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文武全才式人物,他是中国文坛上的一颗“武曲星”,中国将坛上的一颗“文曲星”。论文,他与苏轼齐名,曰“苏辛”,又与李清照齐名,曰“二安”,将豪放派与婉约派两大派别尽收彀中;论武,他万马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曾率五十人冲击金军五万人大营,并生擒叛将张安国,可比肩关羽、张飞、赵云等猛将;论谋略,他有《美芹十论》《九议》等伐金策略名垂青史,如果历史按他的路线走,很有可能改变前进的方向,诸葛孔明也不过如此。他就是辛弃疾!但就是这样的一位全能型人才,却大志未伸,高呼“杀贼”而死。南宋之所以灭亡,从用人的角度看,辛弃疾的经历可见一斑。
辛弃疾
文坛巨擎是个彪形大汉,武艺高强的出乎想象
辛弃疾长什么样子?按一般人的思维,吟诗作赋之辈,文弱书生而已。但出乎人们想象的是,辛弃疾真的不是那个样子,而是象张飞一样的人物。史载辛弃疾“肤硕体胖,目光有棱,红颊青眼,壮健如虎”。他的好朋友陈亮用一副对联形容他“眼光有棱,足以照映一世之豪;背胛有负,足以荷载四国之负”。看历史记载来看,辛弃疾是个大胖子,炯炯有神的目光,像一把利剑一样,有棱有角的,令人胆寒。他的面颊是红的,让人想起关公,配一双黑色的大眼,活脱脱武圣人模样。背胛有负,证明他常年骑马射箭,肌肉发达。这样的人,驰骋疆场,正是一把好手。
辛弃疾武艺高强到什么样子?他追叛徒义端和尚,骑马三天三夜,手忍叛徒,足见其耐性十足;他杀叛徒张安国,竟然率领五十人的骑兵小队,冲入五万人的金兵大营中,想当年张辽张文远,破孙权十万,还率领着八百人的魏军呢;甘宁甘兴霸冲击魏军,也有一百来人骑兵呢。金军有多厉害,可以灭亡北宋的力量,辛弃疾只有五十人冲击金营,且全身而退,成功活捉叛将。其武艺、其胆略,足可与张辽、甘宁并称。一世之雄也。
辛弃疾
辛弃疾并不是李逵一样的莽夫,而是广有谋略。当年诸葛孔明为兴复汉室,未出茅庐而三分天下,名垂青史。辛弃疾为收复失地,向朝廷也提出了《美芹十论》、《九议》,明出海陆进攻金国,以陆路为明、海路为奇的设想,和当年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如出一辙。假使辛弃疾的谋略能够得到应用,历史很有可能改写。
但就是这样一个武艺高强、谋略出众的军事人才,却并没有在朝廷中担任重要的军职。辛弃疾最早是义军的小头目,后来归顺朝廷后担任江阴签判、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最高是从四品龙图阁待制。朝廷任用他的职务,主要是地方治理。而他的志向却是恢复中原,整个一南辕北辙。所以辛弃疾一辈子,是在大志未伸的抑郁中度过的,临死都在喊“杀贼”。
不得志时词解闷,将才逼成了词作家
提起辛弃疾,大家都知道他是南宋最著名的词作家,宋朝词坛上,能与豪放派苏东坡、婉约派李清照同时齐名的,也就辛弃疾了。实际上,辛弃疾能有闲工夫赋词,完全是不得志解闷的产物。如果他整天忙于上阵上敌,研究对敌军事部署,哪有工夫吟诗唱对。
辛弃疾
辛弃疾之所以得不到重用,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的原因是朝廷,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少雄才大略的皇帝,皇帝不想打,你做为臣子想打,那是不可能的。皇帝不急太监急没有用。况且,宋朝建国,就对武将防范的特别严,唯恐造成唐朝五代时藩镇割据的现象。所以对于武将是既用又防,武将的社会地位不如文官。第二方面的原因是辛弃疾自己。辛弃疾生在北方,他的祖父当过金国的县令,虽然身在金营心在宋,但也改变不了辛弃疾“归正人”的身份。朝廷对于沦陷区过来的中原人,是有一些看不起的,遭打压的。这也是辛弃疾终身不得重用的原因之一。
辛弃疾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所以在他的词中,爱国的主题占了一大部分,正如他词中所说:“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但他抑郁不得志,“可怜白发生”,辛弃疾在朝廷中一直是受排挤的对象,大臣们弹劾他的两大罪名,一是“好杀”,二是“好色”。受排挤的辛弃疾曾几度辞官不做,对朝廷任命他的官职,不满意拒不上任。有一段时间,辛弃疾归隐田园,试图过陶渊明那样的生活,“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但他终归待不下去,心中还是对国是不舍。直到六十多岁了,还接受朝廷的任命,最后一次是因为病重实在去不了,临终仍呼杀贼。他一生给后世留下了六百多首诗词,奠定了他在诗词界“词中之龙”的地位。
