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驿站文化系列文章之二十三
定西驿站文化概览
(资料图片)
贠守勤
(简约版,2022年12月9日)
一、关于驿站的历史记载
《定西地区志》记载:
1、“从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可窥当时情况:‘今日明人眼,临池好驿亭。丛篁低地碧,高柳半天晴’。”
2、“唐秦州都督府,督领天水、陇西、同谷(今成县)三郡,言有秦州西出吐蕃驿道,经临洮、临夏入吐蕃。‘凤林戈未息,鱼海路常难’。”
3、“虽遭战乱,秦州的驿舍仍然很好”。“州图同领谷,驿道出流沙”。
4、“凤林县,唐属河州,后改驿。鱼海,吐蕃地名。”
从以上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驿亭”、“驿舍”、“驿道”、“改驿”等措辞中看出,定西在唐代就有驿站。
二、历史上的驿道
一般地,经过定西的主要驿道有三条:
1、东西方向:由平凉经安定至兰州的驿道。
2、由南向北方向:由从秦州(今天水)经通渭、安定或陇西、渭源去兰州的驿道。
3、由北向南方向:陇西经漳县、岷州(今岷县)去阶州(今武都)的驿道。
驿道沿途设立了通云驿、称钩湾驿、通安驿、延寿驿、西巩驿、三岔驿、沙泥驿、庆坪驿、安羌城驿、酒店子驿、岷山驿、西津驿、窑店驿等13处驿站。
元时,设万户府,在今定西地区辖境有巩昌府和临洮府,各县立千户,各道以宣慰元帅总之,又设定西州尉司和巩昌、首阳、临洮、定西4处驿站,负责军事系统和通信组织。
至元十七年(1280年)设巩昌、赤嘴、首阳三个驿站。
《通渭县志》记载:从元代开始,甘肃以“兰州官路”为主干道,形成了以兰州为枢纽的由5条大干线与24条支线组成的驿道网。通渭县处在东路、南路的支线上。由兰州经定西到西安的东路干线,是从定西南行,经马营,通渭城、碧玉关到张家川入陕西的;由兰州经临洮、秦州到四川的南路干线,是从陇西入通渭,经秦安到秦州的。
明万历年间,通渭县就设有驿站,清初沿明制,在以兰州为中心的南路驿道上,由巩昌府经宁远县(今武山县)到通渭,再南行至伏羌县(今甘谷县),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改由巩昌府经十里铺(陇西县文峰镇)、关家湾(今陇西县渭阳乡官庄沟)、大涝池(今黑燕山乡回岔村西山)、马营至县城。
三、驿站详解
通安驿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设立通安驿。1958年2月以前,为定西县管辖,之后划归陇西县。清代张瑞珍《通安驿道中即目》诗曰:“见说西陲早奠安,我来击目起长叹。”
延寿驿旧名马站巷,即蒙语驿传“站赤”之汉名,并有官马饮水池。元代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此处及通安、西巩、称钩已有驿站之设。明清两代称延寿驿,西接称钩驿,东连西巩驿,南抵通安驿。
延寿驿顺治时有马四十二匹,夫二十三名,年拨银一二百三十二两九钱二分。驿站名取延年益寿,或以驿站自元迄明清,历久之意。延寿驿清代又名匾台上,因巷内马姓人秀才多,也有中过武举者,家中挂有匾额数块,故名。
安定驿属今定西,《甘肃通志》记载:(泾)州治西北有安定驿。
林则徐《荷戈纪程》记载: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七月二十五日,十五里贾河湾,又十五里安定县城,宿。
西巩驿即今定西县东西巩驿乡。《清一统志·巩昌府二》:西巩驿“在安定县东七十里西巩镇,路通固原,有驿丞,今裁。有西巩递运所”。史书记载: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时西巩的驿站就有驿丞一名,人夫四十五名,马九十匹。
北宋元祐七年(1092年)后,宋朝在此建城堡,取西夏已被宋所巩制,故名西巩。
恽应翼撰《万历新修安定县志》县境图,西巩驿有东西二城门,并绘有城楼。古城南北宽20米,东西长240米,夯层11—22厘米,最高处12米。
驿站有驿丞、典吏各一名。顺治时驿站有马四十二匹,夫二十三名,递运所夫四名,当时邮驿频繁,配备人员马匹较多。
