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驾崩于畅春园,年六十九岁。由此也引发了清史中最大、也是最热的话题,四阿哥胤禛(雍正)即位之谜。
从胤禛登基开始,他的即位就被皇朝上下非议不断,胤禛不但被这些流言蜚语搞得焦头烂额,还忙中出错折腾出昏招。因“曾静案”,出了本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大义觉迷录》,让自己在这场争议中更为被动。
【资料图】
为什么胤禛的即位会被广泛地怀疑,撇开那些传说、故事,胤禛在康熙驾崩后的表现就让人怀疑。
首先,父皇驾崩,胤禛并未在第一时间奉大行皇帝还宫,而是在调兵。胤禛令七阿哥允祐率兵守畅春园;十六阿哥允禄率兵守紫禁城;十三阿哥允祥负责把守畅春园到皇宫的道路;隆科多(胤禛的舅舅),控制京师九门,无令禁止任何人等出入 ……
说这是在谋朝篡位,怕是很多人都会相信。
其次,胤禛即位后经他修改过的清朝官方档案中,一样有很多疑点。
根据《清圣祖实录》记载,康熙驾崩当日凌晨(寅时),康熙召诸位皇子以及隆科多入园向他们宣布了自己的“遗诏”,传位于胤禛。而此时的胤禛,因前一日受命“代祀南郊”不在现场,还在返回畅春园的路上。
寅刻。召皇三子诚亲王允祉、皇七子淳郡王允祐、皇八子贝勒允禩、皇九子贝子允禟、皇十子敦郡王允䄉、皇十二子贝子允祹、皇十三子允祥、理藩院尚书隆科多至御榻前,谕曰:“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皇四子胤禛闻召驰至。巳刻,趋进寝宫,上告以病势日臻之故。是日,皇四子胤禛三次进见问安。戌刻,上崩于寝宫。
《清圣祖实录》
注:康熙儿子们的名字中“允”原本均为“胤”,后胤禛即位为避讳而改。皇十三子允祥去世后,雍正特旨将其名字改回。
首先传位这么大的事情,为什么不等胤禛到场后再当众宣布?如果说康熙是担心自己等不到那个时候了,那胤禛赶到畅春园后三次觐见,康熙又为什么一直不向他提及此事,也不要求诸皇子、大臣叩拜新君?这个事实,胤禛自己也亲口承认过。
前岁十一月十三日,皇考始下旨意,朕竟不知。朕若知之,自别有道理。皇考宾天之后,(隆科多)方宣旨于朕。
《上谕内阁》
另外康熙作为当朝六十一年的皇帝,不可能不知道皇帝嘴里说出来的话并不见得能成“圣旨”。康熙朝正规的圣旨应由皇帝本人书写或南书房大臣、内阁大学士代笔成文,加玺后方能成旨。而且至少两份,一份需要留底存档,以供核验,一份由专人下发或颁布。(所以胤禛也没可能在康熙驾崩时自己掏一份文件出来说是遗诏)
口传遗命的风险很大,例如明穆宗驾崩前拉着高拱的手说的“以天下累先生”最终不就成了“子虚乌有”?但相关记录中并未提及康熙要求拟诏,也没说康熙要求谁谁去取他之间已经准备好的传位诏书。
既然已经公开宣布了,那康熙为什么不趁自己还活着把传位做得更牢靠些,反而要遮遮掩掩故意给胤禛找麻烦呢?
实录还提到,康熙是在丑时传召在外的胤禛,而胤禛到巳刻才赶到畅春园(南郊到畅春园不足五十里),中间有七八个小时。不说这是康熙病危急召,光凭胤禛自诩的“诚孝”,父皇传召怎么说也得快马加鞭吧,那他在磨蹭什么呢?
最后胤禛的生母乌雅氏对于自己“大儿子”登基一点也不兴奋,甚至可以说是不高兴。她非常不愿意称太后,而且胤禛举行登基大典时,她也不愿意出面接受朝贺。
那么胤禛是否真的是得位不正,有夺位之嫌呢?我们先来看看热议的相关说法。
第一种是“篡改遗诏”。
这种说法有很多版本,但是内容相差不多。基本都是康熙原本想将皇位传给胤禛的胞弟十四阿哥允禵,胤禛伙同隆科多篡改了康熙的遗诏。将“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
首先,如前文提到的,如果康熙在生前就准备好了遗诏,那么遗诏不会在胤禛或者隆科多手中。遗诏都碰不到,他们怎么改?如果康熙被这两人忽悠,自己要违规将遗诏交由他俩颁布呢?
