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寂几时,“千年大计”雄安新区终于迎来了令人瞩目的新动向。

7月底,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今年起将以在京部委所属高校、医院和央企总部为重点,分期分批推动相关非首都功能向雄安新区疏解,努力在“十四五”期间形成一批标杆项目,为深入实施中长期疏解任务奠定基础。

自2017年雄安新区成立后,过去四年间,这张“白纸”正在悄然绘就一方长卷。“雄安新区第一标”雄安市民服务中心早已落成,被称为“未来之城会客厅”的雄安商务服务中心正在推进之中,容东片区、昝岗片区、雄东片区、容西片区等重点片区也在热火朝天地建设当中。

而当前,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新阶段,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进入中央单位和相关地区协同发力的关键时期,雄安新区也进入了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和建设同步推进的重要阶段。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总监严跃进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这一变化将对北京和雄安新区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从北京的角度来说,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减少了北京的人口压力,也优化了北京未来的新兴产业布局,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北京楼市的压力。而对于雄安新区来说,总部经济得以导入,同时在保障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住房等“十四五”期间重点政策方向上可以进行试点。

雄安正筑新“巢”

盛夏八月,雄安新区正是一片塔吊林立、热火朝天的景象。8月2日,雄安宣武医院一期主体结构封顶,这是北京市支持河北雄安新区建设医院项目是“三校一院”中规模体量最大的“一院”。

而4月底,一家新成立的央企——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注册落户雄安新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专门听取了公司在雄安新区业务落地及建设设计思路等情况汇报,并为公司揭牌。5月,由中国中化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联合重组的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也落户雄安新区启动区企业总部区001号。

自2019年初国务院批复《关于河北雄安新区总体规划(2018—2035年)》后,两年间雄安新区从规划阶段转入大规模建设阶段,加快推进120多个重大项目建设,高峰时期有20多万建设者在紧张有序施工。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底,雄安新区125个重点项目全力推进、点面开花,累计完成投资2600多亿元。

精心筑巢引凤来。上述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介绍,期将针对率先启动的高校、医院、央企总部等非首都功能疏解项目,制定具体实施办法,进一步明确年度重点工作和时间表、路线图,成熟一个、实施一个,成熟一批、实施一批;进一步细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保、住房等疏解政策的具体支持举措,深入完善医保、财税等后续政策。

他表示,将严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批复的雄安新区规划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尊重项目建设规律,坚持把质量放在第一位、速度服从质量。

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副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此前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也曾指出,雄安新区建设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任务艰巨,要保持战略定力和历史耐心,稳扎稳打、久久为功。

京津冀亟需创新动力

去年年底,京雄城际铁路雄安站正式开通,从北京西站至大兴机场再到雄安新区的“1小时交通圈”已经开启。而今,北京部委所属的高校、医院、央企等总部都将迁往雄安,总部经济的兴起也将为雄安新区带来产业聚集、资本放大等多种外溢效应,有利于激发区域创新活力。

为“未来之城”雄安新区注入活力对于河北省乃至整个京津冀地区来说至关重要。根据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年来京津冀地区的GDP和数字经济增加值在全国的占比整体上趋于下降。2018年,京津冀GDP占全国9.5%,到2020年就变为8.5%,两年间下降了1%。

“如果京津冀的经济继续下降,不仅把京津冀地区发展成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的目标难以实现,带动北方腹地的发展、促进南北衡更加难以达到。”7月底,在第23届中国科协年会区域协调发展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杨开忠表示。他认为,京津冀地区经济下降的实质是竞争力的下降,而导致竞争力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创新效率不高。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国也认为,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是京津冀区域经济增长的核心,但目前三省市的科技创新资源分布高度不足,北京市比较密集,但对区域创新发展的带动和作用不足,京津冀三省市尚未形成区域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合力。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北京对外技术交易有90%流向京津冀以外的地区,其创新成果大部分在津冀地区以外转化。

而作为北京“一核两翼”中的一翼,雄安新区的定位就是全球的创新高地。只有雄安新区“起飞”,带动整个河北省的创新资源和生态提升,一个完整的京津冀区域创新系统才能真正建立起来。记者 刘诗萌 北京报道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