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曹操
一提到三国,曹操刘备诸葛亮等人物必定首当其冲,然而无论是在正史野史上的记载,还是影视剧里戏剧化的描写,有关曹操的褒贬总是参差不齐。
影视剧中的曹操总是担当着“腹黑”的角色,刘备总是担当着“仁义”的角色,但大家不要被影视所迷惑了,曹操在历史上并非如此。
曹操十分聪明,思维也敏捷,年轻时有些放荡不羁,早年就表现出来对武学的喜爱之情,于是博览群书,为《孙子兵法》作了注释即《魏武著孙子》。
总而言之,曹操在年轻时也是一个十分正义,爱惜人才,严明纪法的人,但年老后便开始有些生性多疑,滥杀无辜。
有一次,曹操杀死杨修后,竟反过头去询问杨修的父亲杨彪为何瘦了,真是让闻者唏嘘不已!
杨修之死
语文课本中也有这么一篇文章《杨修之死》,课文中杨修真正死亡的原因是因为自己的自负张狂,不懂收敛,于是就被曹操处死了,杨修虽然的确有些自负,可他的才学确实不假,曹操如此惜才的一个人,怎会对他痛下杀手呢?
可以说杨修是一个真正的官二代,是杨震的玄孙、杨彪的儿子,若是杨修未死,也是可以成为名臣的。
由于良好的家庭环境,杨修人又非常的聪明,举仕后便步步高升,最后担任了曹操的主簿。他人很机灵,做事什么都能预判,一开始是深受曹操的喜爱的。因此杨修年少有为,不到20岁便授予了重任。
但等到杨修45岁时,却以扰乱军心为罪名被处死了。
聪明反被聪明误
杨修的死亡,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曹操本就是一个疑心很重的人,杨修却聪明过头,总是能猜到曹操在想些什么。
真所谓伴君如伴虎,锋芒过于外露,并不是一件好事情,并且杨修还在曹植与曹丕夺位之争中纠缠不清。
有一次,曹操与他一起路过曹娥碑时,碑石上写着“黄绢幼妇,外孙齑臼”,于是两人就一起开始猜测这是个什么意思,杨修看了一眼便知道啥意思了,而曹操却继续走了几十里路才想出来。
接着就是“鸡肋”事件了,曹操攻打汉中时,给军中传了个“鸡肋”的口令,大家看到后都不懂这是什么意思,杨修一眼就明白了,鸡肋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表明曹操现在正在纠结到底是撤退呢还是继续进攻。
杨修确实聪明,照理曹操根本不会对他下手,有这么能干的人在自己身边为自己出谋划,高兴还来不及呢,但杨修接下里的一顿操作让人傻了眼。
按理说此时杨修只要做好本分,向曹操进言关于退兵和出兵的利弊。可杨修大笔一挥,便让军队开始准备撤退,直接是给越俎代庖了呀,曹操火气一下子就大了,这次的事件可以说是个导火线了,曹操也在此时下了决定,杨修必死无疑。
最后就是因为杨修卷入了曹丕和曹植夺嫡之争中,并且站错了队伍。
曹操对于两人谁当世子,一直犹豫不决,于是也经常考验这两个孩子。
有一次,曹操给他的两个儿子安排了一个任务,在规定的时间内出城,曹丕最先到达了城门,但守城的士兵坚持说有曹操的命令,不允许任何人出城,曹丕最后只能原路返回了。
而曹植在杨修的建议下,拿着曹操让他们出城的命令,谁挡路便杀了谁,杀了一路的守城将领,最后确实出了城。
然而此次的任务并不是谁出了城,谁便赢了,考验的却是两个人的忠心程度,显而易见曹丕赢得很彻底,如果因为一个世子的名额,就会乱开杀戒,那么杀身之祸最后也绝对会落在曹操自己的身上。
并且杨修在曹植失宠后,想着毕竟也还是曹操的儿子,于是一直保持着往来,在政治上的应变能力太过于麻木了,最后杨修便被赐死了。
杨彪只有杨修这么一个儿子,在杨修死后,他便伤心欲绝,日渐憔悴。
曹操看见杨彪后,故作无知的询问其为何日渐消瘦,杨彪回道:无日磾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
意思就是我没有能够像金日磾一样具有先见之明,到现在还一直很爱着孩子,金日磾因为厌恶自己儿子的行为不够谨慎,于是先汉武帝一步,杀了自己的孩子。
小结
杨修之死是意料之内的事情,而杨彪当然知道自己孩子的过错,因此在回答曹操时给足了双方的面子。后来这句话也是成为了名言,毕竟天下父母皆爱子女心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