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贺一生可谓跌宕起伏,充满神奇色彩,不仅历经武帝、昭帝、宣帝三朝,自身也是身份多变,先由昌邑王变成皇帝,后遭废除又封海昏侯。在他短暂的27天皇帝生涯中,曾经留下了“千宗罪”的恶名,事实果真如此吗?他的金子又为何献不出去?

两大集团倾轧


(资料图)

刘贺这个皇位,可真的是“天上掉下来”的帽子,正好就扣在了他的头上。昭帝死后并无子嗣,汉武帝的六个儿子当中,也唯独只有广陵王刘胥还健在,自然成为群臣拥护的不二人选,但霍光却找了个“以行失道,先帝所不用”的借口把众人打发了。

无奈之下,群臣只好把汉武帝之孙即昌邑哀王的儿子刘贺搬了出来,这下霍光为难了,毕竟犯众怒的事儿已经干了一次,这次可真是没法再拒绝了。于是,只能捏着鼻子哄眼睛,下令“征王(刘)贺典丧”,让昌邑王刘贺进京准备即皇帝位。

之后刘贺被废、宣帝即位,表面上全系于权臣霍光一人之手,其实这种结果远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期、围绕两大皇位继承人的激烈交锋。汉武帝有两位著名夫人,一个卫子夫一个李夫人,如此便形成了依靠裙带的两大政治集团。

一是卫太子刘据集团,一是昌邑王刘髆集团。开始卫太子集团势力极为强横,大将军卫青与刘据是舅甥关系,骠骑将军霍去病与卫青是舅甥关系,而霍光正是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弟弟。而卫太子败亡之时,有遗腹子刘病已,和霍光算是爷孙辈的表亲关系。

正因为卫太子集团太过于强大,所以昌邑王刘髆集团,以贰师将军李广利和左丞相刘屈氂为首利用江充制造巫蛊之祸,将卫太子一行扳倒,但之后武帝悔悟,间接为太子案平反,并且终究未以刘髆为太子,自然也就断了昌邑王这条继承人之路。

所以,祖上积累的恩怨到了李贺和刘病已这里,依然无法解开。更何况当权者,还是曾经亲身经历两大政治集团激烈斗争的权臣霍光,不论是基于刘病已亲近之意、亦或是刘贺急于夺权之势,霍光废刘贺、立宣帝,怎么看都是一种历史的必然选择。

刘贺的千宗罪

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想要废掉刘贺,自然要有大义上的理由,因此便有了霍光联名群臣所上奏书,宣布了刘贺的种种罪状,总结一下大概就这几个方面:

1.不尽孝道

当时昭帝刚死,刘贺处于服丧期间,这家伙却一点也没悲伤的面容和心情,在赶往京城的路上,不仅派遣随从人员沿途掳掠女子,载入衣车,纳入传舍进行淫乱;而且还不奉行素食,常常让人买鸡豚肉来吃;甚至因为丧服太长,直接拿剑斩割缞裳,基本上对丧葬礼仪是毫不在意。

2.乱佩印玺

汉制,皇帝有三印玺,天子玺随身携带,行玺、信玺则在符节台。国玺就是国之重器,应当缄封,大行前授用,用完了就应该退还原处并封存。可是到了刘贺这里,当时的行玺和信玺在昭帝灵柩前,刘贺用玺印可谓相当随意,用完随便乱扔也不缄封,而且还把诸侯王、列侯、两千石绶随意给手下昌邑郎官佩戴。

3.纵情声色

前面说不守孝道的时候,多半是发生在进京途中,这个时候胡闹倒也罢了,但是在进京之后主丧期间,却擅自配发乐府乐器,引进昌邑乐人击钟磬、奏乐舞这就很过分了,不外乎坟头蹦迪之举。此外,还与孝昭皇帝宫人蒙等行淫乱事。

这些事,其实都不及网上盛传的刘贺27天干尽1127事儿,但实际上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这条记载的蹊跷之处:

「受玺以来二十七日,使者旁午,持节诏诸官署征发,凡一千一百二十七事」

首先,我们来简单算算,27天按30日算,就是648个小时,38880分钟。如果按1000件事的话,不眠不休,就得38分钟得干一件坏事,你觉得可能吗?显然,这个“海昏侯”的骂名对刘贺来说,简直堪称是无妄之灾。

其次,仔细汉书中的这段记载,可并未说明刘贺干的是“坏事”啊,只是说刘贺自受国玺以来,使者往来穿梭,持节诏令诸官署频于征发而已,说白了也不过就是滥发政令而已,典型的“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

最后,阳Sir认为这段刘贺这个政令频发的特殊时间段,可能正是他与昌邑旧臣密谋扳倒霍光进而夺权,而采取的一系列举动,不然也不会在短短27天之内搞了1127件事,完全可以缓缓图之,只可惜他还是慢了一拍,以至于昌邑群臣被杀之时,还在痛悔:“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刘贺的墓中金

元平元年(前74年)刘贺被废,宣帝即位,政治上失利的刘贺,被遣归昌邑故国,自从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有意思的是,自此过去整整过去了十一年,到了元康三年(前63年),宣帝才封其为海昏侯,这是为何?

不外乎两个字:忌惮

事实上,我们从汉书中很容易发现这个小细节,在汉宣帝册封刘贺海昏侯的前一年,也就是元康二年,负责监视刘贺的山阳太守张敞向皇帝写了封考察报告,里面事无巨细地描述了海昏侯一家人的日常活动,甚至旁敲侧击了刘贺的政治意象。

最终,汉宣帝终于将一颗悬着的心放到了肚子里,“由此知贺不足忌”,并且用食邑四千户的海昏侯爵位,赐予刘贺来昭示自己依旧惦念骨肉之亲。但他也并非彻底对刘贺放松警惕,所以在封侯的诏书下达后不久,便发生了这样的事儿。

原来,从汉文帝开始,规定每年八月王公列侯们都要齐聚在汉高祖庙中祭祀,并且活动中要给祖宗献上酒中珍品——酎酒,当然参加的人也能跟着蹭着吃喝,顺便联络一下彼此感情,这个活动就叫献酎和饮酎。

当然,酒不能白喝,凡来参加的人都要根据自己封国的规模进献黄金,这种黄金也被称为酎金。酎金虽小,却意义很大,因为这是诸侯王和列侯身份的象征,能献酎金的才意味着身为权力核心圈层的一员。

但是,我们最后却在刘贺的墓中却发现了,在他的金饼上赫然写着“南藩海昏侯臣贺元康 酎金一斤”,那么,这黄金为什么当时没进献朝廷反而用于他自己死后陪葬呢?

“贺,天之所弃,陛下至仁,复封为列侯。贺嚚顽放废之人,不宜得奉宗庙朝聘之礼。”

这是一个宣帝的亲信侍中卫尉金安说的一番话,读起来让人不生唏嘘,意思就是说陛下对于刘贺这种天都嫌弃的废物已经仁至义尽了,以后就别让这人祭祀宗庙、朝觐皇帝,干脆直接把他从刘氏宗族里扔出去得了。

汉宣帝于是便采纳了这个意见,实际上,这一举动未尝没有将刘贺调离昌邑故国,并防止其纠集党羽东山再起之意,当然剥夺了宗庙祭祀之权,也意味着刘贺彻底与权力中心绝缘。

然而,再次之前可怜的刘贺经常一边上疏皇帝、皇太后汇报情况和反省自身,一边默默准备祭祀的酎金,可惜的是,直到他去世也没有机会把这些钱送出去了......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