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资料图】

古都洛阳,文化厚重。明清时期,洛阳长期作为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优势地位虽已丧失,但其厚重的文化仍给后人留下丰富的文物遗存,如数量众多、内容丰富的碑志,便是河洛文化的重要内容。看碑志、读碑志不仅能欣赏中国书法艺术,还能通过碑志记录的资料,了解许多历史故事,甚至能纠正一些历史谬误。由洛阳市文物勘探中心、洛阳师范学院编辑的“洛阳明清碑志”丛书,收录了洛阳现存的明清时期碑志。今起,本网推出《洛阳明清碑志故事》栏目,选取有代表性的碑志,进行解读。敬请关注。

重修伊尹祠记碑(局部)

重修伊尹祠记碑位于嵩县纸房镇龙头村伊尹祠,为明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八月所立,碑残高106厘米、宽64厘米。

据《嵩县志》记载,伊尹祠,又称“元圣祠”,今存正殿五间,左为“一德堂”,三间,右为“三聘台”,三间,前为“道义门”。

据传,嵩县伊尹祠始建于商代,之后许多朝代均有重修。重修伊尹祠记碑碑文显示,该碑“系空桑涧伊尹庙中古碑,今庙废”。由此可知,伊尹祠还称“伊尹庙”,重修于明宣德二年,由嵩县知县吴祥、百户马能等人重修。

嵩县纸房镇龙头村伊尹祠,相传是伊尹出生之地。2008年6月,嵩县伊尹祠被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重修伊尹祠记碑碑阴《奉题伊尹祠诗》记载:“圣母怀(缺字)匪几色,一霄忽梦令逃厄。侵晨亟往东方行,十里回(缺字)洋溢。俄然身化为空桑,枝叶交加盈涧侧……”

这首诗讲述了伊尹出生的故事。传说,伊尹的母亲是居于伊水之畔采桑养蚕的奴隶。他母亲怀孕后的一天晚上,梦到神仙告诉她,“臼出水而东走,毋顾”(臼出水时,向东走,不要回头看)。第二天,她果然发现石臼内水如泉涌,就赶紧通知邻居们向东逃命,她忍不住回头看,村子已成为一片汪洋。因为她违背了神仙的告诫,所以化为一棵中空的桑树。后来,有莘国的一名采桑女发现空桑中有一婴儿,便带回献给有莘王,并将他寄养在庖人之家,这名婴儿就是伊尹。因母亲居住在伊水之畔,他便以伊为姓。

后来,伊尹成为商代的开国元老,得到商汤的重用,担任宰相。他受商汤重托,深感任重道远,积极整顿吏治,洞察民心国情,推动商朝经济繁荣、政治清明。但商朝连失三王,政治出现危机,伊尹把振兴商朝的希望寄托在太甲身上。

太甲继位后,伊尹一连写了三篇文章,教导他做个好君主。其中一篇讲的是商汤时候的法律制度,内容是教导太甲遵照祖先的法制,不能肆意妄为。

前两年,太甲与伊尹合作默契,各项政务开展得有条不紊。到了第三年,太甲就忘乎所以,不听伊尹规劝,并破坏祖制,以暴虐的手段对待百姓,人们怨声载道。

伊尹先是劝谏太甲检点自己的行为,但太甲不听劝告,伊尹以国家利益为重把太甲放逐到商汤墓所在的桐宫。在太甲被放逐期间,伊尹暂时管理国家大事。

太甲通过反思,意识到自己的过错,开始勤于政务,帮助孤老。伊尹见太甲悔过自新,便率文武大臣将太甲迎回商都。

伊尹不仅治国有方,还跟随养父学习烹饪,成为精通烹饪的大师,被誉为“烹调之圣”“中华厨祖”,并由烹饪而通治国之道。《史记·殷本纪》有伊尹“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的记载。伊尹创立的“五味调和说”与“火候论”,至今仍是中国烹饪的不变之规。(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余子愚 文/图)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