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是唐朝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二月二十八日(3月23日)唐太宗为纪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诸多功臣而命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李勣是最后去世的一位。唐高宗李治在位时,李勣支持武则天当皇后,所以受到了武则天的信任。不过,李勣最后却被武则天挖坟毁尸,这是为什么呢?


【资料图】

首先,李勣(594年-669年12月31日),原名徐世勣、李世勣,字懋功,曹州离狐(今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人。作为唐朝初年名将,李勣与卫国公李靖并称。李勣早年投身瓦岗军,后随李密降唐。一生历经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深得朝廷信任和重用。

他随唐太宗李世民平定四方,两击薛延陀,平定碛北。后又大破高丽,成为唐朝开疆拓土的主要战将之一。在此基础上,李勣出将入相,功勋卓著,被朝廷倚为干城,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永徽四年(653年),李勣被册拜为司空。李治命令为他画像,还亲自为画像作序。永徽六年(655年),李治欲废王皇后,立昭仪武氏(武则天)为皇后。当然,废立皇后是一件大事,不是皇帝一个人可以随意决定的。特别是李治所要册立的武则天,曾是唐太宗才人,获赐号“武媚”。

因此,担心遭到朝廷大臣反对的李治,于是召李勣与长孙无忌、于志宁、褚遂良等顾命大臣前往商议。

一开始,李勣称病不到,而褚遂良坚决反对李治“废王立武”。在得不到令自己满意的答案后,李治暗中询问李勣说:“朕打算立武昭仪为皇后,褚遂良固执己见,以为不可。褚遂良是顾命大臣,这件事应该怎么办呢?”对此,李勣回答说:“这是陛下的家事,何必更问外人!”

由此,非常明显的是,李勣这是暗示李治不用太在意反对的意见。进一步来说,这表明李勣是支持李治废后的决定。于是,李治自此坚定了“废王立武”的决心,而李勣也因此得到了李治和武皇后的信任。

总章二年(669年),李勣被加授为太子太师,增赐封邑连同以前的有一千一百户。这一年,李勣卧病,李治封李勣的弟弟、晋州刺史李弼为司卫正卿,让他能够在京城照看兄长。 同年十二月戊申日(669年12月31日),李勣病逝,享年七十六岁,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李勣是最后去世的。

因为李勣为唐朝立下了赫赫战功,又支持李治册立武则天为皇后,因此,得知李勣去世的消息后,李治立即悲哭,下令辍朝七日,册赠李勣为太尉、扬州大都督,赐谥号“贞武”。又赐给棺木,允其陪葬于昭陵。凡此种种,都足以体现出李勣在李治心目中的地位。

不过,伴随着李治的去世,李勣后人的命运也受到了影响。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去世于贞观殿,享年五十六岁,葬于乾陵。嗣圣元年(684年)二月,武则天将李显废黜为庐陵王,迁于房州,转而立第四子豫王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武则天仍临朝称制。

武则天废立皇帝的行为,自然引起了天下的不满。不久之后,李勣之孙李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李敬业支持唐中宗李显复位为名,谋士骆宾王撰写《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号召天下,拥兵超过十万人。放弃攻打洛阳,妄图金陵王气,错失大好战机。

在武则天的反击下,李敬业兵败被杀。平定李敬业后,武则天还是非常生气,当即下诏,“追削李敬业祖考官爵,发冢斫棺,复姓徐氏”。不仅李勣自己被“发冢斫棺”,他的子孙也遭到了武则天的杀戮。面对不留情面的武则天,甚至有一些李勣的后裔逃到了吐蕃境内。

此外,到了公元705年,武则天被迫退位后,唐中宗李显正式下诏恢复李勣的官爵,并重新为其改葬。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李勣成为武成王庙中配享的十位历代名将之一,同时代被列入“武庙十哲”的只有卫国公李靖一人而已。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