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看《甄嬛传》,看到太后晋眉庄惠嫔。
我在想:眉庄也算没白辛苦,太后真心喜欢她,皇上不为她晋封,太后病榻之上仍不忘提升她的位分,免她让人欺负去。
可最近重温《甄嬛传》,心境与从前大有不同,竟从太后的举动中看到别样的深意。
太后喜欢眉庄不假,一早从选秀便开始,而眉庄对太后的孝顺也早从失宠便开始。
若仅为了喜欢而晋封,选在任何时刻都可以,偏不早不晚选在隆科多刚死的特殊时刻?
在我看来,晋封之事的真实用意,喜欢眉庄占一成。
其余九成,是一个母亲为儿子的“计深远”,是太后对皇上的良苦用心。
太后的用心良苦先要从太后与皇上矛盾的亲子关系说起。
太后育有两子,皇四子(当今皇上)和皇十四子。
太后生皇上时还是普通宫女,内务府包衣出身,身份低微不能抚养皇子。
皇上一出生便养在孝懿仁皇后名下,因而母子自幼分离,关系并不亲近;
后来太后晋升德妃,生下皇十四子,亲自抚养、关爱有加。
“九子夺嫡”中,同为太后所生的兄弟二人互为政敌。
皇上一登基,便将敌对兄弟“老十四”幽禁皇陵、限制自由。
手心手背都是肉,两个儿子太后都疼也都爱。
可无奈皇家的手足情总比不过帝王霸业,所以即便太后有心,却并不能调和兄弟二人的关系。
太后和皇上的关系也由此变得复杂。
皇上矛盾,他对太后又爱又怨,想要靠近却又怕受伤害。
皇上期待母爱,他渴望太后对他像对待老十四一样,把他当作小孩子来呵护,凡事以他为重。
可太后却劝他放了“老十四”,那个曾经要将自己置于死地的亲弟弟。
皇上有怨,在他心里,不杀已是底线,可太后总是求情,他怨太后不懂得他心里的苦。
所以,他会尊封她为太后,给她最大荣耀,也会去看望她,对她尽孝,但他唯独不会将内心最真切的期待亲口说给她听。
直到太后死后,他才对着她的遗体说:“快睡吧,好长大,长大把弓拉响,这样哄孩子的歌,你从来未对我唱过。您能为我唱一遍吗?”
同样拧巴的还有太后,她对皇上有怜有气,竭力弥补却又小心谨慎。
童年无法陪伴他,让他一人在后宫谨小慎微地生活,太后终究觉得亏欠皇上。
她竭力弥补他,关心他的身体,主持他的后宫,操心他的天下,笼络他的权臣。
她看得出他内心里的敏感,所以母子间对话时,她总是顺着他的意思。
即便他看上了她不喜欢的妃子,专宠她觉得不适合的佳人,她也从不强力干涉,甚至并不对他明说。
只是将那妃嫔(如甄嬛)叫来提点几句,或者在安排妃嫔(如叶澜依)住处的小事上多加留心。
她努力做一个好母亲,试图修复皇上心中的创伤。
可她也是“老十四”的母亲,如何能看得自己的亲生儿子处境凄惨?
每当她感觉亲子关系有所缓和,便试图劝他放过“老十四”,他们的关系便又会僵化。
太后同样有气,气皇上不懂为人母亲的艰难。
其次,隆科多地死打破了太后与皇上苦心经营的亲子关系。
太后与皇上虽不十分亲近,但平日里母子的相处还算融洽。
在不提及“老十四”的时间里,他们做到了“母慈子孝”。
只是母子之间的嫌隙竟还有一个隆科多。
隆科多是太后的青梅竹马、昔日情人。
却也与年羹尧同是辅佐皇上登基的肱骨之臣,权力依仗。
皇上忌惮年羹尧手握大权,将年家斩草除根。
那时太后是皇上的战友,母子一同筹谋策划,一举歼灭年家势力。
而轮到隆科多,太后苦心劝说:“年羹尧与隆科多是扶持皇帝登基的重臣,既然年羹尧不可留,隆科多就不能再杀,否则后人会说,狡兔死,走狗烹,怨皇帝过河拆桥。”
相较于太后与隆科多的少年情谊,我更相信太后说的这番话是出自她对皇上的母子深情。
只是皇上幼年曾见到隆科多与太后相拥,心底十分介怀。
所以任凭太后如何苦口婆心,皇上都只认定太后留恋往昔旧情,私心偏袒隆科多。
皇上甚至狠心斥责太后:“杀隆科多不止是为儿子,更是为了保皇额娘的声誉。”
可太后身为母亲,却到底舍不得站在皇上的对面,让他背上天下骂名。
太后带着少年时曾为隆科多做过的小菜,酒里点了剧毒,叙过旧后便断送了隆科多的性命。
那是年少时的情意,无论苦涩还是甜蜜,对于经历过后宫尔虞我诈的太后而言,终究是心底难能可贵的一份回忆,她亲手葬送。
太后回来便大病一场,皇上对太后说情的气还未消,又见太后为此心郁病倒,更是气愤。
母子关系至此僵化,皇上久不见太后,只有眉庄侍奉太后左右。
此时,太后下旨封眉庄惠嫔。
太后此时晋封眉庄的真正用意是什么?
