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古文之争的实质,是起源和形成于两汉,尤其是西汉的经学,存在系统性矛盾。但这个矛盾,在清朝之前,并未充分暴露,而清朝由于专做考据,于是就将这个系统性矛盾充分暴露了。对这个矛盾第一个进行系统性总结的,就是晚清的廖平。然后,他企图对这种系统性矛盾给出解释。很遗憾,他不仅没有能力解释,还因为曝光这个矛盾,而制造混乱,给经学带来巨大破坏,是经学崩溃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关资料图)
廖平最先以今古文来归纳解释这个系统性矛盾,并进一步给出阴谋论的解释,就是王莽篡汉时,为寻找合法性,指使刘歆,伪造了古文五经。基于这些想法,廖平写了一本小书《今古学考》,并拿给康有为传阅。结果康有为偷偷将其扩写成 《新学伪经考》,于1891年出版。三年后甲午战争爆发,甲午惨败和康有为的五经伪造说形成共振,中国对五经的学术信仰、信心轰然崩塌。
这个事还使得廖平和康有为之间出现了一场笔墨官司,康有为因为扩写廖平的关于今古文的文章,而暴得大名,成为顶流网红,这让廖平很不爽,指责其盗版和抄袭。康有为也是脸皮特别厚之人,对借鉴、抄袭廖平之事,闭口不提。
然后,廖平学生蒙文通,尊奉师命,继续对这个经学系统性矛盾之来源,进行解释。提出很有创见的 中国文化三系说。认为矛盾的根源在于,中国文化本来有三系,不同的文化体系对同一事物,认知不同。不过,他的三系之划分,也很粗糙机械。基于这些观点,蒙文通写了一本小书《古史甄微》。
为何说蒙文通很有创见,他将经学中的矛盾,转化为一个文化冲突问题,或者说用文化冲突来解读经学的矛盾,这是一个突破。之所以说蒙文通又很粗糙、机械,因为他简单粗暴地认为,中国文明是由三个文化集团融合而成,这三个文化集团分别是:东方的儒家文化集团、北方的法家文化集团、南方的道家文化集团。
不过,这还意味着,他也在用文化的不同和冲突,来解释诸子百家的起源,各家间的观点不同,归因于文化的不同,也很有创见。
而且,蒙文通的中国文明由多个文化融合说,正在得到考古学的验证,也使得其成为现代考古学中的经典之作。现代考古学形成对中国文明的一个共识性观点就是,中国文明是多元一体的,由多个文化体系所融合而成的一个整体。
这样,蒙文通的工作,实际上也打通了现代考古学和传统经学之间的联系,让今古文问题转化成一个考古学问题。
概而言之,今古文问题的实质是,起于两汉的经学,存在系统性矛盾,对矛盾的产生原因,目前依然没有解决 ,尽管通过现代考古学的工作而取得重要进展。但要复兴中国文化,就必须复兴经学,而复兴经学的前提,就是要弄系统性矛盾的根源,并确定矛盾的哪一方为真。
因此,严格来说,今古文问题在清朝考据学前,甚至在晚清廖平前并不存在。因为在廖平前,并未充分发现经学中的系统性矛盾。
在西汉时期,这种经学矛盾体现在师法、家法之争。何为师法?在西汉初年,五经尚未真正的成为书,因为它们的很多内容依然是以口耳相传的语言的形式而存在,尤其是传的部分,甚至一些经文也是通过口耳相传的。师法就是这种口耳相传的师承,有师承,师承链条越长,说明你的知识就是越有历史,越靠谱,越权威。相反,没有师承、师法的知识,就是来路不明的,就不可信。
至于西汉初年五经为何没有成书,传统的主流说法是因为受到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影响,其实这是不对的。其真正的根源并不在秦始皇烧书,而是那时五经压根就没有充分文字化,传的部分依然是以口耳相传的语言的形式而存在。这也和汉字的不成熟有关系。在前面关于汉字发展历史的文章中,我也提到这一点。
