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来源:扬州网_扬州文化】

潘宝明

康熙重用曹寅,争取明末遗民。《红楼梦》写出贾府衰败的迅速,“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其笔触瞄准官场中的“乌眼鸡”的争斗。其实书中不乏循吏,林如海在扬州任盐运使,政声很好。形成对比的是贾雨村,他在林家任西席,林如海见他有才气,力荐给贾政,贾政是重感情的,既然是内兄所托,不惜动用自己的官脉、人脉,为贾雨村的复职,极力奔走。短时间内,贾雨村踌躇满志,而他也一直把贾家的护官符挂在胸前招摇过市。但最后贾家败落时,落井下石的却是他。这种安排,作者实际上是以曹寅在扬州任上的诸多业绩为原型的,清初很长一段时期,南方反清情绪还在蔓延,康熙重用曹寅,利用曹寅收集汉人对清廷的看法,曹寅成了沟通满汉知识分子的桥梁,以争取明末遗民。曹寅文化水平很高,能诗善文,兼擅词曲,他周围团结了大批学者文人,如萧冶堂、郭元釪、卓尔堪、禹之鼎,著名画僧石涛等人,俨然文坛的组织和倡导者。“公余多暇,开客延宾,文酒之盛,时无伦比”,其中部分人员有浓厚的前明情结。他的为人为时人称道,比如他“与江宁知府陈鹏年素不相得,及陈被陷,乃密疏荐之,人尤以为贤”。

曹寅想兴利除弊,报答皇恩。扬州汪氏小院“两淮盐政与盐商史料展”中有当时扬州的臣子给康熙、雍正、乾隆的奏折共十七件。内容多为盐政,上有皇帝的朱批,是从第一档案馆的上谕档案复制而来。

康熙四十三年七月二十九日《曹寅奏谢钦点巡盐并请陛见折》中说“盐政虽系税差,但上关国计,下济民生,积年以来,委曲情弊难逃皇上洞鉴,臣寅拟星驰赴。”他是想宵衣旰食、肝脑涂地报皇恩的,所以到任后想大刀阔斧改革图强,四十三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曹寅奏为禁革浮费事》中,他列举浮费之象,“自到任后察访两淮浮费甚多,比来盐壅商困,朝廷钱粮渐有积欠,若不痛革禁止,则于有碍”,他列举了六大浮费,一项是院费,包括寿礼灯节、代笔后私家人等,各项课费八万六千一百两;二项是省费,系江苏督抚同道各衙门规贺银三万四千五百两;三项,司费三万两;四项,杂费六万两。曹寅虽未将其他浮费列举,但从这四项中即可看出,从上到下都把盐税作为可随意取用的大肥肉,地位越高,要得越多,曹寅很想清查积弊,整饬盐务,发奸擿伏,甚至敢于触及“督抚同道各衙门的规礼”。但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此奏折的第二项开支旁就有康熙的大段朱批,“此一项去不得,必深得罪于督抚,银数无多,何苦积害?”康熙对其他奏折要么不批,要么仅“知道了”三个字,唯有对此奏折推心置腹地长批,可见是知道水太深,也是想“生一事不如省一事”,个中体现了对曹寅的关怀爱护。

曹寅的内兄李煦也是深得康熙恩宠,他在任苏州织造的同时,曾先后八次兼任两淮盐政,从他的诸多奏折中可看出扬州当时盐政情况。康熙五十八年四月二十八日,他《奏报两淮盐务情形并盐臣张应铭操守如旧折》中,煞费苦心,一方面他奏盐官辛苦,“窃两淮煎盐灶户,其每日所煎之数必立法查明,然后不敢卖于私贩而尽卖商人,若不查明煎数,则灶户奸良不一,难得无售私之弊”,然后奏明“张应铭煎数未查,人事不免缺略”,接着为其开脱,“至以天时而论亦欠顺利,上年十月起,至今年三月,淮扬两府天气多阴,场盐不能广产,故虽目下将尽,盐商之捆运出场者尚少,奴才四月二十日抵扬州察明两淮情形如此”,然后再为张应铭表功,“再访张应铭之操守依然如旧,合并奏明,伏乞圣鉴”,果然康熙对李煦的话深信不疑,折后加朱批说,“从来操守亦是难保,往后再看再说。”无庸置疑,此案化大为小,张应铭幸免于难。

接驾造成巨额亏空,康熙是知情的,在曹寅死后,让其亲属曹颙、曹頫继任,又让其妻弟苏州织造李煦代管两淮盐差一年,勉强补齐曹寅生前的亏空。但雍正一上台,穷追不舍,清查钱粮,追补亏空,酿成曹寅死后,家族被查抄的败落下场。

作者简介:

扬州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致力研究文化的传承守正,开拓创新。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