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考】
(资料图片)
一、《战国策》是一本怎样的书
《战国策》是西汉时期刘向编订的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活动。
我们教材选取了《唐雎不辱使命》和《邹忌讽齐王纳谏》两篇文章。
二、如何教学这两篇文章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思考,《唐雎不辱使命》和《邹忌讽齐王纳谏》两篇文章要教什么,也就是说,我们要确定好课文的教学目标。
《战国策》主要是写谋臣策士的,因此,人物形象的解读必然是第一选择。其次,谋臣策士和武将将军不一样,他们的“谋”和“策”主要是通过“辞令”来刻画的,因此,言辞方式,也应该是我们学习的目的之一。
当然,书籍里面的文本均是以故事形式呈现,那么,掌握情节脉络,也就成了一个必要的学习目标。
三、如何激发学生阅读《战国策》的兴趣
在学习两篇课文的时候,学生深入文本,进而思考,均有困惑。
《唐雎不辱使命》一文中,学生提出:秦王一生,征挞六国,戎马倥偬,杀敌无数。在面对“挺剑而起”的唐雎时,秦王竟然“色挠”“长跪而谢”,这样的秦王,在历史面前,是失真的。还有同学查阅资料之后说,唐雎当时已是九十多岁的苍颜白发老人,秦王正当壮年,就更不应该有如此懦弱的表现。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学生的困惑是,齐王听邹忌的谏言后,即刻便听从邹忌的建议并想出改进措施,这样睿智的形象,是否有刻意美化的意图。还有同学,从历史书上得知邹忌陷害田忌一事,他们觉得邹忌是一个矛盾个体。
有时候,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疑惑,我们并非得在课堂解决。
当学生提出上述困惑后,我便以此为契机,布置阅读任务,让学生下去阅读《战国策》。任务如下:
1.邹忌在《战国策》中的形象塑造
2.和《战国策》里面的谋臣策士学习交流艺术
3.“智”和“勇”,孰轻孰重——读《战国策》,感知谋臣策士的形象
4.《战国策》里面“王”的形象塑造
5.《战国策》里面故事的“真实”与“虚构”
【学生探究作品呈现】
以咖啡,静煮时光
柔和,温情~~
1
邹忌的大格局和小气量
作者:金文嘉
在滔滔的历史长河中,在岁月的洗礼之下,翻开那本厚重的历史书,看五千余年的兴衰,辨英雄奸臣的善恶,以正衣冠,明得失,知兴替。
我在薄薄的语文书中认识了你,短短百字无法概括你,你是矛盾的代表,又是鲜活的人性代表,我将走进你的世界,看看你的世界。
在威王初次登基,他骄奢淫逸,荒废朝政九年,齐国受到多次打击,你以弹琴奏乐,暗示威王不可如此,接连提出“远离声色,选贤任能,兴利除弊,整顿军备,安抚百姓”的建议,使得威王顿悟,重回朝政。你也因此拜相,次年封侯。
你“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可谓是齐国美男子,你不是自负之人,虽多次询问比较与徐公谁美,但仍然有自知之明,敢于直面现实,这,是你的宽大胸怀。
然而,你以比美之事,劝谏威王要鼓励进谏之人,使得“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等功绩,甚至可以媲美管鲍。后世的“诚宜开张圣听,”一定有着你的思想熏陶。
威王在世时,你是国之栋梁,威王死后,你也依旧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辅佐宣王,推荐有志之士入朝为官,就算惹得宣王不高兴,也热衷劝说,忠于齐国。
你在劝谏方面,有独到的见解,不管在什么时候,总能一针见血,抓住君王的痛处,但又委婉的让君王能深刻反思,就连盛唐的魏征不如你啊!
然而,人无完人,你也有缺点。
就算你在内政绩可观,但格局太小,眼看一旁的赵国被困邯郸,你始终不主张出兵,不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还是靠着孙膑才围魏救赵,不至于酿成大患。
你与田忌争名逐利,为了铲除田忌,你不惜发动战争,让田忌出兵强大的魏国,希望借刀杀人,残害忠臣,谁知田忌有孙膑辅佐,三战三胜,你计划落空,且玩火自焚,还被田忌压了一头。
一计不成,你又出一计,招摇过市,找到算命先生大肆造谣,说田忌功高震主,让威王警惕,用小人手段,逼的田忌逃亡楚国,还不肯罢休,让楚王将田忌赶到江南,无法回头。让齐国损失了一个凤雏。
邹忌啊,邹忌!在这你即是忠诚的代表,也有小人的作风,既有执政的为国为民,也有战争上的眼界短浅。
但不论如何,你,青史留名;终是我们成长路上,那盏最耀眼的明灯!
