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乡英雄赞
文/常红岩(山东聊城)
(资料图)
(网络图片)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这是一方豪侠行义的热土
鲁西茌平,一个激荡着英雄赞歌的千年古县,一块被英雄热血浇灌的北方平原,一隅被侠义古风浸染的阡陌乡间。
“功成不受赏,高节卓不群”的齐国高士鲁仲连即是茌平人,相传鲁仲连到达聊城后,亲眼目睹聊城因战事持久,双方损兵折将、生灵涂炭的惨状,毅然亲见田单将军,田单听取他的建议,暂时停止了攻城。鲁仲连亲自写了一封书信,在城东门外临时修筑的一高台上,将书信系在箭上,射入城中。鲁仲连在信中用透彻的语言、感人的史实向燕冲晓以利害。他首先以“智者不背时而弃利,勇士不劫死而灭名,忠臣不先身而后君”的标准,指出燕冲固守聊城是不忠、不勇、不智的错误行为;接着又分析了齐军必胜的形势,明示燕冲或退兵回燕、或叛燕降齐的两条路;最后又以管仲、曹沫的历史功业和经验为例,说明人如果拘小节,则不能成大器的道理。
鲁仲连反复劝说燕冲权衡得失,言辞恳切,寓情于理,感人肺腑。燕冲接到书信后,反复阅读,大哭三日仍然不能决断。要是回燕国,自己在燕王面前已经失去了信任,难免被杀;要是投降齐国,齐军中有不少自己的仇人,难免会受其侮辱。最后燕冲长叹一声说:“与其让别人杀我,不如我自杀了吧!”说完大吼一声,拔剑自刎而死。燕冲自杀,军中没有了主将,聊城便大乱了。田单率军趁机收复聊城,地方黎民百姓避免了一场大灾难。
后人为纪念他的高义而为他修建了“鲁仲连台”,感谢他在聊城陷于水火之时的出手相助,感谢他晓以利害的微言大义,感谢他免遭涂炭的旷世古风。
当赵国被强大的秦国所包围的时候,连魏国大臣辛垣衍都做好了投降的准备。但听了鲁仲连的一席话后,大惊:“我本以为先生是个庸人,没想到您竟胸怀如此万丈丘壑。一席话点醒梦中人,您放心,我再也不会劝魏王去帮助秦国称帝了。”
秦军听说赵魏不再尊秦为帝这件事后,连忙退兵五十里。鲁仲连以“唇齿”之力使战事发生了转折性的突变,功不可没。平原君要对其进行封赏,鲁仲连坚辞不受,飘然而去。但是鲁仲连“义不帝秦”的壮举,有功不居的气节,永远成为那个时代璀璨的丰碑,永远值得后世敬仰。
而生他养他的茌平更是这一“侠义”产生的土壤,他们把侠义种在心里。平日里,就是这样的默默无闻,就像这鲁西大地上土生土长的枣树一样。
枣树是这样的朴实,枝不秀,叶不美,花不艳,果不香。随便的沟沟坎坎,房前屋后,场院河畔。平凡到被人忽视,平凡的被人忘记。你若想盖几间房了,家里恐怕早已备好了杨柳。你若想做几件家具,也要选几棵槐榆。
唯独这枣树,会被人遗忘。但是,你若想做件耐用的耙耢。那些笔直的杨柳,经年的槐榆,就不行了。这时,只有,也只有枣树才能担得起这份重任。那朴实的鲁西汉子选一棵合适的枣树,斧砍锯裂,一番大汗淋漓之后,终做得一架耙耢。扛在肩上,惹得乡邻一阵羡慕。如果有人来借用,带着几分自豪,大手一挥,:“拿去吧”。往往会出现这样一种奇景,那铁铸的钉环被磨破,那杨柳的老屋已坍塌,但那枣树做成的农具却愈加牢固,坚韧如初。
枣树就是这样不择地而居,默默生长,却又坚韧异常。
在这枣树下成长起来的鲁西汉子,他们含着小枣长大,血液里早已浸透了枣魂。他们平日里,不言不语,默默生存。忍受着生活给与他们或火热,或贫寒,或离乱,或安定的生活。但他们的心里却装着一团火。生活如果给他们铁杵,他们就把他变成一根针,生活如果给他们棉花,他就把他变成锦纱。
离乱的日子里,他们毁家纾难,保家卫国。当年的侵略者可能吓跑了一群国军,却无奈这手无寸铁的平民。他们擦干“一坛血”的泪痕,用拿惯锄头的双手扛起猎枪。他们同仇敌忾,上下团结,用鲜血和生命把村庄变为“英雄村”。他们卖粮筹款,兄终弟及,把“三烈士”的英明写进家风。他们,他们像枣树一样坚硬倔强。
据记载,在战争的年代里,仅茌平一地牺牲的有名有姓烈士的就达三千多人。
鲁西汉子用生命书写仁义,还用淳朴诠释忠诚。
在和平的年代里,仍然不时有英雄用自己的生命作一诠释。2010年5月6日晚,茌平人冯思广连续起飞过程中发动机骤然停车,千钧一发之际,冯思广十分清楚:飞机前下方不远处,就是一大片居民区和夜市。如果不改变飞行轨迹,后果不堪设想!
为避免飞机坠落在人口稠密地区,冯思广同志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果断改变飞行轨迹,自己却因错过跳伞最佳时机,最后壮烈牺牲,年仅28岁。他用28岁的宝贵生命,书写了一曲忠诚于党、热爱人民的时代颂歌!
茌平人用自己热土养育了临危不惧的英雄,他们用自己行动为英雄注入了新的含义。
那个闷热的午后,急促的呼救声打破了小镇的宁静。一个丧失理智的男子挥舞着尖刀,扑向一个少年。这突如其来的一幕,惊呆了周围的民众。歹徒妄图用自己的凶残实现罪恶的目的,妄图用自己的凶残散尽心中的戾气。
当他又一次挥舞起尖刀的时候,他没有想到,一个身材并不高大的汉子挡在了他的身前,有力的双手钳住了他罪恶的手腕,成为了孩子的一把大伞。当人们都以为危险已经过去的时候,歹徒手里又举起了马扎,砸向惊恐万端的孩子。又是那个汉子站在了他的面前,没有丝毫的犹豫退让,因为他知道,自己退一步,孩子就险十分。多年来信念告诉他,在群众的危害面前,自己只能争先,哪怕是手无寸铁,也不能袖手旁观。歹徒嚣张的气焰,在他的正义面前暂时收敛。正当大家都要松一口气的时候,凶残的歹徒手里又多了一把铁锨,挥舞着扑向孩子。危险又成为瞬间,还没喘过一口气来的他立即跑到孩子身边,用自己的身躯挡住砸下来的铁锨,转过身来的他,握住充满罪恶的铁锨,和歹徒缠在一起,直到胜利倾向了英雄的一端。
他就是——谭学力!
他说,他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一件事,朴实的就像鲁西大地上的一棵枣树。
当聊城危险的时候,挺身而出的是义士鲁仲连。当人民利益受到威胁的时候,生死置之度外的是冯思广。当歹徒穷凶极恶的时候,有奋不顾身的谭学力。
这是一块怎样的土地呀?这是一方怎样的水土呀!只是因为他们有着同样一个名称:英雄。只是因为他们有着同样一个称谓:枣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