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一直都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最受欢迎的学派之一。他们帮助君王振兴国家,使百姓富足,外敌不敢随意侵犯。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秦国,经过商鞅变法之后,最终一统天下。

虽然商鞅的变法成功了,但是他自己却是输得一败涂地。但有一个人,同样进行变法,使弱小的韩国逐渐强盛,而他自己也得以善终,他就是申不害。那申不害究竟做了什么,才会获得如此成功呢。

申不害

申不害原本是郑国的一个小吏。韩国灭郑之后,申不害就无奈地成为了韩国人。因为他十分的有才学,所以他虽然是一个战败国家的下等人,但依然在韩国成为了一个低级官吏。

后来魏国伐韩,包围了宅阳。面对重兵压境,来势汹汹的魏国,韩昭侯一时束手无策,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他马上召集群臣商议对策。此时只有申不害站了出来,进谏韩昭侯,应该以臣子的礼仪去拜见魏惠王。

申不害觉得现在是国家危急存亡之时,只有放低姿态,示敌以弱,才能解救国家。只要韩昭侯去朝见魏惠王,魏王一定会骄傲自大。这样一定会引起诸侯不满,使韩国得到同情。

魏惠王

韩昭侯觉得申不害讲得很有道理,就去执圭去朝见魏王,以表敬畏。魏惠王非常高兴,就下令撤军,并与韩国交好。韩昭侯因此对申不害刮目相看,并让申不害成为自己最亲近的谋臣。

公元前353年,魏国兴兵伐赵,并一鼓作气包围了赵国的首都邯郸。赵国无力击退魏国,只能向韩、齐两国求援。韩昭侯一时举棋不定,只能询问申不害。但此事关系体大,申不害无法揣测韩昭侯的心意,只能回答还要再考虑考虑。

之后申不害游说韩国能言善辩的臣子,分别去向韩昭侯献策。而他则暗中观察韩昭侯的态度。等到他确定韩昭侯还是有意出兵救赵时,才向韩昭侯提议联合齐国救援赵国。

韩昭侯

韩昭侯听闻申不害的建议果然十分高兴,立即发兵讨伐魏国。而这也引出了“围魏救赵”这一著名的历史典故。因为这件事,韩昭侯力排众议,拜申不害为相。

申不害成为韩相之后,大力推行变法。首先就是加强君主集权,整顿吏治。在韩昭侯的支持下,申不害将韩国最大的几家豪门氏族连根拔起,并收缴他们的财务充盈国库。这不仅稳定了韩国的政治局面,还增强了韩国的国力。

之后申不害加强了国家官员的考核与监督,提高国家办事效率。收编私兵,严格训练韩国的军队,提高韩国的作战能力。并大力进行土地改革,重视民生。鼓励手工业的发展,使韩国成为战国时代铸造兵器最好的国家。

申不害

申不害成为韩相一共十五年。在这期间韩国的国力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因此有史称“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而韩国也因此得以跻身战国七雄之一。最终申不害在韩国的都城去世。

那同样是变法,同样是为了国家,得罪了权贵的利益,为什么商鞅却被逼得起兵造反呢?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申不害善于审时度势。就如同出兵救赵时,他没有盲目地说出自己的意见,而是顺着君主的想法去谋划。得势之后更是把国家的军政大权牢牢地抓在手中。

申不害

而这就和申不害所宣扬的思想有关。虽然都是法家一派的代表人物,但是商鞅更注重于“法”,而申不害更注重于“术”。所以商鞅执法严明,即使太子犯错也绝不姑息。但申不害却是以法为前提,把重心放在了加强中央集权,治理民生上。而两人思想上的差异,最终也导致了两人命运的不同。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