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计”在历史上屡试不爽,然而三国时期东吴使出的“美人计”,却最终落下个“赔了夫人又折兵”的结局,这又是为何呢?赤壁之战后,发生在孙权和刘备之间的这次交锋,其实非常精彩,而东吴的“美人计”最终落空,其实与当时的战略形势变化息息相关。
(资料图)
赤壁之战后魏蜀吴三方局势,面对曹魏压力孙刘联盟势在必行
赤壁之战后,荆州七郡(南阳郡、江夏郡、南郡、长沙郡、桂阳郡、武陵郡和零陵郡)被曹操、孙权、刘备三方分别占据,其中曹操占据南阳郡,孙权则控制了南郡和江夏郡北部,刘备则以刘琦的名义夺取了荆南四郡,实际成为了赤壁之战的最大赢家。
不过,刘备虽然占据了荆州大部,自东汉末年以来第一次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根基之地,但毫无疑问的是,与东吴和曹魏相比起来,他仍然是最为弱小的一个。与此同时,由于其地盘以西是武陵山区和黔中高原,东部和北部是东吴地盘,南部则是士燮的地盘,北面又直接面临曹操的压力,很难继续向外拓展。
而作为赤壁之战中出力最大的东吴,虽然对于战后格局实在不满,但奈何刘备以刘琦名义占据靖难四郡,谁也无话可说。与此同时,曹操虽然在赤壁之战中战败,但其实本部兵马损失其实并不大,且战略重心仍然保持在南方,这也是曹操战败之后仍然死守南阳郡的原因。
刘备
由于曹操带来的压力实在太大,在荆州归属问题尚不突出的情况下,刘备想要立足必须依附孙权,而孙权想要对抗曹操,同样需要刘备的支持,因此孙刘联盟可以说势在必行,而刘备与孙夫人的联姻,便是双方结盟的标志。
刘备向孙权借取南郡,双方其实各怀鬼胎
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曾为其分析天下局势,并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而刘备在赤壁之战前后的战略规划,便是围绕《隆中对》展开的,巩固了对荆南四郡的统治之后,刘备的下一步战略,便是以荆州为跳板,夺取益州。
刘备想要夺取益州,南郡便成为了关键,前文说过,荆州西部乃是武陵山区和黔中高原,想要从荆州进入益州,便必须通过南郡,而南郡却恰恰被孙权占据(周瑜为太守)。因此,便有了刘备向孙权借取南郡之举(后演化为“借荆州”)。
与此同时,周瑜其实也向孙权提出了攻取益州的计划,“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因此孙权一开始并未同意,然而周瑜不久后病逝,攻取益州的计划最终搁浅,而在鲁肃的建议下,孙权最终同意了借地请求。
孙权
其实,孙权之所以同意借地,其实也有自己的考虑:一是孙权占据的南郡和江夏郡正好处在曹操和刘备的夹击之下,形势极为不利;二是曹魏压力仍然存在,如果将南郡借给刘备,便等于将刘备推到了对抗曹操的最前沿,既可以减轻压力,同样也可以使刘备更加依赖东吴;三是前线压力减缓之后,东吴可以另谋发展(赤壁之战后一年,东吴出兵交州)。
如上所述,东吴将南郡借给刘备,其实同样符合双方的利益。只不过,令孙权没有想到的是,刘备竟然能够迅速以荆州为跳板,夺取益州之地。
刘备攻取益州之后实力大涨,荆州归属问题开始凸显
建安十六年(211年)之后,曹操的战略重心转向西北地区,开始相继向关中和西凉用兵。益州刘璋感受到压力之后,在张松的建议下,连好刘备并邀请其入川共抗曹操,至此刘备开始借助荆州为跳板,向益州谋求发展。
正如前文所说,孙刘联盟其实有两个先决条件,一是曹魏压力过大,二是孙权强而刘备弱。如今形势发生逆转,曹操战略重心转向西北之后,荆州以北压力骤减。同时,如果刘备占据了荆州大部和益州两地,实力虽仍不及孙权,却也已经足以产生严重威胁。
湘水划界后形势图
要知道,对于孙权来说,长江防线可以说是东吴最为重要的屏障,而地处长江中上游的荆州,则是长江防线的重中之重,只要占据了荆州,那么便可以随时顺江而下,威胁东吴腹地。当刘备实力弱小时,东吴尚不必担心,可一旦刘备实力大涨,即使孙刘仍然是联盟关系,东吴又岂肯将自己的命脉交与他人。
因此,当刘备于建安十六年(211年)向益州用兵时,荆州的归属问题便已经开始凸显,孙刘联盟开始因荆州归属问题产生裂痕,于是便有了孙权派人将妹妹接回东吴之举。而此后孙权和刘备围绕荆州归属,矛盾开始迅速激化,先有“湘水划界”,后有“白衣渡江”,直到“夷陵之战”后蜀汉彻底丧失荆州,才算告一段落。
如上所述,孙权嫁妹,可以看作是孙刘联盟的标志;而孙权接回妹妹,同样可以看作是孙刘联盟产生裂痕的标志。而东吴的“美人计”之所以最终落下个“赔了夫人又折兵”的结局,其实就是战略局势不断改变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