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52年8月5日,夜幕降临后,伴随着几声巨响,位于朝鲜半岛的京几山上空突然闪现出道刺眼的白光。
刹那间,整个京几山如同白昼一般,一场激烈的交战正蓄势待发......
(资料图片)
不一会儿的功夫,志愿军的炮弹便在京几山附近开火,各种炮弹声响彻上空,几分钟后,志愿军成功占领了敌人的要塞“541高地”,京几山交战正式爆发。
在这场敌我力量悬殊的交战中,志愿军要面对的是敌人飞机大炮的轮番轰炸,战斗到最后,战士们已经所剩无几,几乎是弹尽粮绝。
这时候,排长杨春增对身边的战士牟元礼说:
“小牟,听我说,你现在立刻撤退到后方寻找弹药,赶紧和部队取得联系,把我们这里的情况汇报给首长。”
听到杨春增这么说,战士牟元礼第一时间表示了拒绝,因为他知道,排长已经身受重伤,如果丢下他离开,排长随时都有可能有危险。
可杨春增心意已决,无论牟元礼如何推脱,他都没有改变心意,用严肃而又坚定的语气说:“这是命令!你必须执行!”
看着眼前的排长,牟元礼的内心充满了不舍,他明白杨春增的意思,也明白自己肩负的使命,只能含泪回复一声:“是!保证完成任务!”
说这话的时候,牟元礼给排长杨春增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说完之后,便转身朝着山下跑去。
没跑多远,他就听到一阵剧烈的枪响和轰炸声,回头望去,排长杨春增所在的位置早已被硝烟笼罩。
在成功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后,杨春增倒在了血泊之中,永远沉睡在朝鲜的京几山上,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3岁......
图|杨春增
一、出身贫苦,命运多舛
提起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英雄,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广为流传的邱少云、黄继光、杨根思......
可无论是在教材还是各类影视作品中,都很少提及杨春增这个名字,虽说他的知名度不如以上提到的几位英雄高,但他的功绩却丝毫不逊色,而且还是一位特等功臣。
那么,这位英雄的身上,到底有什么样的故事呢?
今天,我们就来讲述英雄人物杨春增的故事。
杨春增出生于1929年,河北省沙河县人氏,父母都是平凡的老百姓,靠种地为生。
生逢乱世,百姓的生活格外拮据,杨春增一家也不例外。
小时候,杨春增放过牛、捡过柴、挖过野菜......可即便已经做了这么多,他还是填不饱肚子,衣服也是缝了又补、补了又缝。
穷困潦倒的生活,让杨春增没有体会到一丝童年的乐趣,反而受尽了磨难,吃尽了苦头,他看不到任何希望,只能勉强度日。
1937年,日军制造了轰动世界的卢沟桥事件,大肆发动侵华战争。面对来势汹汹的日军,国民党军节节败退,一路南逃。
路上没有吃的,他们就去老百姓的家里抢,没有穿的,也去老百姓的家里翻,如同一群没有良知的强盗一样,丝毫不顾百姓的死活。
面对如此动乱的局势,百姓敢怒不敢言,他们只能默默承受那个时代的悲哀,任由时代的洪流吞噬。
因为战乱的原因,杨春增的家里愈发艰难,一度到了靠讨饭为生的程度。那时候的他,只有8岁,小小的个子,瘦弱的身体,走在人群中显得那么突兀。
为了能有口饭吃,他只能卑微地求人,有一次去财主家里讨饭吃,对方非但不给他饭吃,反而还故意放出恶犬,吓得杨春增撒腿就跑。
原本他就是个小孩子,加上每天都吃不饱,跑了一会便没了力气,最终不幸被恶犬咬伤了大腿。
这些经历,在当代的我们看来已然辛酸无比,可对于杨春增来说,却是家常便饭,如果问他为什么要一直忍受这种备受屈辱的讨饭生活,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活着。
战争导致的人祸已经让大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突如其来的天灾更是让百姓丧失了生存的希望。
十二岁那年,杨春增的家乡闹了一场严重的蝗灾,农户几乎是颗粒无收,杨春增根本讨不到饭吃。
图|民国百姓
恰逢此时,汉奸和日本人联合办了一个铁矿,正在大量招收工人,为了能有口饭吃,杨春增想都没想,便跟着当地的几个老乡一起报了名。
在铁矿做苦力的那几个月时间里,杨春增再次感受到了社会的黑暗。
在日本人的眼中,他们不过是干活的“机器”,恨不得让他们一天二十四小时不休息。
除了每天高强度的工作之外,他们的伙食和住宿条件更是粗陋不堪,哪怕是入了冬,也只能在一处简陋的棚子里睡觉,刺骨的寒风让他们难以入眠。
