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以日本的胜利清朝的失败为结论,蘸着浓重的色彩写进历史。

对于近代日本来说,这次战争是其首次对一个大国进行挑战,将中国从东亚的领导地位拉下台。


(资料图片)

然而,轻松的日子并没有来临。

这就如同打怪通关,打败了中国,下一关就要直面背后的BOSS——俄国。

因为,甲午战争有明显的代理人性质战争,中国的背后是俄国,日本的背后则是英国。

当日本从清朝获得2亿两白银(若加上赎辽费,总计约3.6亿日元)赔款,其中六成被用于以俄国为假想敌的军备扩充和八幡制铁所的建设费。

八幡制铁所是位于日本福冈县北九州市的炼钢厂,1901年投入生产。二战之前,其钢产量占日本全国产量的一半以上,是当时日本最大的炼钢厂。

就是这个炼钢厂,不仅为日后的日俄战争提供了大量军用物资,也为整个日本军工和重工业发展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收了大股东这么多钱,日本人对清朝的看法也发生了变化,不过不是感谢,而是鄙夷。

以前清朝是个大国,一直很强,让日本人敬畏,而且直到近代之前都是文化的中心,一说到文人,那就是指清朝的知识分子。

甲午战争中,日本士兵看到拖着长辫子的清朝士兵,使用着规格不一的落后武器,关键最后还被打败,就不免让日本人对之产生轻蔑之感。

一旦轻视中国的情感产生之后,日本人就产生了东亚盟主的意识。

可老大的感觉没有维持多久,背后就被人捅了一刀。

俄国出头,拉着德国和法国,让日本把在《马关条约》中得到的辽东半岛归还给清政府。

这当然不是老大出马,帮小弟撑场子,而是害怕日本在中国的势力扩大,妨碍了自己觊觎中国的龌龊心理。

这就是在日本有名的耻辱事件“三国干涉还辽”,国民浴血奋战得到的东西,就这样还了回去。

失望感如湿哒哒的晨雾弥漫在日本人心头,出现了许多以三国干涉还辽为题材的小说,人们的郁闷无处发泄。

三国干涉还辽不仅让日本丢了面子,还极大地影响了朝鲜和清朝日后对待日本的态度。

“日本这不是挺弱的嘛,还不是只能听俄国的话”

这样的想法在朝鲜政府内部也开始蔓延开。

一边是对日本不满的势力集团集结在闵妃周围,另一边计划接近俄国的亲俄势力也在朝鲜内部逐渐增加。

一波三折的情绪折磨,让日本政府采取了非常残酷的行动,暗杀了闵妃。

让日本没想到的是,闵妃被杀后,聚集在闵妃周围的亲俄派依靠俄国势力,又重新掌握了政权。

在这种背景下,1897年10月朝鲜将国号由大朝鲜国改为“大韩帝国”(下面开始改称朝鲜半岛为韩国)。

新国号甫一公布,首先对其加以承认的就是俄国。

虽然借由甲午战争的胜利,日本在朝鲜半岛获得了压倒性的优势地位,但也仅仅维持了一小段时间。

紧接而来的是,韩国对于现代化的摸索以及日本与俄国之间围绕韩国的均势对立状态。

俄国发起的三国干涉还辽,同时又对位于西伯利亚南方的中国东北表现出强烈的兴趣。

老大替小弟出了气,清朝与俄国的关系自然变得铁起来。

1896年6月,清政府与俄国签署《中俄密约》,又称《中俄御敌互相援助条约》,条约规定,当日本进攻中国或者俄国领土时,两国将一致对日。

这份条约把从黑龙江、吉林两省至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的东清铁路铺设权许给了俄国和法国的银行。