林则徐《荷戈纪程》记载: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七月二十四日,其上为桃花山(会宁),又十里鸡儿嘴(会宁),又十五里夏家砦,交安定县界。
又载:又五里新道口河,又十里漆家店,又十里西巩驿(定西)。
据安维峻纂《甘肃通志·驿递》记载,清中晚期,安定县有四驿:西巩、通安、延寿、称钩,各驿共安马二百二十六匹、夫一百一十三名、一岁共支工料外务站价等银八千三百九十三两九钱,额设铺司七十四名,时安定四驿站为陇上十分繁忙之中转站。
1、明·正德元年(1506年)兰州人彭泽赴京经定西,吟《西巩道中》诗曰:
村烟远矗方炊晓,社鼓争鸣欲赛秋。
禾黍登场农事毕,山家应是百无忧。
2、清·颜检《由安定县至西巩驿》诗曰:
宋筑边城旧,安西与定西。
汉槎传博望,天水镇羌氏。
路接青岚上,山疑朱圉低。
夕阳开霁色,处处白云齐。
称钩驿今定西县西北称钩驿乡。《清一统志·巩昌府二》记载:称钩驿“在安定县西北六十里称钩湾镇,有驿丞,今裁。有称钩湾递运所”。
方希孟《西征续录》记载:“……过此有土城居川中,基高丈余,或安西旧城也。又十里巉口镇尖,店极狭。距安定城四十里,河向北流,路转西行。……二十里至秤钩驿,住行台,姚司马送至此,备晚餐。……出秤沟驿,上车道岭。”
林则徐《荷戈纪程》记载: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七月二十六日,十里大碱沟,又十里二十里铺,又十里剡家堡,又十里巉口河。
又载:巉口(今定西市安定区巉口镇)地方略大,又十里梁家坪,又十里秤钩驿,宿,仍安定县辖。
方土淦《东归日记》中这样记述:“……六十里,经过车道岭,路从山顶盘曲而下,极险峻。秤钩驿中尖。二十里,巉口住。”
《大清一统志》卷二五六《巩昌府二》记载:“秤钩驿在安定县西北六十里秤钩湾镇。有驿丞,今裁,有秤钩湾递运所。西至兰州府金县清水驿六十里。”
1、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九月,《老残游记》作者刘鄂作《宿秤钩驿》诗曰:
乱峰丛杂一孤村,地僻秋高易断魂。
流水涔涔咸且苦,夕阳惨惨淡而昏。
邮亭屋古狼窥壁,山市人稀鬼叩门。
到此几疑生气尽,放臣心绪复何言。
满纸悲悲切切,凄凄惨惨戚戚。
2、清·史善长《前出塞过青岚山题称沟驿壁,今还题前后》诗曰:
又到称沟驿,苍茫忆旧门。
青岚山在望,粉壁字犹存。
兔脱无消息,鸿归有爪痕。
重题还堕泪,跼蹐负乾坤。
三岔驿 位于巩昌府西南九十里。《大清会典·兵部》记载:“原设马八匹。马夫六名。光绪九年(1883年)酌留马六匹。马夫半名。”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记载:“自山岔驿而西南七十里为酒店子驿,又八十里即岷州卫矣。又甸子川递运所,在府北四十里。又二十里为锦布峪递运所。
《甘肃通志》记载:“府治东北有通远驿。城北二里为北关递运所。”
三岔驿与它相距十里的石门关互为依托,成为汉、唐著名关隘,是汉、唐王朝与西部少数民族纷争的界岭,朝廷在此常年驻兵把守。
三岔驿墩坪遗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是诸侯争霸之地,而宋史中多处可见的三岔驿战坪遗址和堆粮坪遗址则是汉、唐时期中原朝廷与西部吐蕃王朝多次兵戎相见的战场,宋徽宗八年(1108年)朝廷在此设立专司军事事务的驿城,统领边关事务,抵御外族侵入。彼时,宋朝还在三岔驿西边依次设立了“木场关”、“遮阳铺”、“酒店驿”、“木栏寨”等军事要塞,共同防卫着大宋王朝的西部边陲。
明·《三国演义》开篇词《临江仙》作者杨慎《三岔驿》诗曰:“三岔驿,十字路,北去南来几朝暮。”
酒店子驿亦作三岔驿,在今甘肃漳县西三十里三岔乡。《方舆纪要》(卷五十)巩昌府陇西县记载:山岔驿在“府西南九十里。”《舆程记》:“自山岔驿而西南七十里为酒店子驿”。
明·何孟春《过酒店子》诗曰:“布帐围沙宿,毡舆拥雪行。”
沙泥驿清朝乾隆乾隆五年(1740年)以狄道州北沙泥驿为狄道分州州治。
庆坪驿在渭源县西北部、庆坪河谷地。宋代筑堡,明、清时设庆坪驿。为古“丝绸之路”南路巩昌(今陇西)至狄道(今临洮)要冲,渭河分水岭关在县西十五里分水岭上。自岭以西之水,悉入洮河,以东之水,悉入渭河。置关于此,为县境之襟要。