2
《战国策》里面的“说话”艺术
作者:段詠涵
一、动之以情
春秋战国时期,各辩才为了说服其游说对象,用尽各种手段,其中最基本的手段就是在辩说的过程中抓住对方心理进行入情入理的分辨。
在《触龙说赵太后》中,秦国兵临城下,形势十分危急,赵国向齐国请求救援,齐国答应救援,却提出了“必以长安君为质”。
赵太后十分溺爱自己的幼子而拒绝了齐国的要求,并说道:“有复言令长安君之事,老妇必唾面。”触龙了解赵太后此时心中所想,所以先避开了长安君的事,转而主动承认错误,询问太后生活起居,介绍养生之道。用“将心比心”的方式解除了太后的精神戒备。当谈话已经打破了开始的紧张局面,他再次紧紧地抓住了赵太后此刻的心理,顺势以自己爱少子舒淇作比,假意向太后为儿子求职:“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太后甚是同意。
见时机已经成熟,触龙便将长安君的发展与赵国的命运联系起来:“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膏胰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劝诫赵太后要考虑长安君的未来,千万不要因一时的溺爱导致长安君“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多长安君而言百害而无一利,这并不是一个母亲所愿意看到的。
这些话正正说中了赵太后心思,让赵太后重新审视自己短浅的想法。最后答应了以长安君为人质,齐国出兵解救了赵国。
触龙在谈辩中牢牢抓住赵太后心理变化,以自己作比,动之以情,将话说到对方心坎里,从而达成自己的目的。
二、晓之以理
作为一个“辩者”,在说服他人的时候,打的不仅是心理战术,更是逻辑能力和思维缜密。《战国策》中的辩才对于政治形势的把握也超乎我们想象,在谈话中,他们以循循善诱的方式让你在错综复杂的关系里明辨形势。
以《苏秦为赵合从说楚威王》为例,在劝说楚威王的时候,苏秦说了一句:“楚,天下之强国也。大王,天下之贤王也。”大夸楚国,激励楚威王合纵抗秦。接着话锋一转:“秦之所害,于天下莫如楚,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强。此其势不两立。故为王至计,莫如从亲以孤秦。”
从军政形势出发,强调楚秦势不两立的局势,告诫楚王如果不合纵就会有被侵害的危险。接着又说如果楚王实行合纵,则:“山东六国,奉四时之献,以承大王之明制,委奉社稷以从。”用高名厚利友好楚王。不难看出苏秦一直在给楚王从正反面剖析当时的局势,晓之以理,最终让楚王看清时局,采纳了合纵建议。
要想说服他人有所跟从,就必须把握“理”看出错误所在,出路所在,晓之以理。
三、喻之以事
加入更生动的比喻,以事说理,达到劝说目的。
比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先写了邹忌问自己妻,妾,客人自己与徐公谁美,得到的回答都是自己比徐公好看。等到自己真正见到徐公时,才发现自己远不如徐公。于是说道:“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紧接着邹忌以此事向齐威王进谏,劝说齐威王要广开言路。以自己的事情与思考,将齐威王代入思考,并且以“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告诉齐威王,他受到的蒙蔽是远比自己多的。成功让齐威王虚心纳谏。
以自身或他人之事说理,能够简明扼要,委婉曲折的陈述自己的观点,让听者很容易接受,从此达到劝诫的目的。
3
《邹忌讽齐王纳谏》“三问三答”的艺术技巧
作者:陶丽米
【三问】之巧
邹忌用各具特色的语言对妻,妾,客三人提问。
先问妻子:“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用的是“我”字。对妻子自称“我”
体现出一种亲切随和
在对妾:“吾孰与徐公美”为了避免重复则用了一个“吾”字体现出
一种客气端庄
最后对客:“吾与徐公孰美”;与第二句意思一样
总结:邹忌在面对不同的人问相同的问题时运用不同的问法,体现出语言的特色看出他的机智善变,且首句中说的“城北徐公”把徐公住址交代的,而后两句却省略了,行文极为简洁。
【三答】之妙
先是妻子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妻子因偏爱,则用十分肯定,不用质疑的语气回答
再是妾回答:“徐公何能及君也?”因为身份卑微,则运用一个反问句,表达了强烈的赞美语气,但与妻相比则逊了一筹。
最后客答:“徐公不若君之美也”运用一个平淡的肯定句,表现应付邹忌的态度
总结:三答之妙,尤胜三问,从问答中更可窥见各人的地位、心态以及与主人的关系和感情。
4
这样交流最有效
作者:王禹鑫
(对牛弹琴!是牛的问题,还是人的问题?)
《战国策》中《邹忌讽齐王纳谏》和《唐雎不辱使命》的邹忌和唐雎说话很有特色,他们在发表自己的言语的时候有以下特点:
1.唐雎在与秦王对话的过程中,扬长避短,先避其锋芒,然后找机会占据说话的主动权,有策略;
2.唐雎在出使秦国与秦王谈话的过程中随机应变,丝毫没有惊慌,也没有改变自己的立场和态度,反而是秦王最终色挠。可见在一些重要场合发表讲话时还是应该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的;
3.邹忌向齐王进谏的时候充分考虑了齐王的性格,为了进谏成功,他没有直接说大家对他不满,而是先说一些听起来很悦耳的话——因为大家需要齐王,所以说他很“美”,告诉他自己被蒙蔽的事实,最终达到目的。
所以,我们说话的时候应该做到:
1.面对不同的人或不同的情况所说的话应该不同,有的时候要直言无讳,有的时候要稍显委婉;
2.说话要有策略,有随机应变的能力;
3.说话前要做好准备工作;
4.考虑对方的性格等外在因素,说话尽量礼貌,不要过于直白,避免激怒对方。
5
思考集
作者:钟灵
图文:网络
排版:96编辑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