“十”加两笔变成“于”,汉字固然神奇、精妙,但是这种说法却是不可能的。不说清朝时“于”字通用繁体“於”。清朝的官方文书中,提及皇子时前面全部都有个“皇”字。“传位皇十四子”,改成“传位皇于四子”怎么读得通?
而且清朝的正式文书中提及皇子基本都会写上爵位和名字,传位诏书更加不会例外了。现存的康熙遗诏也证明了这一点,诏书中提到胤禛时是“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不论这份遗诏出处的真假,成文规制是不会错的。
所以改诏书一说根本就站不住脚。
第二种是,胤禛伙同隆科多毒杀了康熙,然后假传康熙“口谕”。
不论是“毒杀”还是其他什么“杀”,胤禛弑父这种说法也非常不现实。不是说胤禛没这个狠心,而是他不太可能弄到这个机会,因为康熙在这方面的警惕性高到过分。
康熙四十七年,前太子允礽第一次被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每夜逼近布城,裂缝窃视”,由此康熙觉得他有“弑君”的企图。而且清宫明令,诸皇子无传召,不得入父皇寝宫。
就算是康熙自己传召,胤禛和隆科多也没有机会。
皇帝宠信嫔妃,身边和周围都还是亲信、侍者环绕。召见他们时身边太监、侍卫必然不会少,而且这也是历代皇朝的宫廷制度。如果硬要说胤禛买通了康熙的亲信,那就该怀疑康熙是怎么在和权臣、太子一党等等的斗争中存活六十一年的了。
注:历史上皇帝被毒杀、弑杀,基本都发生在皇帝大权旁落,无法使用皇权来保护自己的时候。
既然两种说法可能性都不大,那么胤禛是不是被冤枉了呢?笔者觉得他可能真被冤枉了。
康熙废太子后,为防止自己的儿子因争夺皇位而骨肉相残或者威胁自己。严禁诸皇子结党抱团争夺太子位,为此他还亲自给自己的儿子们挖过坑。
康熙四十八年一月,在第一次废太子允礽后,康熙令朝中大臣推举出一位新太子。最后皇八子允禩因平时识时务,会“团结”人,获得绝大多数朝臣的推举。但是允禩迎来的不是皇太子的大位,而是康熙的斥骂,“诸阿哥中钻营谋为太子者,即国之贼,法断不容”。
康熙的意思是,你们在好好学习,努力提高和表现自己的同时,必须心无杂念、只思皇父并孤立于朝堂。父皇自然会从你们之中选出最佳者,继承大统。所以看似希望很大的允禩,实际上最没有希望。
既要有能力、能做事,又必须没有野心,不被朝臣所党或拥戴,做皇帝的儿子确实很难。但是还是有让康熙感到满意的,就是胤禛和他的胞弟允禵。
这意味着两人平时都要和朝堂上下的官员们保持足够的距离,甚至是故意恶化关系,即便是私下营建势力也只敢在很小的范围内。换句话说无论他们谁最终登上帝位,支持者都少,反对者都多。
康熙很看重胤禛,不仅封其为亲王,委任他很多要务。连祭天这种规格要求很高的典礼,在身体不好的时候也会让胤禛代祭。而且他晚年频繁去胤禛的府邸,最后一年至少去了三次,还非常喜欢胤禛的儿子(乾隆)……
注:康熙一朝只册封了皇三子允祉、皇四子胤禛、皇五子允祺三位亲王。皇八子允禩为多罗贝勒,皇十四子允禵为贝子(大将军王是个虚衔,不是正式的官职或爵位)。
但是康熙一样看重允禵,而且他即便是没有做出最终决断也应该是偏向允禵的。
有两个旁证,一是康熙在处分允禩后,将上三旗(两黄和正白)中原属允禩的统领全部划拨到允禵麾下;二是在康熙五十七年,任命允禵为大将军,总领西北各路兵马。这都是军权。
有些观点认为任命允禵,一是为了平叛,二是为了支开允禵,为胤禛登基扫清障碍。这就有些想当然了,作为大半生都在与权臣、叛乱、阴谋斗争的皇帝,军权意味着什么康熙不可能不清楚。如果康熙不是绝对信任允禵,允禵不可能获得这个任命。
如果是为了胤禛,康熙随便一个命令就能让允禵凉透。而不是给他军权,让他日后有闹事的筹码。
康熙五十九年八月,在允禵的率领下,清军在西北获取重大军事和政治胜利。准噶尔军败逃,六世达赖在清朝的保护下举行了“坐床”大典。凭此军功,允禵在康熙心中、乃至朝堂的地位进一步攀升。
康熙六十年,允禵临时回京,康熙令百官郊迎,也说明了这点。可以说允禵接继大统的机会更大,那为什么最后成了胤禛登基呢?