1898年,俄国又从清政府那获得了旅顺和大连湾25年的租借权,以及一直延伸到辽东半岛南端的旅顺、大连的东清铁路南部支线的铺设权,这部分就是之后的南满铁路。

这一协议,让日本国民再次沸腾了。

你俄国通过三国干涉还辽,让日本放弃了辽东半岛,现在你竟然又从清朝那里夺走了,这真是奇耻大辱。

这样俄国就可以在辽东半岛的南端拥有一个不冻港,并建立海军基地,部署海军,这对日本来说,简直就是噩梦。

郁闷、羞辱、恐惧……

‍俄国不断调拨着日本人脆弱的情绪琴弦,使其一刻无法获得安宁。

1900年,清朝发生了义和团运动,俄国喜出望外把这场事变看作一个好机会,声称为了保护广布于满洲北部的俄国权益,派兵占领了黑龙江沿岸地区。

还派了很多部队到北京,又声称在义和团被八国联军完全镇压前,要驻军保护自己的权益。

但是,义和团运动平息一年后,俄国还赖在满洲,不撤军。

英国害怕俄国独霸中国北方,于是在1902年,英日两国签订了同盟条约。

英日同盟,是要求俄国自律的同盟。

“要求俄国自律”这是一很被动的目的,即使在日俄战争爆发前一个月,日本大多政客还是主张先与俄国交涉,表明日本的需求。

如果答应了,再好不过,如果没答应,再想想办法呗。

日本之所以想通过交涉解决问题,不仅因为日本缺乏战争经费,俄国同样没钱。

当时处在沙皇统治下的俄罗斯周边,波兰、爱沙尼亚、芬兰等,都在进行着反抗俄国的活动。

日本断定这样忧患重重的俄国不太可能要打仗。

此时,日俄的矛盾还主要在满洲,还没有到撕破脸的地步。而落后软弱的清朝,完全不在舞台上。

双方虽然互相看不上,但又表面上相安无事。

如果这种局面一直持续下去,那绝不是历史的本意。

1903年,俄国以别佐布拉佐夫为中心的派别在权力斗争中取得决定性胜利。

别佐布拉佐夫被沙皇任命为远东总督,负责进行日俄交涉,他是一个对韩国抱有很大野心的人。

之前俄国的政策是在辽东铁路沿线进行矿藏等产业的开发,但需要建设城镇来保护居于铁路南部支线末端的旅顺、大连。

想要的只是旅顺、大连的海港,但要到达那里,需要修建漫长的铁路,又得建设城镇来保护铁路,这种拖泥带水的方案需要花费大量金钱,费时费力。

完全可以采取更快捷省钱的方法,那就是为了保障旅顺和大连的安全,可以从海上,也就是通过控制朝鲜半岛的方式来完成。

这就戳中了日本的命门。

日本早已把朝鲜半岛纳入关乎本国存亡的“利益线”。

别佐布拉佐夫之所以这么想,完全没有把日本放在眼里,他笃定小小的日本是不敢同自己开战的。

从1903年8月开始,一直持续到开战前一个月的日俄交涉中,就可以看出俄国趾高气扬的态度。

日本当时的主张是:

俄国承认日本在韩国的优势权益,日本承认俄国在满洲进行铁路经营的特殊权益。

在日本出兵韩国、俄国出兵满洲时,约定会尽快撤回。 

俄国承认由日本独自协助韩国改革。

日本最希望获得的是俄国对于自身在韩国的优先权的承认。也就是说,日本要求俄国承认日本将韩国纳入其势力范围。

作为交换,日本虽然无法完全赞同俄国占领满洲,但是可以承认满洲的铁路沿线是俄国的势力范围。

这些交换的内容当时就已经广为人知,也被称为“满韩交换论”,列强之间互相承认对方在某些地区的优势地位。

而在这种交换伎俩中,作为主要标的物的中国和韩国是没有发言权的。

俄国北极熊对这一交涉的答复简单干脆:日本根本就没有讨论满洲的资格。

当然话也没说死,而是留了一个活口:只要日本承认俄国在朝鲜半岛与日本之间广阔的朝鲜海峡的自由航行权利,俄国就承认日本在韩国的“优势权益”。

这就好比是说,你让我在你家门口随便溜达,我就承认街对面的商铺就是你的。

日本惦记着朝鲜半岛,俄国却惦记着日本,对于这种威胁自身安危的条件,日本是肯定不会答应的。

谈不拢,就只能开打了。

1904年2月6日,日本照会俄国终止谈判,并断绝外交关系。

两天后,日本海军未经宣战突然袭击俄国驻扎在旅顺口的舰队,日俄战争爆发了。

不得不说,俄国对于日本的决心是没有意识到的,不止俄国,英美也没有意识到,日本把朝鲜半岛看得如此重。

都认为,你日本一直嚷嚷着让朝鲜独立或中立,甲午战争中,不是已经解决了吗,你不是已经达成目的了吗。

对于英美来说,最重要的还是满洲。当时中国东北地区是世界主要的大豆出产地,而且这一地区一旦被俄国占据,俄国军队相当于驻扎到了接近清朝首都北京的地方,不论是陆上还是海上,俄国都将成为对清朝最有影响力的列强国家,这样的状况是英美所不乐见的。

因此,在日本争取英美的支持时,决口不提朝鲜半岛,而是重点强调俄国会打破满洲的门户开放,从而影响英美的利益。

但实质是,不止甲午战争是围绕朝鲜半岛进行的战争,这一次,俄日之间的斗争再一次聚焦到这里。

原因就在于俄国的经济状况及安全保障观,它即希望节约铺设铁路和建设城镇的费用,又想在远东海域保有海军力量。

而朝鲜半岛对日本的军事战略太重要了。

日俄战争结束后,双方签署了《朴茨茅斯和约》:

俄国政府承认日本对于韩国之政治、军事、经济上均有卓绝之利益。

之前,甲午战争确定了朝鲜“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让朝鲜从中国的藩属国中剥离出来;日俄战争则确定了日本在朝鲜的“优势利益”,韩国被日本殖民化已是必然。

通过日俄战争,日本与列强也结束了之前的不平等条约;同时可在欧美等列强国家设立大使馆。

要知道,在那个年代,处于不平等地位的弱小国家是无法在大国设立大使馆的,只能设立公使馆。

相隔十年,发动两次战争。

从中可以看出,日本政治家在战略思想和安全保障观上表现出广泛的一致性,也就是说,政府官员和议员们都赞同,通过实力把不平等条约一个个废除的策略

日本通过甲午战争,首先实现了在亚洲的独立,又通过日俄战争,进一步达成了从列强势力下独立的目标。

自此,日本跻身列强之列,参与进对世界的瓜分,也一步步推演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