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很多读者会把宋江归为投降派,甚至有一些人会经常这句话挂在嘴边——《水浒传》好就好在投降。


(资料图片)

可凡是不能绝对,宋江是否一直都是所谓的“投降派”,即忠于朝廷,我觉得未必。就像曹操一样,他刚开始想的确实是匡扶汉室,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心态发生了变化。

宋江也是这样,他的人生能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努力上班,好好报效朝廷。

在宋江的前半生,他的人生目标就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成为一个合格的公务员,报效朝廷,至于结交好汉,那是他的副业。

这是当时地主阶层的唯一选择,宋江作为郓城有名的大地主也不例外。

就像他自己诗里写的那样:自幼曾攻经史。

“攻经史”的目的是啥?不就是报效朝廷吗!

直到他杀了阎婆惜亡命天涯时,依旧没有想过落草为寇。

他跟朱仝说,现在有三个去处,第一个是沧州小旋风柴进的府上,第二个是去清风寨找花荣,第三个是白虎山孔明孔亮的庄上。

注意,这里没有梁山。

而就在前不久,晁盖吴用就派刘唐去给宋江送信,希望他上山入伙,但他连考虑都没考虑一下。

所以说,在阎婆惜血案发生后,即使他已经成了一名通缉犯,但他依旧还是想着走正道。

可就在这时,他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出现了——清风山一游。

宋江在白虎山孔明孔亮庄上住了一段时间后,前往清风寨去找花荣,可就在路上,他被清风山的燕顺、王英、郑天寿劫去了。

他以为自己死在临头,于是就叹了一声“可惜宋江死在这里”。

可就这么一句话,竟然救了他的命。

燕顺、王英、郑天寿三人听到他是宋江后,态度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亲解其缚、纳头便拜。

这个时候,宋江知道了一个他之前一直都不清楚的信息,原来他在黑道的名声这么大。

之前,他一直待在郓城县这么一个小地方,见的人也都是老乡,在柴进府上他只见了武松一人,但武松毕竟还是良民,可燕顺、王英、郑天寿则是实打实的贼寇。

这个发现彻底颠覆了宋江的价值观,原来这个世界除了走正路,还有捷径。

再加上清风寨刘高老婆的一顿搅和,宋江和一帮兄弟大闹清风寨,于是他有了落草为寇的念头。

与其以戴罪之身东奔西跑,还不如去梁山当土匪,大块吃肉、大碗喝酒。

他这么想了,也这么做了。

宋江在清风寨一通折腾后,带着一众小弟浩浩荡荡地上梁山。

可计划赶不上变化,到了梁山脚底下,他被父亲寄来的一封家书诳回了家,然后紧接着就是刺配江州、大闹法场,最后逼上梁山。

有人可能会有疑问,那你为什么不把浔阳楼题反诗或者大闹法场当成第二个转折点呢?

其实,宋江从清风山带着人去梁山时,已经有了落草的念头,但他是一个孝子,宋太公利用亲情对他施压,他也没辙,只好暂缓落草计划。

而且,“江州一行”其实是作者故意为之——现在还能让他落草,要不然李逵、戴宗、揭阳三霸这些人怎么上梁山啊?

闹了江州之后,宋江退无可退,只好落草梁山,那他是不是一上山就有招安的计划了呢?

央视版《水浒传》的回答是yes,宋江一上梁山就打出了替天行道的旗号,可在原著里并不是这么一回事。

同样我也不这样认为。

虽然原著里作者安排九天玄女给他上了一课,课程的主题就是报销朝廷,也就是招安。

但我认为那时的宋江对招安仅仅只有一个想法,但没有计划。

原因有二。

第一,他不是梁山的老大。

虽然宋江的名声比晁盖大得多,很多人也是冲着他上梁山的,但梁山之主毕竟还是晁盖,所以,他也知道这时候提出招安并不合适。这是客观条件。

第二,主观上宋江也想待在梁山做一名强盗,快活似神仙。

有人会提出疑问,不对啊,宋江可不只一次对招降的将领说过招安,比如轰天雷凌振。

这就是我下面要说的一个问题,看待一个人,我们应该看他做了什么,而不是说了什么。

宋江确实跟很多人讲过,尤其是朝廷的降将,说什么将来等到有一天,等着招安之类的话。

这话基本上就相当于领导跟你讲,你要好好工作啊,以后一定能发大财。

因为他还说过更画饼的话,他在劝呼延灼归降时还说要让位给人家呢?这话能信吗。

宋江是这么说的,但他在这个阶段并做过和招安有关的事。

要论军纪严明,梁山确实比其他的贼寇要强很多,除了攻破大名府杀害了五千多名老百姓,其他城池基本上只杀官军、不扰百姓。

但这并不是宋江的首创,因为晁盖上山之后就颁布了法令:只截钱财、不害性命。

所以,这不能证明宋江这种行为是在向朝廷示好,而是他们内心的价值观就是这样。

宋江做的唯一一件和招安有关的事是去华州劫了宿太尉,即吊挂金铃。

但他的做法有些适得其反,他截了宿太尉,还跟人家讲,回去皇上要是怪罪下来,你就把责任都推到我头上。

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果你是真想招安,肯定希望在皇上耳边留个好名声,可你这么做,反而坏了自己的名声,这不是得不偿失吗?

