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灭亡的原因众多,社会各种观点多元。大概可以分为:社会体制、财政崩溃、天灾人祸、李自成内乱等。总之,这个课题庞大,难以用成千上万的文字进行全面、深入地剖析。

明朝朱元璋

今天聊聊我眼中的明朝覆灭史。主要是以一个历史爱好者的视野出发。个人认为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体制的无可救药,而长达17年战争败亡史是最直接的主要原因,从根本上加重了社会危机和崩塌,也使得明朝官府的种种尝试自救措施均以失败告终。


【资料图】

造反不是请客吃饭,但凡有口饭吃,有几个百姓愿意豁上一切去追索一线的生机。把李自成归为祸国殃民是失当和不可取的。明末处于小冰河时期,粮食生产遭遇空前危机,而陕北一带因为地理、气候等原因可以说是受灾最严重的地区,无数百姓为了生存,或主动或被动走了战争洪流的道路。这注定是一条前途未明、血流成河的地狱之路。民众总是希望拥有安定、富足的生活,所求不多。但现实有时注定是惨烈而残酷的。无数人也在现实上,不得不改变人生态度和追求。

李自成

李自成应该是农民革命史中一位伟大的人物。他从陕北发动抗争,以抗粮均田为号召,转战十余年,于一六四四年三月推翻了明朝的统治。从这个愿义上,明朝是灭亡于李自成,崇祯也是因李自成进京而于煤山西去。

在李自成转战十余年里,从杀官起义到征战四方再到愈剿愈盛。值得一提的是1637年带着核心残部17人深入商洛深山躲避一年,后于1638年形势大变,明朝对外战争惨痛失利,给了农民起议们喘息之机和复起之遇。

而从后知后觉的视野来看,明朝仍然还有机会。明朝正式覆灭是于1644年,也就是明朝仍有一线逃出生天的机会。但可惜对手看出了他的最大的弱点。显然从战略及结果讲,普遍认为清朝皇太极要比李自成和崇祯要高明许多。

无疑,战略得当、军事得胜将加重明朝的内乱不堪、社会失序;而清朝也通过对外战争不断掠夺财富与人口,实力迅速增强。让人不得不联想起13世纪的蒙古。事实上,也是依靠着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威慑力,清朝应当说以较为容易的方式收服了这帮草原汉子,再以利益进行名为同盟实则控制的手段,使之成为左膀右避。

1639年,李自成、张献忠迎来了截止目前最佳人生机遇,他们开始了鏖战中原之路,而等于他们的将是飞龙放海,而对明朝或许就是放虎归山、终成大患。

先是张献忠在谷城(位于湖北襄樊)看到机会,再次反叛明廷。而李自成则从商洛深山中率数千人马杀出重围。

1640年,李自成瞄准时机趁明军主力在四川追剿张献忠之际,果断进入河南,这一次汲取过往教训和经验,已经开始往政权体系方向演化,军事水准也有了较大提高。其以“迎闯王,不纳粮”之民歌口号,深入浅出概括了“均田免赋”,进而在本就因饥荒沸腾的河南点起燎原之火,军队迅速扩张到几万、几十万。在这一时期,李自成更为注重军事整备,他们的军事实力也明显上升。

百姓们也对他们寄予厚望,希望能够开辟新时代,结束这战火纷飞的乱世。而其中不少志士仁人加入,更是代表着与李自成集团不断进化。但明朝还并未把李自成当成最主要的对手。因为明朝还有更强大的敌人。他们军事力量更为强大,也更为团结,志向和目标更为远大或者说野心勃勃。

1640至1642年,这近两年,天下时局并未发生大的变动。也是在这时期,李自成三转开封未果,失去绝佳的机会,不仅军事实力未得到显著提升,军事战略也遭受了重大挫折。时局已渐渐偏移于清朝。

1642年,这是决定天下大势命运的关键一年。这一年明清会战于蓟辽一带。明朝全国核心军队十三万大军在总督洪承畴统率下支援锦州;而另一边皇太极亲自坐镇指挥。战事开始阶段是两相相持阶段,但终究因种种原因,还是战略战术失当,没有发挥自身所长,轻率冒进也终为清朝所臣,于当年二月十八日,先是松山城陷,后是锦州投降。

