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西周实施宗法制开始,我国正统的中央王朝君主一直沿袭嫡长子继承制。由于清朝是少数民族满族建立的大一统中央集权王朝,其皇位继承是否采用嫡长子继承制颇为引人注目。大多数认为,清朝只有道光皇帝和同治皇帝符合嫡长子继承,其他都不是,而是出现了汗位推选制、嫡长子继承制、秘密建储制、懿旨指定制等四种皇位继承制度。我认为,清代终其一朝包括其追认的创始人努尔哈赤,第一选择都是嫡长子继承制,只是由于每个阶段的特殊原因,才出现以上四种形式。

那么,什么是嫡长子继承制?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嫡长子继承制起源于西周的宗法制,血缘关系成为分配国家权力和家庭财产的重要依据和标准,家族中分嫡出和庶出,权力和财产的分配往往也是嫡长子大于庶子,核心价值就是嫡庶有别、长幼有序。王位或皇位的继承制度也是根据宗法制而制定,基本上都以嫡长子继承为主,这也是宗法制最基本的一项原则。

清太祖努尔哈赤以十三副铠甲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还没有建立后金的时候,他的嫡长子褚英就被努尔哈赤立为未来事业的接班人。可惜他自己不争气,因为争夺权力跟诸位兄弟闹得不可开交,还阴谋篡位夺权,最终被努尔哈赤囚禁在高墙之内死去。努尔哈赤称汗建立后金,敕封四大贝勒共同辅政,按顺序嫡次子代善成了努尔哈赤要培养的接班人。然而,代善因与继母有“私情”以及受继任妻子的挑拨虐待前妻之子等事,让努尔哈赤对其彻底失望,从而也失去了继承汗位的资格。

到皇太极继承大位后,改国号为清,原本打算立嫡长子,可惜其早夭。后来的皇后哲哲只给他生了三个女儿。皇太极虽没有嫡子,但长子豪格屡立战功,深受其喜爱和栽培,二十七岁就受封和硕肃亲王,可以说豪格接班皇太极是顺理成章。可惜命运就是喜欢开玩笑,1643年皇太极暴毙,没有指定接班人。自然就引起了诸多贵族势力的纷争,最终本来处于优势的豪格在皇权斗争中失败,九岁的福临成了皇帝。

顺治皇帝先后有两任皇后,嫡长子也早夭。其实,这位顺治爷对他两个皇后都不爱,却偏偏独宠董鄂妃,在顺治十四年的时候,他便将董鄂妃所生的皇子立为太子,并遣官告祭了天地、太庙和社稷,可惜的是这位皇太子短命。这就轮到了皇三子玄烨,在孝庄皇太后和以索尼、遏必隆等为首的满洲贵族的拥立下,成了后来的康熙大帝。

康熙皇帝是一心想把自己的嫡长子培养成帝国接班人的,期间两立两废。其实康熙真正的嫡长子并不是二阿哥胤礽,是胤礽的胞兄承祜,但是承祜因病早夭,胤礽就成为了真正的嫡长子。他是清朝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明立的皇太子。可惜的是,由于过于溺爱太子,使得太子骄奢淫逸,拉帮结派,甚至淫乱后宫,不宜为人君。不过从康熙对胤礽废而复立、继而再废可以看出,他对自己的这位嫡长子是既难以割舍又失望透顶。由于后来没有明立太子,使得九子夺嫡的宫斗大戏得以上演,并直接影响到此后几朝的立储变成了秘密建储制。

雍正和乾隆都不是嫡长子出身,他们登基后也曾想培养自己的嫡长子作为帝国接班人,可惜都是白发人送了黑发人。雍正的嫡长子弘晖八岁夭折。永琏是乾隆帝的皇后富察氏所生的嫡子,登基当年便秘密立为太子,但在乾隆三年便夭折了。八年后,富察氏又为乾隆生了皇七子永琮,当乾隆帝想立这位嫡子为太子的时候,年仅两岁的永琮也因天花夭折了。最后皇十五子永琰被立为皇太子,是为嘉庆帝。

道光皇帝算是清朝正式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第一人。他的母亲喜塔腊氏在乾隆三十九年被许配给永琰(后来的嘉庆帝),嘉庆元年,喜塔腊氏被封为皇后。嘉庆四年,旻宁就被秘密立为太子,此后从未变更。道光皇帝在位期间将奕詝立为皇太子,后成为咸丰帝。咸丰皇帝在某种程度上也属于嫡长子继承皇位。奕詝本是道光皇帝第四子,他的生母也不是皇后而是贵妃,但由于道光皇帝的前两任皇后一个未生育就去世了,另一个生了一个女儿也死了,奕詝的生母便在道光十四年被封为皇后。而奕詝的三个哥哥也都先后去世,所以到他即位的时候,就理所应当的变成了“嫡长子”。

同治皇帝是咸丰的独苗,绝对的嫡长子。同治死后,没有子嗣,只能从近亲皇族中挑选继承人,于是光绪即位;光绪之后的宣统也是如此,溥仪当时年仅三岁。再后来,大清亡了。这时候所谓的懿旨指定制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根本没有法定继承人,只能在旁系血统中寻找合适的接班人。

综上所述,清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全国性政权,它的皇位继承制度非常有特色,既吸收了汉民族宗法文化的特点,也具备自己民族皇位继承的独特方式,但宗法制仍然在其中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清代皇帝之所以大多数没有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并不是因为入主中原的满人抛弃了汉人的继承传统,而是因为各位嫡长子由于各种原因实在无法继承帝位,皇帝才另立他人。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