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晋三遇刺身亡了,中文自媒体被撕裂成两派,这个话题我不想再多说了。
另外一个问题是谁刺杀了安倍?
首先安倍的安保团队表现得实在是太拉胯了,甚至不如某些国家的明星保镖团队。
(资料图片)
其次,这次安倍去奈良,是临时改变路线,照道理嫌疑人山上彻也不应该知道,但事实上这次安倍临时改变行程被记者第一时间发布了,山上彻也看到不奇怪。
有意思的是,日本警方因为在安倍遗体内没有发现子弹,在时隔数日后才派出警员光天化日之下趴在大街上寻找子弹。
以上种种,就给阴谋论提供了想象空间。
阴谋论开始叫嚣尘上,似乎只要有重大事件,没有犹太资本集团、华尔街、共济会不参与的。
自然,安倍遇刺的幕后黑手就是犹太资本集团、华尔街、共济会。
这个暂时按下不表,我们先谈谈另外一个貌似风马牛不相及的话题,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马邑之谋。
众所周知,汉武帝时期的汉朝策划围歼匈奴主力的马邑之谋失败了,如果能成功,汉匈之间长达数十年的战争就能避免。
马邑之谋为什么会失败呢?我们还是要简单地说说马邑之谋的过程。
汉初,中原经济残破,军事上,汉军以步兵为主,无法抗击游牧民族骑兵的冲击,因此,从汉高祖到文帝、景帝时期,无力反击匈奴的南侵,被迫采取韬光养晦政策,把皇室公主嫁给匈奴头领单于,每年送去大批的丝绸、粮食、酒等财物,与匈奴首领约为兄弟,以缓和其侵扰。
这种情况持续到了汉武帝时期发生了变化,经过文景时期几十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军事实力空前雄厚。以马匹为例,这相当于冷兵器时代的坦克,仅长安地区,朝廷及民间豢养的马匹数量就高达40万匹。
因此无论是经济上和军事上的实力,汉朝都具备反击匈奴的条件了。
元光二年,雁门郡马邑(山西朔县)豪强聂壹通过大行令王恢上书献计,请求反击匈奴。一代雄主汉武帝本来对“绥靖”政策就感到不满和屈辱,这次有下面的人主动提出来,当然十分高兴,但这时的汉武帝并不打算直接定于一尊,而是召开廷议,相当于现在国会辩论或者是就反击匈奴召开公开听证会。
听证会的结果是主战派占了上风,汉武帝决定采纳了王恢的建议,批准执行聂壹的计策,决心放弃和亲,与匈奴开战。
具体到怎么开战?汉武帝采纳了王恢的一个极为大胆的计划,就是在边境城镇马邑附近的山谷里设伏,引诱匈奴主力进来,包个饺子,打一场大规模的歼灭战,歼灭匈奴主力。
为此,汉武帝调动了30万大军,埋伏在马邑附近的山谷中,等着匈奴主力进入伏击圈。
结果都知道,马邑之谋失败了,匈奴主力没有上当,汉军空耗财力物力人力,竹篮打水一场空。
马邑之谋为什么会失败呢?我们看看过程。首先汉军在边境调动30大军,动静可谓极大,而马邑是边境上的走私重镇,边境贸易发达,这么大规模的军事调动,包括后勤准备等等,在汉匈杂居的马邑地区是不可能有保密可言的。
马邑之谋的动议是先从朝廷的听证会开始的,从朝廷的决策机构到地方一直到汉匈杂居的马邑地区牧民,都知道这场大规模的军事调动了。
边境三十余万兵马调动,匈奴单于真会一点儿情报都不知?突然增了这么多兵马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大规模粮草辎重等后勤调动,在汉匈杂居的马邑地区潜伏的匈奴眼线是不可能不上报的。
马邑之谋是想毕其功于一役,但天下有这样的好事吗?放上诱饵,引敌人上钩,入包围圈,这样的战略只能是小范围战争。
但马邑之谋却不是这样,而是30万人的大规模军事行动,但却成了几乎是人尽皆知的军事行动。也就是说,这场军事行动的管理链,而且是必须加密的管理链,长到不可想象。是从朝堂到军方到地方,甚至到了边境地区的牧民,这么长的管理链,而且整个管理链当中的很多环节都是不可控的,因此不可能每一个环节都不出错,只要一个环节出错,就是整个管理链的崩塌。
马邑之谋属于阴谋而不是阳谋,阳谋的管理链不需要加密,无论多长,也不存在某个环节泄密的问题。但阴谋不一样,当一个阴谋需要无数人,无数不可控的环节来配合参与才能完成的时候,即便是在信息闭塞的农耕时代也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马邑之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因此,当一个阴谋需要无数人,无数不可控的环节来配合,但却是很成功的案例,那基本是假的。特别在信息传递是“现场直播”的网络时代,这样的阴谋大概率都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