所以,此时的宋江对招安也就是渣男的承诺,糊弄人呢!

那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宋江开始真正对招安上心了呢?我个人认为是晁盖死后。

晁盖之死是宋江人生的第二个转折点。

盘点一下宋江上山后梁山的各种军事行动,三打祝家庄、大破连环马、攻打高唐州等等,没有一个头领出过事,是不是有种主角光环附体的赶脚。

可曾头市一役,头领晁盖直接挂了。

这就好比,一群古惑仔每天生事打架,每次都能全身而退,大家都很开心,兄弟一生情一杯酒,可某一次,大哥直接被人干没了,底下的人是不是就得好好考虑一下,下次会不会是我们呢?

那宋江作为梁山的继任大哥,就得考虑这个问题,万一我们要是都死了怎么办?我们死了之后后代怎么办?死后的名声是什么样的?

再想一下九天玄女跟他说的——

“宋星主,传汝三卷天书,汝可替天行道,为主全忠仗义,为臣辅国安民,去邪归正......玉帝因为星主魔心未断,道行未完,暂罚下方,不久重登紫府,切不可分毫懈怠!若是他日罪下酆都,吾亦不能救汝。”

所以,不管是出于对兄弟们负责还是害怕遭到上天的惩罚,这时的宋江才真正下定了招安的决心。

也就是从这时开始起,宋江对待朝廷的态度和以前完全不同了。

在这之前,宋江逮到朝廷的官员,基本上是毫不犹豫地杀掉,但当他确定了招安的方针后,再也没有杀过一位朝廷官员。

梁山两败童贯、三败高俅之后,俘虏的将士息数放回。

所以,宋江释放高俅不是因为他的身份是太尉,害怕杀了他断了和朝廷的关系,而是因为高俅是朝廷的官员,这是以后的同事。

即使是贪官污吏,即使对他恨之入骨,也不能随意斩杀,因为入了官场,就有官场的处理方法,而不是动不动就以江湖上的手段,打打杀杀。

后来在陈桥驿杀小卒也是如此。

很多人对宋江屡屡被奸臣陷害却不造反表示不理解,其实,如果大家读过一些历史书籍,你就会知道,自古忠臣多磨难。

不说岳飞风波亭遇害,咱就说说明朝的王阳明和清朝的左宗棠。

王阳明平定了宁王之乱后,不仅没有受到朝廷的表彰,反而引得正德皇帝很不高兴,因为皇帝原本准备御驾亲征、自己去平叛,结果半路杀出个王阳明抢了他的功劳,他能不生气吗?

所以,在皇帝的眼里,王阳明这个平乱的功臣,怎么看怎么不顺眼,底下的弄臣奸臣一看这情况,那当然少不了折腾你一番。

以江彬为首的奸臣,一面以搜捕宁王余党为由,到江西大行株连诬陷,屠戮无辜,甚至连平叛的功臣也被抓来捆绑;另一面他们制造流言,污蔑王阳明“与宸濠(宁王)通谋,虑事不成乃起兵”;还屡屡遣人阻止王阳明将宁王献给皇帝,要求王阳明把朱宸濠释放在鄱阳湖地区,让皇上重新抓一次。

昏君奸臣的一系列所作所为,造成了江西地方人人自危,社会极端混乱。

这估计比起徽宗、蔡京、高俅的做法有过之而无不及吧。

那王阳明为什么不造反呢?

左宗棠也同样如此。

世人只知道左宗棠收复新疆,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却不知道他为了收复新疆经历了什么。

首先是和当时乌鲁木齐提督成禄发生了冲突。

成禄这个人有多丧心病狂呢?他在高台驻扎的时候,每年以各种名目向百姓摊派苛捐杂税,百姓无钱可交,他竟然下令进行围捕,对百姓包括老幼妇女一律进行屠杀,转头还给百姓扣了一个造反的罪名。

左宗棠知道这事后,便向朝廷上折,请求处死成禄,可人家背景硬啊,姑父是当时的军机大臣宝鋆,而且自己又是满人,最后这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左宗棠也无可奈何。

朝廷确定了塞防和海防都要兼顾的方针后,终于同意让左宗棠收复新疆,但是军饷你得自己想办法。

左宗棠只好四处找人,找各地督抚借,没人借给他;找外国银行贷,也没人贷给他,急的他满头大汗,那他为什么不造反呢?

自古以来,忠臣之所以名传千古,除了他站在了正义和真理的一面,还有第一个原因,矢志不渝。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不管有多大的危险,他们都愿意坚守自己的信仰。

忠义中国古代社会唯一的选择,也是古代人的立身之本。

有人会提出异议,历朝历代造反的可不在少数。

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不是为了称王称霸、改朝换代,而是为了生存。

当造反形成一定的规模,生存问题解决了之后,他们还是会考虑“忠义”这个选项的。比如李自成都已经打到北京城下,竟然还跟崇祯皇帝谈判,只要给我封个王,我就撤军。

所以《水浒传》应该是有两个主题,前半部分是官逼民反,后半部分则是忠义无双。这不仅是梁山的真实写照,也是整个中国历史的缩影。

拿这个去攻击宋江是投降派,实在是太片面了。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