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都有可能,永远别说永远


【资料图】

正德元年,王阳明被贬至贵阳龙场,这里环境艰苦,贫困交加。正是在这种艰难的环境里,王阳明沉下心来,日日反省,往事历历在目。

有一天,他突然顿悟。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这次顿悟,为王阳明心学理论奠定了基础。

两年后,他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影响后世至今。

“知行合一”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是“以知为行,知决定行。”

知与行二者不可分割。

△知而不行,是为不知     

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

正如将军阅遍兵法书,真正领兵打仗后,才知其中奥义。

西楚霸王项羽,鸿门宴放走了刘邦;

进入关中后,韩生劝说他留在关中成就霸业。项羽不听劝甚至直接杀了韩生。

由于他的盲目自信、固执己见,最后在垓下之战中,兵败自刎。

项羽每走一步,都没有听取谋士意见,一意孤行,狂傲不羁,最后结局令人惋惜。

他并不是没有真知灼见和雄才大略,只是过于自信,一步错,步步错。

△知中有行,行中有知

知行是一回事,互为表里,不可分离。

王阳明龙场悟道之后,非常爱教学宣扬他的思想。当时周围的人都很喜欢来听他讲学。

后面朝廷派他做庐陵县令。王阳明一没经验,二没考核,直接上任。当地人都等着看他笑话。

一上任,衙门口聚满了上千人,场面十分震撼。

但王阳明丝毫不惧,沉着冷静。

先是了解原委,原来当地征收“葛布税”,但当地并不生产葛布,此项税收非常不合理。

王阳明立马上书,为当地百姓免去了葛布税,受到当地人民的热烈追捧。

王阳明不只是会讲学,并且运用于工作之中,理论联系实际,从实践里不断总结经验知识,再运用于实践。

王阳明后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时,也用他的心学思想,仅用一年多时间,平定了盘亘闽粤赣湘四省边界山区数十年的盗匪之患。

所谓“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无论事大事小,都可以总结出经验,并指导以后的行为。

记得大三时我去找实习,第一次参加正式面试,到了公司,对方说我迟到了半个小时。我惊吓地打开邮箱,原来真的是自己粗心看错了时间,导致迟到。

当然那次面试没有通过,也给了我一次非常深刻的教训。

以后无论做什么事情,我都再三看好约定时间,几乎不再迟到。

知行合一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在每一次践行中,会收获越来越多。

△ 以知为行,知决定行

东晋著名政治家谢安,学识渊博,性情淡雅;既有平民心态,也有宰相气度。

苻坚率百万大军威逼东晋时,朝廷上下慌乱,谢安挺身而出,运筹帷幄。以八万兵力打败了号称百万前秦军队。这就是著名的淝水之战。

谢安开创《谢氏家训》,正是知行合一的大作,为后人景仰。

阳明先生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王阳明最著名的功绩之一,就是平定宁王之乱。

他成功的秘诀就在于对宁王心理的掌握,通过散播有八万大军的虚张声势之法,以及对宁王宰相的离间计,最后王阳明以不到2万人,成功击败了宁王10万大军。

宁王朱宸濠密谋十年,王阳明攻下只用了35天。

从被囚诏狱到被贬龙场,从治理芦岭到南赣剿匪,从忠心报国平宁王之乱到被奸臣重伤、皇帝猜忌,种种的磨难与坎坷,将那一直王阳明胸中的心学理论打磨得越来越清晰可见。

对于知行合一,王阳明曾说:“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他的伟大思想到如今仍有许多现实意义。可以指导我们的生活工作,受用终生。

作者:北溟有星光。想和你一起看更大的世界。

(图片来源:网络)

我总觉得坦途在前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