辛弃疾是南宋少有的性情中人,直率坦诚
辛弃疾这个人,是南宋朝廷里少有的性情中人。他有两个好朋友,一个叫陈亮,一个叫朱熹。自古“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两个都是历史上大大有名的人物。陈亮是南宋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豪放词派中“永康学派”的创始人,一生力主抗金,痴心不改,其《中兴五论》名垂千古;朱熹乃是宋代大儒,理学大师,影响千年的人物。辛弃疾一生中最好的朋友,不过这二人矣。有一年,辛弃疾约三人聚会,朱熹因故未到,而陈亮从八百里外赴约,要知道那时候没有汽车、火车、飞机的,为一个约会而不顾千里之外,可见其诚信。辛弃疾与陈亮喝了十几天酒,因为有共同语言,不忍分离。陈亮告别后,辛弃疾竟然骑马追之,其不忍程度,令人惊叹。陈亮死后,辛弃疾做《祭陈同父文》,怀念之情溢于言表。
辛弃疾
另一个朋友朱熹,与陈亮曾有“王霸义利之辨”,但这并不妨碍三人之间的兄弟关系。这主要表现在朱熹失势去世后,无人敢去祭拜他,唯有辛弃疾汉子所为,从很远的地方来到朱熹坟前,留下“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十六字而去。
辛弃疾的性情,还表现在对女人的态度上。朝廷有大臣弹劾辛弃疾“好色”,实际上英雄美人,正是千古佳话。如果男人不“好色”,哪来的那么多爱情故事。辛弃疾不但好色,而且把他所爱的女人名字化作词中。“有时醉里唤卿卿,却被旁人笑问”,说的就是一个叫卿卿的姑娘。
据考证辛弃疾词中的侍女多达六人,有“整整、钱钱、田田、香香、卿卿、飞卿”等,夫人也有三位。英雄落魄,美人环绕,也算对他的人生慰藉吧。“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不知这个特立独行的女子,是辛弃疾爱的哪个女人呢?
中央电视台的著名主持人董卿曾说过,长期诵读古诗词的人,他的内在和气质都会得到改变,这就是人文关怀。
中央为了传扬中华文化,做了一档诗词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我想即使没看过这档节目的人,应该也会对第二季诗词大赛的冠军武亦姝有所耳闻,小小年纪就拥有不俗的谈吐以及文雅的气质,着实令人印象深刻。
她就很好 的 应证了董卿的那句话,诗词能够改变人的气质。
若有诗书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那年武亦姝年仅16岁,在大赛的过程中,她相关诗词信手拈来,即使夺得了冠军,她也一副从容淡定的模样。
有趣的是,正处于花季的武亦姝,并不像同龄的女生那样喜欢有颜有料的小鲜肉,她的男神竟是一位文绉绉的古诗人陆游,这恐怕只有将诗词文化看进了心里刻进了血肉中,才会有如此心境吧。
幸好在我们生活中,还有不少像武亦姝这般真正热爱古典文化的人,能将中华文化的研究进行到底,同时还让我们普通人能受到鼓舞,了解更多诗词文化。
诗词学习,老外也疯狂
在文化大交融的时代,西方的文化不断地传入,中华文化不断输出,随着我们对世界文化的了解,中华文化骨子里的独特也就凸显出来。正由于这种双方的交流,不少国外友人都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来自新加坡的李宜幸,从小就对中国古诗词有浓厚的兴趣,所以她考入了北京大学的中文系。以前她作为一个外国人,学习诗词的路上免不了孤单,在新加坡的环境下很少有人能和她有共同语言。
参加诗词大会对她来说,也只是想结交一批志同道合的好友。百人团聚集了各行各业的诗词达人,他们常常一起玩飞花令,还吟诗咏唱,完全打破了国籍和职业的阻碍,共同浸润在和谐的氛围中友好交流。比赛中卧虎藏龙,这让李幸宜深感自己的渺小,也激励着她不断学习和前进。
伍 淡然 是一位美国小伙,他学习诗词的环境就更差了,他诗词储备没那么多,对古诗词的了解也并没有那么深,而且中西文化差异巨大,伍 淡然 能够喜欢上诗词歌赋实在令人意外。伍淡然提到,他第一次接触到诗词还是在一次春节联欢晚会上,他们班的表演是诗词朗诵《静夜思》,从那以后,他便买了很多相关的书籍自学诗词,一直坚持到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