几个月下来,杨春增被累得消瘦了许多,皮肤也被晒得黝黑,家中的父母见到他这般模样,简直心如刀绞。
二、思想觉醒,光荣参军
古语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对于杨春增来说,苦难既是一种难得的人生经历,同时也是一种历练。
因为童年和少年时期吃过的苦太多,杨春增的心智格外成熟,在面对磨难时,他的意志也比旁人更加坚定。
抗战发生时,杨春增的心里就一直有一个参军报国的梦想,可因为年龄和其他一些现实的原因,导致他未能如愿。
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他才终于等来了属于自己的机会。趁着村里招收民兵的机会,积极参加报名,并且顺利通过考核。
图|民兵
初入民兵组织时,杨春增还只是个十六七岁的少年,因为年纪比较小,组织对他格外关注,给他安排的也都是一些站岗放哨之类的工作。
闲暇之时,他也会跟着战友们一起上课,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
慢慢地,他才对这个世界有了新的认知,也懂得了百姓遭受苦难的原因。
之前,他痛恨官僚主义,只是因为他们为非作歹,压榨百姓;而今,他痛恨官僚主义是因为他们思想愚昧,与恶势力狼狈为奸。
经过不断地学习,杨春增除了痛恨官僚主义外,他对国民党反对派、帝国主义更是深恶痛绝。
杨春增很明白,想要走出困境,就必须紧跟党的步伐,因此无论是执行任务还是学习,他都十分用心。
不到一年的时间,杨春增的工作能力就得到了上级的认可,不仅顺利入党,还被提拔为部队的通讯员,负责为队伍传递消息。
一次战斗中,杨春增发现一匹带着司令部电报密码的马受了惊吓,正朝着田野狂奔,为了拦下来,他不顾炮弹的危险,迅速向马匹追去,并死死抓住缰绳跟着马一起跑。
可人终究是人,论跑步速度和耐力又怎么能和马相比?
因此,跑了没多久,杨春增便被拖在了地上。
由于马儿的奔跑速度太快,地上的杂草和碎石,很快便将杨春增的衣服磨破,血水浸透了他的衣衫。
但即便如此,他也没有放弃,接连被拖行了几公里后,马儿才终于停了下来,这时候杨春增也顾不上自己的伤势,连忙牵着马儿回到了营地。
图|人民解放军
因为这件事,杨春增成了战友心中的“小英雄”,他在队伍中的名气也越来越大。
在此后参加的数十次战役中,杨春增的表现依旧出色,并多次立下功劳,是当时队伍里公认的“拼命三郎”。
新中国成立后,杨春增也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顺利成为解放军的医院,跟随部队在重庆驻扎。不久后,被提拔为排长。
原本杨春增以为,在经历了那么多风风雨雨之后,自己总算是苦尽甘来,终于可以安稳地享受生活。
可惜,命运弄人,这种安稳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便因为朝鲜战争的爆发而被提前终止。
三、抗美援朝,血战沙场
1951年,杨春增以志愿军的身份,跟随队伍一起踏上朝鲜半岛,看着眼前被炸毁的房屋、被烧毁的树木以及随处可见的炮弹坑,杨春增的内心深受触动。
身为一个普通老百姓时,他就曾经历过这种场景,后来又参加了解放战争,他再清楚不过战争的威力,也明白此刻朝鲜百姓正在经历什么。
当时,他的心里只有一个想法:只有把可恶的美军赶出来,朝鲜人民的生活才能安定。
进入朝鲜后不久,杨春增所在的队伍便来到了最前线参与作战,在他的带领下,整个排的战士都非常有冲劲儿,接连多次出色地完成了司令部交代的任务,并荣获了一次集体三等功。
图|抗美援朝战场
无论是在行军的过程中,还是在战场上,杨春增总是走在队伍的最前列,哪怕面对的是比自己火力装备强大几十倍的敌人,他也毫不畏惧,不断地鼓励着队伍中的每一位战士。
来到朝鲜战场后,杨春增经历的最艰难、也是最为惨烈的一场战役便是发生在1952年8月5日的京几山战斗。
这天夜里,杨春增所在的队伍接到上级的任务,负责在京几山附近潜伏。夜幕降临之后,志愿军利用几颗照明弹,将京几山变得如同白昼一般。
紧接着便利用炮弹向敌人发起了一阵猛攻,炮火停下后,杨春增便带着在山下埋伏的战友们冲了出来,直逼敌人阵地。
不一会的功夫,便成功占领敌人通往主阵地的要塞——“541高地”。
看着自己的咽喉处被扎,敌人自然不会坐视不管,为了不影响通过主阵地,他们在第一时间向志愿军发起了反击,随即双方便在“541高地”上进行了一场激烈的交战。
为了摧毁杨春增等人占领的高地,敌人出动了多架飞机和大炮,轮番进行轰炸,不一会的功夫,整个“541高地”硝烟弥漫。
面对敌人如此强大的火力,杨春增和他的战友们没有任何还击的余地,他们只能躲进坑道,等待合适的机会。
轰炸停止后,敌人紧接着安排了一波步兵向“531高地”发起进攻,感知到敌人的行动计划后,杨春增立即喊道:“准备反击!”
