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个盛产诗人的时代,其中不乏品行高洁、影响深远的优秀诗人,比如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杜牧、刘禹锡等等。但是,才德不配位者也有之,比如今天要给你介绍的这位著名诗人,他的诗虽然写得不错,但人品实在太差,一生中干的尽是令人不齿的龌龊事,这个人就是初唐诗人宋之问。
宋之问仪表堂堂,自恃才高,30多岁时,想进宫给武则天当“面首”。可惜,武则天嫌他口臭。于是乎,宋之问每天刷十遍牙,还高价采购鸡麝香含嘴里。然而,对这个“老男人”,武则天根本没兴趣。宋之问退而求其次,干了一件让人不齿的事儿。
宋之问生于656年,家世虽不显赫,亦属书香门第。宋之问自幼勤奋好学,少年时可谓作诗天才。假如凭借天才笔耕不辍,保不齐能像李白、杜甫一样,成为大唐盛世的宠儿、后世景仰的历史“大咖”。然而,这位宋之问,对仕途过度渴望,对功名疯狂追逐,对荣华富贵一味沉溺,活生生断送了自己的“历史”前程。
武则天把持朝政时,宋之问进士及第、春风得意,一首《龙门应制》诗,更是让武则天颇为喜爱。从此,宋之问一飞冲天,开始了靡丽颂德、阿谀拍马的诗风,一步步沉溺和堕落,逐渐丧失了独立人格,也失去了成为伟大诗人的最大依仗。
30多岁时,宋之问自以为受武则天青睐,想把二人的关系再进一步。他毛遂自荐作武则天的“面首”,却因口臭而不得。当然,这可能只是武则天的借口而已。而鬼迷心窍的宋之问,开始冥思苦想、“另辟蹊径”。
当时,武则天的“面首”之一——张易之,正如日中天。宋之问就想,搞不定武则天,那就抱张易之大腿吧!于是,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给张易之当“枪手”,写了一系列向武则天谄媚的诗作。
最让人不齿的是,宋之问竟然厚着老脸,给张易之提夜壶,真是有辱斯文。宋之问如此粗鄙不堪的行为,让他与优雅脱俗、净化心灵的诗文,彻底隔绝。
独立人格的缺失,让宋之问一生,都把声名和虚荣看得特别重,甚至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名句,本是宋之问外甥刘希夷所作,宋之问却软磨硬泡、据为己有。刘希夷心中不甘,揭露真相,让宋之问被当时的“文坛”耻笑。
史料中还记载一事,今天尚有争议。那就是,宋之问被外甥刘希夷“揭短”,恼羞成怒下,将刘希夷“土囊压杀”。就是用装满黄沙的口袋,压在被害人胸口,直至其死亡。听起来,真是让人毛骨悚然。
这未必是事实。但是,以宋之问溜须拍马毫无底线的“调性”,以及为了升迁、向人人皆可诛之的武三思告密的卑劣行径,其为了文坛留名、杀人灭亲,岂不是小菜一碟?
七尺男儿,希望仕途有所建树,甚或梦想青史留名,本无可厚非。李白、杜甫也未能免俗。但是如宋之问这般,无所不用其极者,自然唯有“天下丑其行”一个结果!
712年,唐玄宗下诏,让尚在流放的宋之问自裁。当时,宋之问双腿打颤、汗流浃背,无奈赴死,终未得善终。
其实,对自己的言行,宋之问也不是毫无羞愧。在人生的最后几年,他基本都在被流放。通过接触社会、历练人性、升华境界,总算对灵魂深处有所触及,写出《江亭晚望》《晚泊湘江》《祭杨盈川文》等佳作。这些诗情感悲凉真挚,不时飘出屡屡怀土思乡的忧思,让他在唐诗历史中占据一席之地。
当然,宋之问的诗,大多还是歌功颂德、粉饰太平、浮华空泛之作,既缺乏“初唐四杰”诗中那样高远的抱负、磨难的人生,也缺乏杜甫诗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情怀,更缺乏李白诗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风骨。宋之问其人,充其量算一个遣词造句的小文人而已。
看到宋之问其人,笔者总在想,古往今来,被领导赏识便忘乎所以,偶尔被权贵宠幸便忘记初心和抱负,把“人生依附”看作是最大荣耀的人,确实让人嗤之以鼻。不幸的是,像宋之问这样的人,不计其数!唯有一声叹息。
【转载仅供思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权问题,请后台留言,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