松锦之战不仅标志着明朝在辽东防御体系的完全崩溃,也让天下人对明朝的信心越来越不足。社会危机也越发加重。也是在这一时期,有号称天下粮仓和财税之地的江南,也出现了大规模的士人带领农奴起义。虽然得到了很快平息,却也反映了明朝已经出于核心力量的渐渐崩溃,已经大势可去。天下大势已然来到了大顺和大清两者之间。

个人认为,明朝在1642年底,实际上已经处于覆灭边缘。史书记载的南明也多是以农民起义为核心力量组建的。

而于1643年,皇太极病死、福临继位、多尔衮摄政,清朝开始处理内务、休养生息、整顿军备,以待局势。

而李自成和张献忠于这一年先后建立起大西和大顺。李自成通过残酷的内部整理,实现了军事力量的整合和升级,于同年9月与孙传庭会战两军对垒于郏县。时值大雨滂沱,明军粮运不继。

李自成一面动员百姓坚壁清野,使明军无法就地筹粮;一面派大将刘宗敏率万余轻骑出汝州,截断明军粮道。孙传庭闻讯大惊,不得已回师欲打通粮道。李自成率师追击400里,大败明军,斩首四万余级,并乘胜挥师西进。

这是李自成目前最为辉煌的时刻。一改十余年来,面对官军精锐败多胜少的格局。而这一战不仅使得局势明朗、人心思动、暗流加深。尽管这两年小冰河危害已经有所减缓,但整体社会问题却更加尖锐。同样,明朝已经可以说失去复起之机,改革已经没有执行效果,已经进入慢性死亡期。

时间悄然来到1644年。这一年李自成正式建立起大顺集团,并于明朝战争中,力量发生改变,连战连捷。明朝内部军队开始了出现了规模化主动投降,并在谈判破裂后(这一说法仅只有部分历史资料进行记载,只能说存在着秘密谈判的极大可能),于3 月份兵围北京,兵部尚书张缙彦主动打开正阳门,迎刘宗敏所在部军。自此,北京已然陷落、崇祯进入了人生的倒计时。而最后陪伴崇祯的并不是士人,而是太监王承恩。也颇为令人感慨。

但进京后,因军纪松散、财政问题,发生严酷的拷响事件,也为大顺埋下了严重隐患。最明显的失去了人心。在军事相对处清朝来说,处于下风的时候,绝对是不明智、也是不仁道的。从军事战略和影响力来说,这一刻已经没有可能再整合社会的全部力量来应付强敌。战争的正义性也将进入比烂的时代。人们也只好随波逐流。

后果将很快到来。1644年4月,李自成与吴三桂在山海关一带会战于一片石战场,后吴三桂降清,清军趁势而发联手吴三桂击溃李自成。自此,李自成开启了逃亡之路。后于1645年在湖北境内,轻率只带20余人登山探路,终为当地民兵武装所害。这里显然也显示出李自成的惊慌失措和军事素养的不足。值得一提的是,清朝入关的口号是为崇祯复仇,实在值得玩味,也确实为很多明朝士人及官员准备好合适的台阶。

可以概括总结为:李自成的失败在于军事素养的欠缺、军事力量的不足,在硬碰硬的战场上,主观客观条件都处于处风,惨败也是理年当然之事。

遗憾的是他们太容易为胜利所陶醉,忽视了关外大敌,终于为人所乘,遭受了失败。李自成既有中国农民典型的吃苦耐劳,有创造力等优点,也有农民意识,小富即安,目光短浅的缺点。前者导致他成功,后者导致他成功之后迅速败亡。同时,后来人还可以说,还可以说其没有办法和能力整合社会力量,在人心归附、军事建设等等方面也存在较大不足。

而明朝的覆灭归根结底是社会体系的问题,根源已经无药可救。但也须客观存在,若能通过军事战争,解决内忧外患,再辅以王安石这类的政治家进行改革,焕然新生不可想,但延缓应该是有较大可能的。

明朝及大顺的失败,归结到底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军事战略、力量和素养等的差距。漫长的战争年代,清朝在天下斗争中也终究是通过战争击败各方。而历史将由胜者开辟,无论时人如何看待,历史潮流已经启动、无法逆转。

清朝通过军事行动统一天下,应当有巨大贡献的,至少结束了乱世,人们也迎来了和平。但其落后的文明制度,也为今后的诸多问题埋下的隐患。同时,也和蒙古征战天下一样,战争自有规律,其正义性固然重要。但捍卫胜利或许更为重要。这也是个人的最大感想。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