也就是说,五经的真正文字化、真正的成书就是在西汉发生的事,是西汉经学的核心内容。直至西汉末期,五经的文字化工作已经做的很充分了,这样就积累了大量的书。以至于朝廷开始设立用来藏书的图书馆,并委任专门的官员,去管理和整理这些图书。最著名的就是刘向、刘歆父子。
当有足够的书的时候,这时判断一项知识是否权威的方法就不是再靠师法传承了,而是靠有无文献证据,有文献证据者被视作可靠、权威。这就是所谓的考据学。因此,考据学在中国历史上是出现在两汉之际,其提出者就是专门管理整理图书的刘歆。
由于师法不同,而同一师门后来又分裂为不同的家,而滋生出所谓的家法,导致家法不同,这些不同的师法、家法,导致对同一段经文的解释完全不同,对同一项制度或历史事件的认知完全不同。使得经学就出现了很多相互矛盾的观点。实际上刘歆就对这个问题很头痛。而解决这个问题要等到东汉。
东汉经学的核心问题就是解决经学中的矛盾问题,当时并不认为是系统性矛盾,而只是认为是不同师法、家法的结果。其实,东汉最终也并未真正解决这个问题,而只是使用折中、调和的手段,而完成形式上的统一,掩盖了问题和矛盾。在这方面贡献最大的就是郑玄。
东汉对经学的统一,很像蒋介石对各路军阀的统一,只是形式上的、表面上的,各大派系和矛盾依然在深层存在。
到了魏晋唐朝,佛家传入和兴盛,儒家经学成了二流学问,佛教才是一等。这导致唐朝的儒学实际就是延续东汉之学,没人再对其深层矛盾在意和深究。
到了宋明,更重理学,而轻经学,提出了四书五经,而且此时的主要任务是排斥佛老,即排斥佛教、道教,经学处于次等地位,因此也没有人再对其深层的矛盾进行深究。
到了清朝,情况突然一变,为反对宋明理学的空谈、空疏,清儒决定重建经学,回归到孔孟原意,他们的方法就是考据。而考据的基本前提是大量的文献资料的存在,而中国的文献,尤其是五经的文献,真正形成是在两汉,两汉之前无足够文献,于是清朝就将考据的重心放在两汉,要恢复汉学。
于是,清朝的考据学也直接叫“汉学”。也就是说,中国经学史上存在两个汉学,一个是两汉的真实的汉学,一个是清儒所考据出来的汉学,即清学。
当清朝专门对汉学进行考据考证时,一个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就是意外地发现了五经系统中存在着系统性矛盾。更准确地说,是清儒的考据将东汉郑玄们企图折中掩盖的问题更清晰地曝光了。
晚清的廖平首先对这一系统性矛盾进行归纳,并试图解释,最初就是用今古文来解释这一系统性矛盾。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这么做。
那么经学中的系统性矛盾究竟如何产生,我现在的观点是,受当时西方文化的冲击所致。这是在蒙文通的观点上再进一步,同时也是基于考据学证据的,即将不同的文化不再局限于中国内部,而是外传的,外传自当时的西方。
这样就将今古文问题,即经学中矛盾问题,以及诸子百家问题,转化为一个中西文化冲突和融合问题,即中西问题。
这是我一直认为法家、阴阳家是西传的原因所在。因为这些新思想被引入到经学中,对传统的历史给出新的解释,而这些新解释与传统解释背离。但是,这些新解释和传统解释在经学中是并存的,于是就形成系统性矛盾。
今古文问题实际上是经学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即西汉时期经学中就存在系统性的伪经、伪学、伪史,但普通人对这个问题了解不多。大家可以对比一下,我对这个问题的说明,以及XX老师的两篇文章,看看谁对这个问题说的更透彻。
我并非简单要与XX在学问上较个高低,而是让大家知道传统经学中这个系统性矛盾的存在,即今古文问题的存在,然后去解决它。其实质也是,我们的传统经学中存在和被混入伪学的问题,现在需要将伪学识别出来,并剔除剥离,回归经学本真。也是一个辩伪问题。此事体大,非为个人之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