首先太后在帮皇上笼络前朝人心。
狡兔已死,走狗亦烹,皇上连杀两位肱骨之臣,朝堂上难免人心惶惶。
要知道,朝堂上除了忠直谏言的部分文官,大多数人都是顺应主流发声的。
而主流的核心通常是位高权重的宰辅或者手握重兵的将军。
年羹尧和隆科多均已死,朝堂上需要一个引领声音和风向的人,而这个人最好是官位很高、实力很强,却又不会功高震主的人,若有“把柄”拿捏在皇家手里更好。
身为妃嫔的沈眉庄便是这“把柄”,而她的父亲沈自山也是最好的人选。
沈自山是济州协领,主管地方军队的驻防,官居正三品。
不同于甄远道,他是武官,虽是地方官,却手握兵权。
沈自山很“厉害”,地位不低,从眉庄初入宫便可以见得。
初入宫有六位小主,满、蒙、汉军旗各一位贵人。
而眉庄被封为沈贵人,是汉军旗地位最高的人,当时甄嬛也只是一个常在。
沈自山还很“上道”,沈家对眉庄的培养完全是依照皇帝妃嫔的标准进行的。
眉庄的言行举止、大方得体深得太后与皇上的心,甚至最初皇上还准她协理六宫的权力。
足以见得,沈自山是有能力引导朝堂风向,并一心为皇上效力的。
太后提升沈眉庄的位分,同样也是提高沈家的地位。
虽说家族势力是妃嫔的靠山,但反过来,后宫妃嫔的恩宠位分同样是家族的荣耀地位。
其次是太后在帮皇上平衡后宫局势。
晋封眉庄时,后宫的局势虽不至于脱离皇上和太后的掌控,但至少是与他们的计划偏离的。
皇上与太后从来不许后宫一家独大。
最初华妃与皇后平衡,眼见华妃势大,便扶持眉庄。
眉庄失宠,又有甄嬛与华妃平衡。
直到年家倒台,华妃死了,皇上太后便属意甄嬛与皇后平衡。
直到甄嬛失宠离宫,后宫中便只有皇后的势力。
得宠的安陵容和祺嫔均是皇后的“手下”。
敬妃忌惮皇后,端妃又病怏怏,好不容易出个叶澜依,却是个不听摆布的主。
皇后虽是太后的亲侄女,但皇后谋害妃嫔、残害皇嗣,屡次不听太后规劝。
为了乌雅氏和乌拉那拉氏的荣耀,太后不许废后。
因而她要守护后宫、平衡局势,就只能物色信得过、靠得住的人选,一步步提升。
所以她提升眉庄的位分,努力促成眉庄和皇上的好事。
虽然当时只是晋升嫔位,但若后来眉庄没死,太后定然会继续扶眉庄上位,逐步为太后平衡后宫势力。
再次,太后在为皇上维护颜面。
自古帝王最在意千古流传的声名。
太后亲自了断隆科多,便是不愿意皇上背上千古骂名,替皇上做恶人。
而在“孝”名上,太后同样不忍皇上受人指责。
前朝的言官盯着的不止是前朝的时局,还有后宫的时事。
太后病重,皇上竟久未去太后宫中尽孝,若是让言官逮住,“不孝”的罪名太大。
所以太后此时提升眉庄,便是要世人看,皇上事多,让得宠的贤妃尽心为太后侍疾,孝心可表,孝心可赞。
《甄嬛传》看完,最让我难过的便是:太后一生为子筹谋,可至死也未能与皇上和解。
都说母爱伟大,可被爱的孩子却总是不得其深意。
皇上不懂,即便她不曾养育小时候的你,可只要你是她的孩子,她便会尽全心力维护你;
哪怕你对她有怨恨,哪怕你让她伤心,可她只会把苦咽到肚子里,把骂替你扛下,把她能做得最好都给你。
更多宫斗、宅斗、权谋剧解读分享,关注
@白姐宫斗
,给你不一样的深度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