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将军经常阅兵训话,打仗时还要发布命令,可对着几万甚至几十万的人,又没有音箱和话筒,后面的士兵能听得到将军说话吗?今天就来说说。
古代将军
(相关资料图)
古装剧中经常能看到将军训话的剧情,战斗开始之前,主帅会给底下的士兵骨气,比如杀敌一人,奖多少银子,论敌军必败的七大原因等等,还有皇帝阅兵的时候也会简单讲两句,士兵听到鼓励后不停地喊“将军威武,皇帝万岁”,但古代打仗阅兵动辄几万人,甚至可能有几十万,如果是50万人排成方阵啊,长宽大概绵延十公里,相当于两三个地铁站的距离,这么远的距离,哪怕是将军喊破喉咙,估计也没有人答应,所以除非将军是谢逊,否则不会干喊,其实古人的智慧不容小觑,古代很多建筑都有扩音黑科技,比如寺院,道观讲经会利用共振原理,在墙砖上涂釉,又在讲台旁放上“相轮”,来达到扩音的效果。
回音壁
明朝时期建造的北京天坛有一面回音壁,另外故宫的畅音阁下面挖了五口地井,都有扩音的效果,所以说古代有很多扩音黑科技。皇帝阅兵开会的地方大多有这种设备,要不然皇帝喊得脸红脖子粗的,那也太影响形象了。当然,这种建筑造价昂贵,不可能什么地方都安排上,如果将军领兵在外,肯定是没有扩音黑科技的。那么他们是如何训话的?又是如何传递命令的?大将领兵在外,定然没有回音壁之类的黑科技,不过有“人力传声机”。三军出发之前,统帅按惯例是要讲几句的,为了让全体将士都听得见,军队方阵每隔一段距离都会有一队大嗓门儿的传话兵,大将每发一句言,传话兵都会照着喊过去,这样一队接一队地喊,大家都能听得清了。
古代战场
等正式出兵作战后,将军就无需考虑这个问题了,因为外出作战,几万、几十万的兵力不是堆在一起的,他们一般会分成几路。从不同的市县通往目的地,而每一路兵马可能由不同的将军分开带领。比如著名的淝水之战,除了主帅谢玄带领的兵马,下面的将领刘牢之、孙无终等人都各自带领数千士兵在其他地方作战,所以战场训话或者传递作战方案,都是由主帅传达给一众将领的,将领回去传给参将,传到最后可能就是千夫长、百夫长给普通的大头兵训话,这种几百人的训话,嗓门儿大一点还是能够听得到。碰上主帅喜欢摆谱,想把所有士兵集合起来训话,也很难找到那么大的空地。即便找到了,万一被敌军发现,可能训话训到一半就被包了饺子一锅端了。
大将军
所以这种形式主义主帅大都不会搞,除非是必须集合全体士兵的大事。比如打仗时册封大将军,当年刘邦封韩信为大将军,就搞了个很大的仪式,其目的有两个,一是为了让大将军有排面,二是让全体士兵认识顶头上司。这种仪式无需多说,士兵看到刘邦授予兵符,就知道咋回事儿了,但是大规模的战争,往往是几十万人在一起混战,这时候喊声震天,主帅发号施令,底下的士兵能听得见吗?这个就有门道了。《孙子兵法》说:“言不相闻,故为金鼓,视不相见,故为旌旗”,战场上的局势瞬息万变,主帅要密切关注局势,然后做出相应的调整。但是仗一旦打起来了,士兵听不到主帅说啥,甚至看不见主帅在哪儿,所以孙子说,要用鼓声和旗帜来指挥处于战斗状态的士兵,鼓声和旗帜就是主帅用来传话的,新兵入伍之后,训练阵法和旗语是最重要的。
戚家军
明朝的戚家军为啥那么厉害?就是戚继光对这方面重视,经过他训练的兵士,在战场上如臂使指,比如横屿之战中,戚家军以阵亡十几人的代价,全歼了数千的倭寇,能取得这样的大胜,他们平时训练的鼓声、旗语是极为重要的,碰到那种步骑协同大规模战役,这些东西就更加重要了,所以军队里的旗手、号手都要派专人保护,一旦他们被杀,那就相当于打架时眼睛耳朵坏了,只有挨打的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中军的帅旗,几乎所有的命令都是根据帅旗做参照物的,所以两军交战,往往会有敢死队冲过去夺帅旗。
旗手
我们在看历史书籍的时候,总能看到某方帅旗被砍断,然后士兵便开始溃败,因为大军都成了睁眼瞎,甚至还以为主帅被杀了,根本不知道接下去怎么结阵,不知道是从左翼进攻还是从右翼突围,所以说古人虽然聪明,但他们的方法很不方便,还是生活在科技昌明的现代更加美好。好了,本期分享到这儿就结束了,欢迎留言讨论,期待您的关注,我们下期分享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