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名将与谋士无数,都在为择主,而施展自己的才华。主公贤明与否,直接导致真正有才之人,能否脱颖而出。这其中即使自己才能平平,只要跟随之人强大,自己必定能够扬名。别管是好名声,还是坏名声,总之能够出名。

但要是跟随之人,既不强大,又昏庸,那跟随者中,即使再有才能,也难以发挥自己的优势。明主对于有才能的人,非常重要。在三国就有这样的人,他因庞统遗言,而被刘备重用一时,因刘备最终固执犯错,而被逼逃生,却被曹魏重用而善终。他就是黄权!

一、刘璋因不听其言而丢西川

黄权这人在历史中的名声,并不明显。唯一出境的机会,也是有限的几次。但他的作用却是毋庸置疑的。其是蜀地之人,为刘璋的主簿。在刘备进军西川之时,曾建言刘备的野心。请之容易,退走则难,坚决主张阻敌来川。让刘璋做好准备,务必不能使刘备阴谋得逞。

只是刘璋对于自己的处境,没有清楚的认知。不知道这一事件的背后问题,轻易就同意刘备的进军。最终在投降派内奸的指导下,刘备轻松夺得西川的统治权。而建议刘璋提早预防的黄权,却被他贬到边陲小县。即使失败后悔,亦难以挽回大局。

二、因庞统遗言而受重用,成就蜀汉基业

黄权因西川易主,而被迫效忠于刘备,但当时并没有受到重用。刘备不识人,不代表身边的谋士不识人。其中庞统因命运不好而惨死,但也没有忘记自己的职责。为刘备建言人才,尤其是重用蜀地人才。对于刘璋手中的可用之人,都一一为他指出。其中就重点指出一个人,这就是黄权。

刘备对于自己的第二智囊团,核心之人的遗言还是非常重视的,黄权因此受到重用。而黄权也确实争气。在曹操进占汉中时,张鲁不及,退守巴中之地。就建议刘备抓紧机会,出兵巴中,借机夺取汉中之地,彻底夺得蜀地统治权。

刘备因此建议,决定出兵攻占巴中,汉中之地,最终不但击败张鲁,还把曹操赶出汉中之地,彻底夺得蜀地的统治权。因自己的基业已成,就自称汉中王,建立蜀汉政权的基业。这也能看出黄权的能力,为蜀汉最终的基业作出的贡献。

二、刘备不听建议,致夷陵之战惨败

只是以为得遇明主,能够大展身手之时。在夷陵之战的作战方针上,自己的建议没有受到刘备的重视。使得当时的蜀军处于不利地位,而最终几近全军覆灭。黄权在开战前,就建议刘备,让自己当先锋,探查敌人虚实,以待作出反制措施。不至于盲目出击,不得要领,难以给予敌人有效杀伤力。

只是刘备当时认为,自己倾举国之力,都是百战精锐,攻打孙吴不在话下。且自大到亲临前线,而不是坐镇中军,这样冒险的举动。最终被孙吴的大都督陆逊,利用刘备轻敌冒进的缺点,用水师之利,突破蜀军长江防线,打乱蜀军阵脚。

围困剩余蜀军残余于一地,这时刘备还是没有听从建议,突围撤离,寻找有利地形进行阻击。最终被吴军一把大火,导致惨败。刘备的失败在于自己的失误,如果能够听从黄权的建议,最不济也能减少损失,不至于满盘皆输,蜀国因此而走入颓势。

三、曹魏重用而善终

当时的黄权也在败军之中,面临火灾的突发性,认为吴军以逸待劳,回蜀之路肯定被重兵布防。东出是吴国腹地,更是难上加难。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北上。进入曹魏之地,才有一线生机,守备力量也是最弱的。最终终于成功脱离危险,到达曹魏领地。

他的到来,受到曹操隆重对待。因为汉中之战,见识过黄权的能力。且夷陵之战的失败,是何原因也一清二楚,直接被曹操封为镇南将军。一个降将,初次投奔就能受到如此重用,可见曹操的识人之明。

他的成就不在于曹操一人认可,而是曹营众人都对他有认可度。就连司马懿这样的人也是对他很看重。直到最后他还被封为车骑将军,获得开府建牙的权力,这在曹魏政权中,属于首例。由于曹魏政权对他的重视,使得他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为曹魏立下不小的功劳。

结语:黄权的一生,低迷于刘璋的不重视,起伏于刘备的先用后弃,成就于曹操的重视。才终于实现自己人生的巅峰时期。刘备对于他的重用只是因为庞统遗言,没有达到向诸葛亮这样的嫡系一样,有那样的重视程度。这就导致蜀汉基业成,能臣雪中藏。夷陵之败可避免,只因不是嫡系之人。曹魏的重用,使得刘备想再重视,也是无用功。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