最有可能的原因是,康熙的犹豫以及对于自己过分的信任。
康熙虽然是两千多年来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乾隆为了不超过自己祖父,提前当太上皇了),但是寿元不是最长的。历史上年龄超过七十的皇帝还有不少,康熙可能从未认为自己活不到七十以上。
如果康熙能够预知自己的死亡,他会提前向朝堂公布继承人,至少也会表示自己已写好遗诏。而且无论他是否决定传位于允禵,为了皇朝的稳定,康熙六十年允禵返京后,就不会让他再离开。
这些康熙都没有做,只能说明他还在犹豫,同时也觉得自己还有足够时间来权衡、考察胤禛和允禵二人。康熙可能是培养允禵为主,胤禛是个以防万一的后备之选。
因此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这一天,最初康熙并没有觉得自己熬不过去,所以他没有宣布继承人,也没有急召胤禛(应该是胤禛得到消息后自己赶回的)。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康熙在胤禛回来后,不提自己“已传位于他”的原因。也解释了为什么康熙没有召南书房大臣、内阁大学士们拟诏。最后由隆科多这个“编外人”以口传遗命的方式宣布继承人。
换句话说,胤禛在这件事情上撒谎了。
当天胤禛获准三次探视康熙,晚上最后一次的时候,可能康熙终于意识到自己熬不过去了。此时如果决定传位于允禵已经来不及了,自己没有时间在京师坐镇等其返京,皇朝将冒着极大的风险。有可能发生叛乱、允禵有可能在返京的途中被暗杀 ……
所以康熙仓促之间只得将皇位传于当前唯一在京的候选人胤禛。也可能是康熙在召见胤禛的过程中就突然亡故,胤禛当机立断宣布父皇传位于自己。
不论是哪种都可以解释,胤禛为什么当天向众兄弟宣布消息的时候拿不出遗诏,只说是父皇口谕,因为根本就没有遗诏。几天后胤禛倒是当朝宣读了《康熙遗诏》,但是这时候意义已经不大,无论是时间上还是权力上,别说一份,十份他也能弄出来了。
所以胤禛的即位从资格上来说并没有什么问题,因为他本就是康熙心中的合适人选。实际上胤禛在康熙驾崩后,能立刻大规模调兵封锁京畿、震慑诸王公皇子,也旁证了这一点。这种权力不是收买一个隆科多就能获取的,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只能来源于康熙生前的默许。
注:有些观点认为因为康熙驾崩,所以相关军队将领当机立断投靠了胤禛。这种想法太戏剧化了,不是事先就已经建立了稳固的关系,朝廷没公布的情况下,没人会轻易判定皇帝驾崩。不然军权也太好忽悠了。
但是康熙自己的犹豫和自信,又让传位变得异常仓促,造成了只能“口传”的尴尬。没有文件证据,胤禛的敌对派们,又怎么可能不借机造谣生事呢?
最后胤禛也不是传说中的“弑兄屠弟”残忍无情。皇长子允禔和皇二子允礽,是康熙囚禁的,胤禛登基后只是没放他们。允禔到雍正十二年才亡故,而对于允礽,胤禛不但临时放他出来哭丧,还将他未成年的儿女接入宫中抚养。
至于皇八子允禩、皇九子允禟、皇十子允䄉、皇十四子允禵这几个人,胤禛登基后是专门整治他们,但主要原因是这几个人一直不服和他作对。和皇帝对着干,别说皇帝给小鞋穿,死都是很正常的。
胤禛是把自己的这几个兄弟折腾得非常惨(这几个弟弟基本都是他给折磨逼死的),但是和历史上的同行相比,他不算最差的。唐朝李世民如何对待自己的兄弟,明朝朱瞻基如何对待自己的叔叔,那都是寸草不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