的猛烈进攻,却也让英军有了希望,开始与远征军里应外合,联合突围。

最终,在1942年4月19日下午15时,中国远征军彻底完成了收复仁安羌的任务,歼灭了数千名敌军,还拯救了剩下的近万名英军战士。英军还将此次凶险战斗称为“亚洲的敦刻尔克奇迹”。

然而即使中国远征军已经用此次援救证明了自身的作战能力,却仍然不能改变英军的撤退思想。

英军的临阵脱逃带来了最可怕的蝴蝶效应。在之后的作战中,英军的接连撤退,中国远征军的接连战败,都让日军士气更加高涨,一路势如破竹。

最终,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以失败告终,入境的11万将士,只有四万人得以生还。而在这样巨大的牺牲下,远征军不仅没有取得任何战火,还让日军既封锁了国际运输渠道,又打通了攻打印度的道路,着实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远征军二次入缅

虽然首次入缅作战输的一塌糊涂,但中国远征军并不愿意放弃,美国政府这边也不希望中国撤军。在美国的推动下,中国在原有撤退到印度的部队基础上,成立了“中国驻印军”,同时通过美军运输机向印度输送了第二批入缅作战的远征军。

1943年6月,新的远征军完全集结完毕,经过长时间的加强训练,与英美援助的新式武器装备,此时的远征军战斗力比原来提升了至少五个点。而这些努力也为此次入缅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的坚实的基础。

脱胎换骨的远征军一进入战场就展现出了惊人的作战能力,在正面战场将日军打的节节败退,极为顺利的完成了最初制定的由北向南推进的进攻路线。

两年之后,两路进攻的中国远征军与中国驻印军顺利会师,正式打通了中印公路,也让日军彻底丧失了对于缅甸的掌控力,此次战役大获全胜。同年,远征军部队凯旋归国。

在此次战争中,中国驻印军收复缅甸城池近五十多个,收复云南滇西失地近八万平方公里,歼灭日军近五万人,大大的挫败了日军的侵略野心。

忘恩负义之辈

胜利是值得庆祝的,但在胜利背后的无数远征军战士的牺牲,也是需要我们铭记的。从两次入缅战争的数据来看,起码有十万远征军战士死在了异国他乡。

因为炮弹与手雷的缘故,许多战士已经没有了完整的躯体,而且因为数量庞大也没办法全部都带回国内安葬,只能就地葬入缅甸境内。缅甸人最初对这些英雄是极为感激的,不仅帮助英烈们修建了墓碑,还修建了专门的陵园以示纪念。

然而令人心寒的是,仅仅十几年过去了,这些缅甸人就开始肆意的破坏远征军陵墓,将陵园炸毁,用来修建政府,建设经济开发区等等场所,全然不把这些帮助他们守护国家与土地的英雄放在眼里。

而且更加令人气愤的是,本是作为侵略者的日军部队,却在缅甸的得到了最高规格的陵园与墓碑,还被缅甸政府精心保护着。为何缅甸能做出如此“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呢?

其实还是利益使然。在日本侵略缅甸,中国远征军帮助缅甸抗争护国的时候,自然我们与缅甸的关系更加亲近一些。但随着近代战争结束,日本因为想要拉拢缅甸,给予了缅甸大量的军事援助,这让政客们的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正所谓,有奶就是娘,有了日本这个“娘”,缅甸自然要以无底线的“拉踩侮辱”中国来表忠心了。而当时中国的国力远远强于缅甸,他们就只能拿国境内的中国远征军陵墓来出气了。

中国在近代史上曾援助过许多国家,也曾多次得到恩将仇报的结局,缅甸是这样,越南也是这样。这些国家将的利益摆在第一位,可以向曾经不共戴天的仇人摇尾乞怜,德行败坏,让人作呕。

也许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但执着于眼前的利益,而丢了声誉,也将是永远无法抹去的黑历史。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