听到排长的话后,躲在坑道中的战士们纷纷爬了出来,纷纷选好位置,准备随时进行反击。待敌人到达合适的射击距离和位置时,战士们迅速开枪,接连击溃了敌军的几次进攻。
反攻行动失败多次后,敌军只好暂时搁置计划,退守后方,我军也终于有了调整和喘息的机会。
图|志愿军阵地
休战间隙,连长屈海群再次向大家介绍了“541高地”的重要性,同时传达了上级的意思:务必要坚守山头,牵制敌人!
得知这次任务的重要性后,杨春增再次带头站了出来,主动请缨:“屈连长,人在阵地在!这个任务就交给我们排的战士来执行吧!”
说这句话的时候,杨春增的眼神里充满了坚定。看着他视死如归的样子,屈海群连长也很欣慰,拍了拍他的肩膀说:“我相信你!只要你们坚持到大部队赶到,胜利就属于我们!”
接下这项任务的时候,杨春增信心满满,当即便带着战士们加固防御工事,同时给战友加油打气。然而,他怎么都不会考想到,京几山竟然会是他生平参加的最后一次战斗。
天微微亮时,敌人便发起了二次反攻,和上次一样,他们依旧是先利用飞机狂轰滥炸,而后再安排步兵与志愿军正面交锋。
只不过,这一次,敌军投入的火力更猛,安排的步兵人数也更多,相较于上次交手,志愿军的处境更为艰难。
交战之初,志愿军凭借着地形优势以及事先做好的充分准备,一直占据着上风,接连几次打退了几次敌人的进攻。
可让杨春增等人没有想到的是,敌人根本没有想要停下来的意思,失败一次,他们就接着反击第二次。
四、舍生取义,英雄永存
一次一次地对抗下来,志愿军几乎弹尽粮绝,只能和敌人肉搏。战斗到下午,整个541高地就只剩下杨春增和牟元礼两人。
他们互相鼓励着对方,好不容易坚持到了天黑,敌人的进攻终于暂停了下来。稍作休息和调整后,他们便将身边剩余的弹药全部收集到一起,然后找了一个比较隐蔽的地方趴下,准备接下来的战斗。
可惜,他们手中的弹药实在有限,仅仅一会的功夫就无法继续对抗敌人的进攻。这时,杨春增做了一个决定:让牟元礼去后方寻找弹药,同时和部队取得联系。
牟元礼很清楚如果自己离开,将意味着什么,可身为一名战士,他又不得不服从排长的命令和安排。
就在牟元礼向山下跑去时,杨春增所在的位置再次遭到了敌人的炮轰,随着一声声炮响,杨23岁的杨春增倒在了血泊之中,再也没有爬起来。
图|志愿军发起狙击
看到远处的硝烟后,牟元礼悲痛欲绝,但他知道自己不能做过多的停留,于是便带着排长安排给他的任务,一路赶到了山下,将山顶的情况如实汇报给了上级。
表面上看,杨春增是布置了一个任务,实际上,他只是借着这个由头,让牟元礼离开,让他能够有机会活下来。
这一点,后方部队的领导明白,牟元礼也明白。
好在他没有让排长失望,最终跟随部队一起赶往541高地,为牺牲的战友们报了仇,也圆了杨春增排长的心愿。
毫无疑问,在这次战斗中,就杨春增发挥了关键作用,如果没有他的坚定,没有他带领着全排的战士们全力对抗,京几山很有可能失守。
凭借在这次战斗中的突出表现,杨绍增英雄被追封特等功,为了供后人缅怀,他的家乡政府特地兴建了一座“杨春增烈士纪念塔”。
回首杨春增烈士的一生,虽然短暂,但足够壮烈,哪怕前半生尝尽了人生辛酸,也从未放弃赤子之心,生死攸关的时刻,他把生的希望留给了战友,把死亡留给了自己。
英雄虽已不再,但他的精神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