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游戏《三国志 DS2》中的李恢
地方拉历史名人当老乡,几乎是当代的一种潮流,作为名人缺乏的西南小城,这种心理尤为迫切,但纵观各类文章硬说李恢是澄江人,还是难免贻笑大方。
玉溪日报社记者顾世丹在2014年曾发表过一篇寻找俞元古城的文章,可惜难以避免也落入了先见为主的窠臼,随大流把李恢归为澄江人,此举于地方宣传有利,却犯了考据大忌,不免沦为笑柄。
所有李恢玉溪人说甚至澄江人说的定见,都源于三国志中陈寿“俞元人也”四个字,按照古今结合的推论自然容易得出建宁郡俞元县的结论,但是这个俞元县一直是历史未解之谜。
首先是关于县城文字和出土实物的证据缺失,导致不少人就把那个说不清是有还是没有的澄江古城和俞元划上了等号,这自然是一种唯心的错误。要想知道古籍记载的俞元究竟在哪,其实顾记者自己都已经差不多要找出来了,但就是离真相仅差一步的时候,又因为家乡历史名人的情感执念跑偏了一步,结果谬以千里。
来看其原文
据《汉书·地理志》所说:益州郡俞元县“池在南,桥水所出,东至毋单入温,行千九百里。”据了解,史书上记载的“池”就是抚仙湖。古时,抚仙湖也叫“大池”。“桥”为铁池河,“毋单”是华宁县,“温”是指今天的南盘江。由此可以这样理解,俞元是在抚仙湖的北岸,因为“池在南”的意思就是说,抚仙湖在城的南边。湖是桥水的发源地,湖水流入南盘江后,流向了更远的地方。
北魏的《水经注》又说:“温水又东东南,迳牂牁之毋单县……水上承俞元之南池。县治龙池洲,周四十七里,名河水。
按照古籍对比,其实已经明说古俞元大概位置在如今的曲靖一带:汉书云俞元“东至毋单入温”,《水经注》则明说毋单县位于牂牁,说明俞元在毋单以西。牂牁为今贵州黔东南滇东北一带,毋单就只有一个可能,在昭通(朱提)一带,按照当时的道路交通条件,昭通以西自然就只能到达曲靖。
池在南,这里的池,也大概率是滇池而不是抚仙湖,能够定位俞元的两个固定坐标,一个在贵州西,一个是滇池北,首先排除昆明,因为李恢带兵平南中时就在昆明一带交战,也是当时来自益州的蜀汉军队到达的最南边,所以俞元城剩下的可能,就只剩下离昆明百里外的曲靖了。
结合水经注里“县治龙池洲,周四十七里,当时除了古曲靖城,在这一带就不可能有其他更大的城池,建水城就更远了——要知道同时期关羽所在修筑的江陵古城也就10.5公里,东汉时的一里大概为 415 米,换算过来也就是当时的25.3里,已经是除孙权所在地建业石头城外南方数一数二的大城了。
俞元古城按水经注成书时的北魏时期556米一里换算,大概相当于东汉的26里,排除换算单位差,基本已经等同于江陵古城的规模,要说当时的澄江地区就有这么大规模的城防基建,打死我都不信。
此外汉末三国时期,爨、李为曲靖当地八大姓氏,李恢姑父爨习即为当地第一豪门望族,也因为这个原因,李恢也才得以被当时的太守董和举荐给刘璋出仕。
建宁郡为诸葛亮南征后所分置,范围应包括俞元在内的广大地区,作为本地人的李恢出任第二任庲降都督,成为军政一把手治理也体现了诸葛亮继承了刘备用人不疑的风度和胸襟,这种情况于东汉任官来说其实并无冲突,当时只规定本地人不得任太守刺史,但庲降都督作为武职,相当于如今的军分区司令镇守一方,并不算违规。而当时的云南地方县一级民政其实还是当地少数民族自治为主,汉人仍是少数。
至于澄江的李蔚和关三小姐墓,大概率是一个叫李蔚的人被附会为关银屏之夫。李恢有史可查的儿子,人家叫李遗(音蔚)袭爵兴亭侯,还有孙子叫李逷,在晋朝担任益州郡(此处暂存疑,因晋时为晋宁郡)太守。
再说了,作为地名,澂江路1279 年元置,澄江县 1913 年设,李恢要想跟澄江拉上关系,就只剩千年穿越这一条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