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武侯祠是成都市内最知名的景点,作为主体部分,历史遗迹区包含刘备的惠陵、汉昭烈庙与诸葛亮祠庙三大部分,享有“三国圣地”的美誉。


【资料图】

作为中国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庙,武侯祠内设有刘备、诸葛亮、关羽和张飞的专殿,至于蜀汉其他开国元勋的塑像,则分列在殿外两廊,各有14位。其中,东侧文官廊以谋士庞统为首,其次为简雍、吕凯、傅肜、费祎、董和、邓芝、陈震、蒋琬、董允、秦宓、杨洪、马良、程畿;西侧武将廊则以赵云为首,依次为孙乾、张翼、马超、王平、姜维、黄忠、廖化、向宠、傅佥、马忠、张嶷、张南、冯习。

不过,作为刘备最信任的谋士,法正的塑像并没有出现在文武廊当中。那么,法正究竟是个怎样的人物?他的塑像为何没有在武侯祠中得到供奉?

法正是汉末扶风郡郿县人,起初依附于益州牧刘璋,曾担任新都县令、军议校尉等职务,但因为不受重用,加上备受当地士人的排挤、诽谤,所以心情极度郁闷。建安十三年(208年),法正奉刘璋之命出使荆州,跟刘备结为同盟,但他却在暗中叛归刘备,并为他规划夺取益州的大计。六年后,刘备在法正的谋划下,果然夺取益州,之后又夺取曹操的汉中,由此奠定蜀汉的基业。

法正

作为刘备最器重的谋士,法正在主公身边参谋军事、运筹帷幄,立下赫赫功绩,其作用堪比刘邦身边的“谋圣”张良。蜀汉建立前,刘备自称汉中王,而法正则因功官至尚书令(相当于宰相),与诸葛亮一起处理军国重事,地位和权势鲜有人能及。不过,法正福薄命浅,在蜀汉建立前1年因病去世,让刘备悲痛至极,一连数日都痛哭不止,由此可见君臣之间感情之深。

不仅如此,连一向自视甚高的诸葛亮,也对法正深感佩服。蜀汉章武二年(222年),刘备在猇亭之战被江东青年将领陆逊击败后,诸葛亮曾极为感慨地说道:“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由此可见,法正对刘备的极端重要性,连诸葛亮都自愧不如。

正因为法正的能力和功绩如此之高,所以作为蜀汉开国元勋的他,在清朝中期以前,塑像一直都在武侯祠得以供奉。但等到嘉庆年间重修武侯祠时,主持这项工程的儒学大家刘沅,却将法正的塑像“请”了出去。刘沅之所以这样做,是从儒家所宣扬的“仁义”观点出发,认为法正虽然功绩显赫,但为人心胸狭隘、睚眦必报,严重不符合贤臣的形象,因此不适宜在武侯祠中得到供奉。据刘沅所镌的《汉昭烈庙从祀功臣记》碑记载:”惠陵之侧为武侯祠。两庞祀诸臣,旧有李彪、张虎,于传无稽,而法正报怨于眶毗,刘巴、许靖之辗转而轻生,皆不得为昭烈纯臣,特偕为正之。“

刘沅

从史实来看,刘沅的看法不是没有道理。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建安初,天下饥荒,正与同郡孟达俱入蜀依刘璋,久之为新都令,后召署军议校尉。既不任用,又为其州邑俱侨客者所谤无行,志意不得”。所以等到法正帮助刘备夺取益州,并当上蜀郡太守(治所在成都)后,“正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

由于刘沅在当时的学术、教育界极负盛名,并创立了颇具影响力的“槐轩学派”,因而在士绅阶层中极具号召力,而他的一系列观点,也被追随者们奉为圭臬,并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法正以私德有亏的缘由被“驱逐”出武侯祠后,蜀汉的司徒许靖、尚书令刘巴等人,也被刘沅从武侯祠除名。而因刘沅的巨大威望,世人并未对此有所微词,这也就是今天看到的武侯祠中缺少这些人的原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