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镰仓幕府灭亡后,后醍醐天皇成为日本幕府时代唯一拥有全国实权的天皇。然而仅仅一年多之后,后醍醐天皇就被足利尊氏赶出了京都,日本进入南北朝时代。而后醍醐天皇快速失势的主要原因就是他推行的“建武新政”得不到大多数武士的支持,算是名副其实的“失道寡助”。

建武元年(1334年),后醍醐天皇改年号为“建武”。“建武”本是中国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年号,后醍醐天皇想以此表示自己的“中兴之志”,要推行改革幕府遗留问题的“新政”。正因如此,后世将后醍醐天皇推行的改革称为“建武新政”,而将后醍醐天皇的朝廷称为“建武朝廷”。

“建武新政”的主要内容有三个:第一是废除摄政关白,建立记录所,将大权集中于天皇;第二是废除镰仓幕府的御家人体系,实际恢复了朝廷律令制;第三是设置恩赏方,颁布“诸国平均安堵法”、旧领回复令、寺领没收令、朝敌所领没收令等等法令,重新分配全日本的领地。

然而“建武新政”有三个让武士非常不满的问题:第一,天皇集权的核心机构记录所的成员几乎都是公卿或者僧侣,武士被排除在外;第二,废除御家人体系导致武士失去了政治保护,重新被公卿压迫;第三,日本的大量领地都被封给了皇族公卿,武士只得到了很少的领地。

武士支持后醍醐天皇倒幕的根本原因是希望后醍醐天皇能改变镰仓幕府后期的领地分配问题,获得更多领地以减轻负担。可是“建武新政”推行后,大多数武士不仅没有得到更多的领地来减轻自身的负担,还失去了镰仓幕府时期的政治保护和权力地位,要重新被公卿压迫。

再加上后醍醐天皇又为了彰显权威而大兴土木,导致武士和底层百姓的负担进一步加重。越来越多的武士过得还不如镰仓幕府时期,对“建武朝廷”的不满与日俱增,后醍醐天皇自然得不到大多数武士的支持了。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