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的楚汉战争,其实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项羽虽然骁勇善战,起初实力强过刘邦,但是刘邦依靠正确的战略、合理地用人与雄厚的后勤资源抵消了项羽的优势,战争拼的就是资源,打到最后,项羽没有足够的粮食支持战争继续进行,于是刘邦与项羽签订了著名的鸿沟协议。
鸿沟协议的基本内容是双方以鸿沟为界,鸿沟以西为刘邦所有,鸿沟以东为项羽所有,所谓鸿沟是今河南省荥阳市的一条南北走向的人工运河,这里也成为楚河汉界的典故由来,双方签订协议后,项羽率军准备退回楚国都城彭城(今江苏徐州)。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鸿沟分界
结果张良和陈平建议刘邦撕毁刚刚签订的协议,派兵追击项羽,刘邦同意了,率军追击项羽到阳夏(今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城),等待齐王韩信与彭越一起率军合围楚军,追击到固陵(今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南)时,韩信与彭越也没来。
《史记 高祖本纪》:项羽解而东归。汉王欲引而西归,用留侯、陈平计,乃进兵追项羽,至阳夏南止军,与齐王信、建成侯彭越期会而击楚军。至固陵,不会。楚击汉军,大破之。汉王复入壁,深堑而守之。用张良计,於是韩信、彭越皆往。
楚汉双方先是发生了阳夏之战,汉军大破楚军,俘虏楚国大将周将军及五千楚军,不久后又发生了固陵之战,汉军大败,刘邦据城坚守,一面加固城池、挖深沟堑,一面派采取张良的计策,封韩信和彭越为王,拉拢韩信和彭越合围项羽,最终韩信和彭越率军前来。
项羽逃亡之战
与此同时,刘邦派刘贾、英布攻打楚国寿春(今安徽寿县),劝降楚国大司马周殷,攻占了城父(今安徽亳州市谯城区)和原九江王封地(今江西九江、安徽安庆、江西南昌、湖北黄冈一带),灌婴、靳歙则率领骑兵攻破了西楚国的都城彭城(今江苏徐州)。
注意看地图,固陵之战时,项羽在固陵(河南太康南),刘邦的人就攻下了寿县、城父和九江,寿县在固陵的东南边,是长江沿岸重要城池,城父在固陵的东边,两地相距不过110公里,再加上原九江王英布的封地以及西楚国的国都彭城也被攻克,实际上此时刘邦已经截断了项羽逃往江东的去路,并且对项羽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形成一个大包围圈。
楚汉战争
项羽也不傻,意识到自己可能会被包围,于是退守陈县(今河南周口淮阳县),准备与刘邦决战,双方又爆发了陈之战,楚军再次战败,项羽继续率军逃到垓下,从项羽后来的逃亡路线来看,他是准备到江东会稽郡(今浙江绍兴)的,经安徽定远、安徽和县渡过长江再去往江东的。
但是项羽在垓下被汉军重重包围,垓下这个地方在今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这里距离淮河不到一百公里,只要渡过淮河就能逃出汉军的包围圈,而淮河离长江又不远,渡过长江就能到达江东。
可惜的是项羽在垓下已经被包围,无法再逃,楚汉双方在垓下进行了一场大会战,项羽战败带领800骑兵逃走,等渡过淮河时只有一百多人了,项羽逃到阴陵(今安徽定远)时,身边只有28人了,最终项羽逃到了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并在乌江自杀而死。
垓下之战
项羽从河南荥阳的撤退路线一直是沿着东南方向走,目的地是江东会稽郡,那里是项羽大本营,项羽手下的核心就是他从江东带出来的八千子弟兵,把项羽所有逃亡的地方串连起来是这样的:
鸿沟(今河南荥阳)→阳夏(今河南太康)→固陵(今河南太康南)→陈县(今河南淮阳)→垓下(今安徽灵壁)→阴陵(今安徽定远)→乌江(今安徽和县)。
为什么汉军会在垓下合围项羽呢?
这主要取决于刘邦的盟友,包括韩信和彭越的军队、刘贾和英布的军队、灌婴的军队以及楚国投降汉军的将领,包括楚国大将周将军、西楚大司马周殷、楚将灵常、利几等人的协助。
项羽被刘邦战略包围
汉军骑兵将领灌婴是在攻克彭城南下的,彭城就是江苏徐州,离垓下的直线距离不到80公里,以骑兵的行进速度,从彭城到垓下只需要两天时间,韩信是从齐地,也就是山东等地南下的,灵壁正好也在山东的南边,彭越是从梁地(今山东荷泽)南下的,梁地在垓下的西北方向。
北边几乎都被刘邦的汉军盟友占据,项羽连自己的都城都被攻破,所以无法北上,再来看南边,刘贾、英布占据了安徽寿县、江西九江、安徽安庆、江西南昌等地,除了江东之外,整个南方也被刘邦的盟友占据。
垓下是今安徽灵壁
从地图来看,项羽只能往东南方向逃亡,先渡过淮河,再渡过长江,才能逃到江东,项羽在垓下被围,几乎就是当时的政治局势确定的,项羽没有太多的选择,逃到垓下就被合围。
在20世纪50年代,在安徽省灵壁县发现了汉代遗址,这是一座占地面积6.5万平方米的古代城墙遗址,城墙是用夯土依山势而建,城墙呈不规则的四方形,城内有河流冲毁的痕迹,垓下在秦汉时期是军事重镇,垓下之战发生在当地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