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
【资料图】
编辑部迎秋仪式之一日穿遍四季衣
》一文引发了读者们关于编辑部露营活动的羡慕。
近年来,由于长途旅行不易,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节假日来一场短途游或者野外露营。打开小X书搜索“露营”,满满都是各类攻略和露营地点推荐。
露营成为年轻人的一种时尚
面对数量繁多的美图、语言夸张的repo和琳琅满目的装备,多数人的心中很难再保持平静无波。然而,在某人看来,这些所谓的“精致露营”,不过是他爷爷和他,乃至他儿子玩剩下的,格调较low不说,排场也相当寒酸。
这个人的名字,是爱新觉罗·弘历,这个财大气粗,祖祖辈辈爱好露营的家族,就是清朝皇室爱新觉罗家族。他们家族的秋日露营,还有一个威武霸气的名字:木兰秋狝。
01
木兰秋狝
清代皇帝最喜欢的“露营”活动
狝,读作xiǎn,指秋天的打猎。古代礼制规定,如果境内太平,天子、诸侯每年都要找地方狩猎。清代统治者起于白山黑水之间,祖祖辈辈以渔猎为主要生活方式,木兰秋狝属于他们的老本行,几代皇帝对此都十分热衷。
自康熙二十年(1681)至嘉庆二十五年(1820)的139年间,康熙、乾隆、嘉庆三帝都对木兰秋狝格外重视,共举办105次。康熙、乾隆二帝,在位期间各秋狝40多次。嘉庆帝在位时间虽短,但也举办过十多次秋狝。
与这三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工作狂雍正皇帝,在位13年,一次秋狝都没搞过。对此,雍正帝的解释是:“予不往避暑山庄及木兰行围者,盖因日不暇给,而性好逸,恶杀生。”不去秋狝原因有三:第一,工作太忙,没时间;第二,性格散淡,没心情;第三,不愿杀生,没兴趣。
清 胤禛行乐图之《乘槎成仙》故宫博物院藏
雍正帝虽然自己不去,但pua后世子孙的话术可是666:“后世子孙当尊皇考所行,习武木兰,毋忘家法。”我不去是我的事,但是你们一定要去,不去就是忘记了祖宗家法哦。
不同于普通的骑马打猎和郊外露营,清代皇帝的木兰秋狝,兼有打猎、训练骑射、检阅军队等多重功能,是阵容豪华的盛大活动。
清 兴隆阿《木兰秋狝图》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馆藏
02
露营地点
木兰围场:一万平方公里
首先,来看看露营地点。木兰秋狝的地点,在距离承德府四百多里的木兰围场(今河北承德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
木兰围场的名字与木兰花或者花木兰虽然表面一模一样,但实际毫无关系。“木兰”为满语音译,是“哨鹿”的意思。古代猎人用桦树皮制成口哨,哨声与鹿鸣十分相似。鹿群不明就里,闻声而至,猎人趁机大显身手,即“哨鹿”。单从场地名字上看就充满秋日野趣。
郎世宁《哨鹿图轴》故宫博物院藏
木兰围场与草原接壤,面积约一万平方公里。康熙二十年(1681),康熙帝北巡,看中了这块风景优美的宝地,便将木兰围场作为皇家秋日露营狩猎的地方,既可以欣赏美景、放松心情,又能够借狩猎的机会检阅士兵、提升大家的骑射能力。此外,木兰围场距离蒙古较近,也方便与蒙古各部联络感情。
但一万平方千米不是个小面积,加上围场地形多样,如果猎物分散在隐秘的角落,就更让人找不到了。为了保证自己玩得尽兴、次次满载而归,皇帝将围场划分成72块,称“七十二围”,每次秋狝选择不同的地块扎营,仿佛打游戏选择不同的地形与资源分布,新鲜感up up!
郎世宁等《乾隆皇帝射狼图》(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03
露营装备
皇帝住“御营”,随员住“帐幕”
在露营装备方面,皇帝和随员们住的地方称为“御营”或“帐幕”。整个御营外圆内方,皇帝住在中间的黄幔城“御幄”。御幄外面是用黄绳结网构成的网城。网城外面设连帐175座,称内城;内城外再设连帐254座,作为外城,将御幄严密地保护起来。
外城周围还有卫帐9个。按清代制度,木兰秋狝期间,皇帝必须正常处理政务。内阁六部、都察院、提督衙门等办事机构就设置在9个卫帐里。最外围是蒙古诸王公营帐。八旗兵按八旗固定顺序分左右两翼驻扎在御营周边。左翼为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右翼为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一座御营,简直就是一个由帐篷组成的城市。
住在御营里的皇帝每天吃的是烧烤,喝的是蒙古传统奶茶,还有蒙古各部王公的进宴,这伙食,简直不要太好哦。
郎世宁《乾隆皇帝围猎聚餐图》 故宫博物院藏
画面右边的三人正在烤肉,左边的三人正在喝奶茶
上图最左边一人手持的长形器物为多穆壶,是盛放奶茶的传统器具。此图为清中期錾胎珐琅夔龙纹多穆壶,故宫博物院藏
04
激动人心的节目:狩猎
至于真正的狩猎环节,声势浩大,更加激动人心。
