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享年73岁。作为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孔子收了三千弟子,真正做到了有教无类,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同时孔子还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儒家文化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文化,孔子的地位也就水涨船高。在其去世后,尊号来来回回经过了20次变迁,从其封号的变迁史也可以看出儒家学派在中国历史上地位的起伏变迁。
第一次上尊号:尼父
(资料图片)
孔子逝世后时任国君鲁哀公十分伤心,他给孔子上谥号为“尼父”,并说道“旻天不吊,不慭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可人死不能复生,此时的鲁哀公已经被架空了,这时候才发现孔子的好已经晚了。
第二次上尊号:褒成宣尼公
孔子获得第二个尊号已经是他去世后的四百多年了,此时是西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此时汉平帝不过是个十岁孩童,朝政大权都由大司马王莽掌控。这一年王莽加爵“安汉公”,他高兴之余追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孔子后裔则封为褒成侯。
第三次上尊号:褒尊侯
又过了九十年,到了东汉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孔子的爵位被降了,从原来的公爵降到了侯爵,成了褒尊侯。
第四次上尊号:文圣尼父
到了北魏时期,孔子地位进一步下降,孝文帝直接将孔子的爵位削没了,改谥为文宣尼父,孔子一夜回到解放前。
第五次上尊号:邹国公
到了北周静帝时期,孔子又从虚职转实,于大象二年(公元580年)被追谥为邹国公,再次成为公爵。
第六次上尊号:先师尼父
然而仅仅一年以后杨坚就以隋代周,北周灭亡。随着北周灭亡,孔子也从邹国公降为先师尼父,空有虚名。
第七次上尊号:先师
隋朝仅仅立国37年就灭亡了,取而代之的是唐高祖李渊的唐朝,李渊于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将孔子改谥为先师,去掉了“尼父”二字。
第八次上尊号:先圣
不过孔子很快就迎来了高光时刻。隋至初唐释奠礼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但唐太宗李世民上台后就废了周公“先圣”的称号,改尊孔子为先圣,这也是孔子第一次被官方称圣。
第九次上尊号:宣父
在孔子当了十年的圣人后,唐太宗又将其改谥为宣父,帝王真可谓是喜怒无常。
第十次上尊号:太师
唐高宗李治继位后也没有提高孔子的地位,仅仅追封孔子为太师。
第十一次上尊号:隆道公
武则天称帝后意欲承周礼治盛业,定的国号也是“周”。而孔子一生的追求都是“恢复周礼”,因此这一时期孔子的地位有所提高,于天绶元年(公元690年)被封为隆道公。
第十二次上尊号:文宣王
到了唐玄宗当政时,大唐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孔子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唐玄宗追封孔子为文宣王,这是孔子第一次被封王,成为了可以比肩周天子的存在。
第十三次上尊号:玄圣文宣王
唐以后,中国的封建社会趋于稳定,孔子的地位也稳定了下来。宋真宗于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追谥孔子为玄圣文宣王。
第十四次上尊号:至圣文宣王
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为避宋圣祖赵玄朗讳而改谥孔子为至圣文宣王,地位依旧崇高。
第十五次上尊号:文宣帝
不只是中原王朝推崇孔子,就连党项人建立的西夏也十分仰慕汉文化。西夏仁宗李仁孝
于人庆三年(公元1146年)直接将孔子推到了“帝”的高位,追谥为“文宣帝”。
第十六次上尊号:大成至圣文宣王
不过西夏毕竟不是正统王朝,孔子在中原王朝的封号一直都是“至圣文宣王”,直到元成宗时期才又加了“大成”两个字,成了大成至圣文宣王。
第十七次上尊号:至圣先师
可到了嘉靖帝时期,孔子的地位再次下降。嘉靖帝是十分痴迷道教的,首辅大臣张璁便依据皇帝所好称孔子为王名不正言不顺,嘉靖帝依据其意见将孔子的王号去除,改称至圣先师。
第十八次上尊号: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清朝入关后,翰林院侍读学士李若琳提请恢复孔子元朝时的封谥,经过礼部商议,最终于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确定将孔子的谥号改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第十九次上尊号:至圣先师
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又将孔子的谥号改为至圣先师,终清一朝都没再变过。
第二十次上尊号:大成至圣先师
孔子最后一次变更谥号已经是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了,由国民政府为孔子上“大成至圣先师”的谥号。
通过以上变迁史,不难看出在唐宋元三朝孔子最受推崇,不知道他老人家有没有想到自己会被后世推崇上千年。大家认为哪个朝代为孔子上的尊号最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