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建安四年,公元199年,曹操在东汉王朝的临时首都许都,组织了一次著名的狩猎行动。

曹操引兵围猎,和当时的汉室重臣们一起搞了一个放松活动。活动到了《三国演义》,就变成了程昱建议曹操及早取汉室代之,曹操觉得汉室还有些微实力在,不能轻举妄动,要狩猎看虚实。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罗贯中把曹操的狂妄和对汉室的不忠嘴脸描写到了小说里,但是小说毕竟是小说,曹操到底怎么想,怎么围猎,到底有没有向天子索要弓箭,有没有替天子接受万岁,这都是虚构的细节,无可考。

说曹操僭越,就可以信其有,说曹操不过围猎,也可以信其无,细节会藏魔鬼,但是细节不是大问题。

细节里只会藏着魔鬼,突出个人的问题。集团的大义打出去,容不得细节。

曹操的路线是什么路线,这不是曹操本人说了算的,曹操集团是一个无数人打着曹操旗号的集团,这些集团做的事情叠加起来,才构成了曹操本人的历史形象。

也因此,给曹操翻案,说他不是奸臣,并不影响曹操集团翻不了案,铁案如山。人的名,和他做的实,总要有天大的距离,这距离就是人的名里要替它手下的所有人背上责任。

换句话说,个人的形象里面只有个人的所作所为,包括但不限于刺杀董卓,跑回亳州老家起兵,当洛阳北部尉,棒打蹇硕的叔叔,这是还没有集团的时候的曹操的个人行为。

一旦有了一个曹操集团,他便要负起除了曹操以外手下所有人的领导责任。曹操的思想和曹操思想是两码事,曹操的理论和曹操理论也是两码事。

曹操本人想什么,和大家研究决定曹操想什么,这是不一样的。

曹操本人提出什么理论,和大家研究决定什么理论由曹操提出,这也是不一样的。

就像是曹操本人讲,要唯才是举。但是曹操集团执行不了这个想法,还要在执行这个想法的时候,打着唯才是举的口号,做九品中正的事情。

曹操本人讲,要破格提拔。但是曹操集团执行不了这个想法,还要在执行这个想法的时候,打着破格提拔的口号,提拔各大家族的子弟干部。

这就是曹操本人的想法和曹操集团的想法不一致的地方,曹操领导了北方几州的士族,还要依靠北方几州的士族,立身之本就是这几个州的士族,那讲再多有利于寒门的话,也起不了作用。

这样的路线问题一直从决策层蔓延到执行层。曹操本身不想屠城,或者他本人想要屠城,这都不重要了。

死多少人,这也已经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曹操集团的路线里面有一个屠城。《魏书》里面讲得好,围而后降者不赦,以示威天下,开其利路,使不至于围也。

曹操讲起来战乱,说念之断人肠,东汉群众的身体健康,生命健康,他是关心的。

遇到了围城,又后降不赦。他似乎又从来没有关心过。

从一个人的角度来说,矛盾,虚伪。

从一个组织里的人的角度来说,一个人的矛盾,一个人的虚伪,无足轻重。他只要还能站出来给这个组织里面的所有自发非自发的行为负领导责任,那就行了。

讲再多次唯才是举,做的终于还是九品中正。

这不怪个人,怪他依靠的,从来都是几州的权贵。

他没有依靠过群众,没有依靠过人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