《宋史》记载:“熙宁五年(1072年),王韶知通远军,击降番部,得地二千余里,城渭源堡。又破蒙罗角,筑乞神平堡,是也。庆平镇,在县南。”
石井递运所《旧志》记载:“今县西二百里有石井递运所。”
安羌城驿北宋宣和六年(1124年)置,在今康乐县境。《宋史·地理志》熙州:安羌城“宣和六年(1124年),赐熙河兰廓路新建溢机堡名为安羌城,不知属何州军,姑附于此”。
岷山驿明置,即今岷县西岷山乡。《方舆纪要》(卷六十)岷州卫“遮阳堡” 条下:“卫治西今有岷山驿。”
西津驿在今岷县西。《方舆纪要》(卷六十)岷州卫:西津驿“在卫西四十里”,清移于岷县西南。《清一统志·巩昌府二》:西津驿“在岷州西南九十里”。
窑店驿即今临洮县东南窑店乡,道通渭源县。《清一统志·兰州府二》:窑店驿“在狄道州东五十里”。
巩昌驿应在今陇西县城。至元三十年(1293年)八月,恢复秦州至巩昌驿站。
通渭驿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在县城东门内侧设急递铺总铺(或称通渭驿),“共安马四匹,夫二名,统计连闰一岁共支工料外备站价等银一百一十一两四钱。额设铺司二十四名,每名岁支工食银四两,一年连闰共该银一百零三两六钱”。总铺下设闭门关(今碧玉)、吕阳铺、蔡家铺、北城铺、悠江铺、中川铺(今平襄镇旧店子)、峡口铺(今第三铺乡王家河)、哲达铺(今第三铺乡席家川)、城川铺(今什川)、本多铺(今陇西县渭阳乡)等分铺。
清初,通渭驿铺设置仍沿明制。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总铺下增设水泉铺(今陇西县渭阳乡水泉子),由县城发往巩昌府的公文,军情,经高碾子、马营、大涝池(今黑燕山乡回岔村西山)、关家湾(今陇西县渭阳乡官家沟)、二十里铺(今陇西县文峰镇)。
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急递总铺有铺司二十名,驿马四匹,并增设草滩铺(今陇西县永吉乡草滩村),后又设后川铺(今平襄镇高碾子)。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总铺由县城东门移至马营,改称马营驿站,“设马四匹,夫二十六名,夫马工料共银一百零三两六钱”。
义岗驿通渭义岗川民间也称义岗驿,但是史料上没有记载。义岗驿应当是南北链接会宁保宁驿和通渭驿的重要驿站,这中间会宁县城向南还有很多驿铺。
通远驿明时置,在今甘肃省陇西县,后废。通远驿距平番县(今永登县)四十里,在塘坊驿东六十里。《大清一统志》(卷二百六)记载:通远驿“在平番县西四十里,又西六十里为塘坊驿,又西二十里为西大通驿,属本县县丞管理。”
据光绪《甘肃新通志·驿递》:“(渭源县庆平驿石井所)九十里至巩昌府陇西县属通远驿,并北锦甸三所。陇西县管理西至渭源县,南至漳县,北至安定县通安驿,从此驿分。有马二十匹,夫十五名,所夫七十名,岁支工料外备支直等银一千五百九十两七钱五分。”
《永登县志》记载:宋神宗熙宁间,王韶使王厚收复河湟,因大通河控扼夏境,地形险要,乃筑塞以制夏人,即此地也。二十三日,因通远驿相距八十里,四鼓遂行。次驿食毕,又行四十里,至平番县(今榆中县)。
主要参考
甘肃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甘肃省邮电志编纂委员会编纂《甘肃省志·邮政志》,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1993年。
甘肃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甘肃省交通史志年鉴编写委员会编纂《甘肃省志·公路交通志》,。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1993年。
定西地区志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定西地区志》,中华书局出版,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