木兰秋狝采用的狩猎方式是传统的围猎法。先选好一片四面皆山、中间较平的地方,出猎当天清晨,三千多名士兵在管围大臣等人的带领下,按固定次序和方位展开,由远及近驱赶野兽,慢慢向中间平地逼近,将野兽合围。最终形成的包围圈,“人并肩,马并身”,密不透风,如铁桶一般。
包围圈完成后,管围大臣便来到皇帝居住的御幄,请皇帝视察。围猎指挥官见到皇帝来了,一声令下,组成包围圈的全体士兵便全体脱帽举鞭,高呼“玛喇哈”(满语,意为“围毕”)。
皇帝的视察不是纯观光欣赏,而是带着任务的。一是检查士兵们队形是否整齐、精神面貌是否昂扬;二是看围住的野兽是否太多。如果包围圈内动物过多,就命令士兵们开一个口子,放些动物出去。
清 木黑牛角金桃皮弓 故宫博物院藏
上有铭文“乾隆二十二年带领准噶尔投降众人木兰行围上用宝弓在依绵豁罗围场射中一虎”
接下来,便是展现骑射实力的时刻。皇帝佩弓挟矢,跃马扬鞭,偌大的围子,任由他一人纵横驰骋。侍卫们尾随其后,有的牵狗,有的架鹰,有的递箭,还有的专职护卫安全,一场围猎下来,所获不计其数。
《乾隆皇帝一箭双鹿图》故宫博物院藏
皇帝尽兴之后,轮到随侍的皇子皇孙、王公大臣和士兵大显身手。一时间,围猎之地仿佛变成了战场,百骑并发,弓箭齐鸣,众人左奔右突,呼啸山林,酷似一场短兵相接的实战演习,时而人兽交斗,时而围追堵截,受伤的野兽无论逃到哪里,都要捕获。
一场酣畅淋漓的围猎结束,士兵们猎获鹿的,要把鹿尾巴割下,以鹿尾条数计算猎获之数,等候奖赏。蒙古王公贵族和二品以上的官员猎获野兽,要在皇帝面前跪献。皇子皇孙们的战利品数量,要记入档册。在围猎中,如有队形不整齐、不奋勇追猎者,要严厉惩处。对于勇敢不怕受伤的人,则给予提拔或奖励。
05
其他娱乐
比飞盘更有意思的“塞宴四事”
除了紧张刺激的狩猎,人们也会安排其他娱乐来放松心情。比较有特色的是“塞宴四事”,也就是蒙古王公进宴时的什榜、相扑、教駣、诈马四项活动。
清《塞宴四事图》故宫博物院藏
“什榜”是音乐表演。蒙古乐师头戴红缨皮帽,身着蓝色蒙古袍,用笳、拍板、火不思、筝、口弦、琵琶、阮、双清、二弦、四胡等乐器奏乐助兴。
“相扑”即摔跤,满族人称“布库”,是宴会中必备的表演,胜者会得到酒或羊肉等奖励。
《塞宴四事图》中的什榜与相扑
“教駣”又称“骑生马驹子”,是蒙古古老的驯马方法。这项活动中,蒙古王公会事先将野马的马驹赶到宴会地点附近的旷野上,再挑选善于驯马的子弟20人。教駣开始后,20个人骑着马,手持套马杆,追逐驯服野马驹,直到它们服服帖帖。
“诈”汉译为“跑”,“诈马”就是赛马的意思。每次诈马比赛都有数百匹良马参赛,比赛的距离为10千米,最先到达终点的36匹马为优胜马,会获得嘉奖。与普通赛马活动不同的是,“诈马”的选手都是拥有骑马特长的幼童,可见清代统治者对骑射这一传统艺能的重视。
《塞宴四事图》的远景部分画出了诈马等活动
木兰秋狝通常在每年农历八月举行,但准备工作一般从当年年初开始。统计人数、准备行装、安排行程及食宿,以及秋狝期间的打猎、宴会、赏赐等,每一项都是巨大的开销,清王朝的国力逐渐难以承担。围场面积广大,疏于管理,盗猎、乱砍滥伐等事时有发生,环境逐渐恶劣。因此在嘉庆时期,木兰秋狝已现衰落之象。
嘉庆皇帝朝服像 故宫博物院藏
嘉庆十三年(1808)秋狝的首次围猎,行围前,人们就发现这片围子里的动物少得可怜,仅有十几头鹿。正式行围时更不知道为什么只剩三头鹿,且跑出了包围圈,闹出天大的笑话。嘉庆帝气急败坏,立即将几个管围大臣免职,罚俸半年,但秋狝效果不如预期,却是木已成舟的事情。
嘉庆十七年(1812)木兰秋狝时,正红旗马甲恭纳春带人偷偷砍伐围场里的树木,被巡逻士兵抓获8人,缴获车辆23辆。令人惊奇的是,盗贼居然杀了个回马枪,乘夜抢回人、车,又杀伤9个士兵。可见围场管理漏洞之大。
嘉庆二十五年(1820),嘉庆帝再次前往木兰围场准备秋狝。农历七月二十三日,他到达承德避暑山庄,距离木兰围场只一步之遥。然而二十五日,嘉庆帝在避暑山庄猝然离世,这一年的木兰秋狝未能举办。
道光四年(1824),道光帝下谕停办木兰秋狝。谕旨中称,木兰秋狝虽然是祖宗成例,但现在必须“审度时事,量为展缓,所有今岁热河行围亦着停止。此朕不得已之苦衷,非敢耽于安逸也。”字里行间,不难品味出清廷面临的困境与道光帝的无奈。
而十几年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炮声,更是向清王朝宣布了八旗制度和骑马射箭在近代战争中的落后与无用。木兰秋狝以演练骑射为重要目的,此时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这一项在清朝皇室延续一百多年的大规模露营狩猎活动,正如它所处的清王朝一般,由盛大走向衰败,最终销声匿迹,只默默留在了历史深处。
【参考资料】
赵艳玲、付际红、黄大伟《清代承德社会经济变迁》
李咏咏、孙福何《浅谈
徐广源《雍正继位后为什么一次也不去木兰秋狝?》
编辑|余一
校对 | 嘉琪
转载|“博物馆丨看展览”授权
【版权声明】本微信登载的声明原创内容均为《收藏·拍卖》独家原创,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载和使用。
带你现场看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