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四年前
大伯阵亡在山西抗日前线
曾向红
(资料图片)
一、听父辈讲那遥远的过去,大伯名叫曾国修
往事如烟,何以为念。父辈的老家在现在的内江市市中区龙门镇谢家湾,民国时那里属内江县西乡安乐里谢家湾。还在上小学时就曾听父亲说过,他的大哥叫曾国修,抗战时期,随川军出川抗日,阵亡在山西抗日前线。祖父母有四男一女五个孩子,父亲是家里的老幺,大伯阵亡那年他才7岁。大伯所在部队是川军。其实,“川军”只是通俗的叫法,正式的名称叫“国民革命军”,是当时国民党的军队。虽说大伯是为国献身,但在我读小学和中学那个年代,受政治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明显感觉到父辈们在谈及大伯时,总是顾虑重重,遮遮掩掩。后来,又断断续续听长辈们说起,大伯阵亡后的前几年,乡公所会在春节等过年过节时,派人送上猪肉、盐巴、糖食等慰问品,后来也就不了了之啦。还听父辈们多次提到,家里也曾收到过大伯的阵亡通知书。遗憾的是,因为动乱年代、历经沧桑,那张阵亡通知书也不见了踪影……
关于大伯抗日阵亡,儿时知道的信息一直是支离破碎的。随着时间的冲洗,大伯的很多往事,诸如是在山西哪里阵亡的,是哪年阵亡的,那时他多大,具体在哪支部队、什么级职等诸多关键元素,似乎连长辈们也越来越模糊、搞不太清楚了。
苍天不负有心人。偶然出现的一本书,让我对大伯在山西战死沙场的情况有了突破性的了解。当时的场景印象很深,至今还历历在目。那是1987年夏天,我在内江教育学院(2000年3月,与内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为内江师范学院)任历史老师,父亲是内江市工商局人教科一名负责人。有一天,看到父亲下班回家手里拿着一本书——《内江抗日救亡运动档案史料选编》,是内江市档案馆为纪念全面抗战50周年而整理编辑的档案史料丛书之一。我马上拿过来翻目录,一看到目录的第50条“内江县抗日战争时期阵亡将士姓名录”,专业的敏感让我眼睛一亮,“爸,您大哥不是在山西抗日阵亡的吗,查查这上面有没有他的名字”。结果一查,在该书第128页“内江县抗日战争时期阵亡将士姓名录”的表格上,清清楚楚地记载了大伯曾国修的条目。姓名:曾国修,级职:上等兵,部队番号机关名称:一七八师一零六四团,年龄:26,死亡时间:28.6(笔者注,民国28年6月,即1939年6月),死亡地点:山西。看着这些我们一直都想知道,能重现那段历史的珍贵信息,心里感到的是一阵阵激动,是一丝丝欣慰。多少年过去了,终于搞清楚大伯阵亡这些关键信息了。
内江市档案馆为纪念全面抗战50周年而整理编辑的档案史料丛书——内江抗日救亡运动档案史料选编》
再继续看下去,后面40多页,全是当时家乡内江县(民国时内江只设置县、没有市)阵亡将士的名字,计800多人,大都只有20多岁,一条条年轻鲜活的生命定格在纸上成了一个个冰冷的名字,他们可都是在民族存亡最危险时刻为国捐躯的啊!
内江市档案馆为纪念全面抗战50周年而整理编辑的档案史料丛书——内江抗日救亡运动档案史料选编》
资料记载,全面抗战8年中,内江全县共征兵38297名,牺牲的抗日将士达810人,伤残者万余人。我常常在想,现在互联网这么方便,能否在家乡各种新闻媒体上“抢救性”地把这些珍贵历史档案重新刊登“晒”出来,寻找这810名内江籍阵亡川军将士的家人或后人呢?随着时光流逝,越到后来就越难找了。让“沉睡的”历史档案“活”起来、“动”起来,让忠魂回家,让精神得以延续!这一定是件非常有意义的好事。
二、修家谱载入大伯的生平,曾家后人永铭记
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不灭。今天,我们讲起大伯,再也不用像那个特殊历史时期左顾右看、吞吞吐吐了。可以直起腰杆说,大伯为国捐躯,抗日献身,是曾家后人敬畏的前辈英烈,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
曾氏家族是内江的望族之一,为内江乃至四川糖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曾家历来也有修谱励志传承优良家风的传统。三年前,我们龙门镇谢家湾曾氏家族开始续修家谱,为铭记并致敬这位家族勇士,根据查阅的相关史料以及多位年长亲人提供的口述记录和文字材料,我们进行了梳理和整理,把大伯的生平郑重撰写编进了龙门镇谢家湾曾氏家谱里。一位尽忠尽孝、为家担当的大伯形象呈现在我们眼前:
内江龙门镇谢家湾曾氏家谱
曾国修,又名曾德章,族谱家谱上字辈名曾繁长,1913年(民国二年)生于内江县西乡安乐里谢家湾(现内江市市中区龙门镇谢家湾)。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被拉壮丁入伍(笔者注,当时国民政府实行每户成年男子三丁抽一),隶属川军(国民革命军)47军(军长李家钰)178师(师长李宗昉)1064团(团长双宗海)。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9、10月间随川军47军出川抗日。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6月在山西中条山抗日“六六战役”中阵亡,为国捐躯,时年26岁,葬于山西夏县黄家嘴村,阵亡时为上等兵军衔。抗日献身写入家谱,后代励志薪火相传。我们在修家谱过程中告慰大伯的忠魂,为的是致敬这位抗日献身的曾家前辈,让曾家后代铭记、尊崇并传承大伯身上尽忠尽孝的精神。
血色残阳,烽烟暮色。对于大伯生命嘎然停止在26岁的中条山抗日“六六战役”,虽然80多年过去了,但只要翻开历史,仍然能感觉到惨烈的战役就像发生在昨天。据资料记载,1939年6月,川军47军奉命在山西平陆县一带抗击日军。6月6日,日军川岸、牛岛师团3万余人在飞机、大炮配合下,大举进攻中条山西部的第四集团军(第38军、96军和川军第47军)防地,日军分9路在同蒲路沿线侵犯,将第四集团军包围在平陆县以北地区,战况甚为激烈。川军47军两个师奋勇抗击,将日军阻于郑家圪塔、下涧一线。翌日,104师顶着日军炮火猛攻,178师侧击日军,使日军进攻受挫。川军与第四集团军其他兄弟部队紧密配合,激战十几个昼夜,压下了日军嚣张气焰,双方呈对峙局面。有研究者述说了他参战父亲的回忆:在六六战役中,川军1064团(大伯所在团)虽然装备很差,还打下一架日军飞机。当时日军欺负川军没有重武器,所以飞得很低,几乎擦着树梢飞,1064团把全团所有轻重机枪集中起来,当日军飞机俯冲投弹时,对准飞机集中射击,当场打中一架,飞机拖着浓烟,最后坠毁在平陆县的山沟里。有研究者认为,是役第四集团军将士阵亡和失踪八千多人,日军死伤逾五千。在当时紧张复杂的恶劣战事环境下,根本不具备条件将战死的将士遗体运回四川老家安埋或在当地做比较正式的安葬,充其量在阵地周围简单就地掩埋。从此,中条山麓埋忠骨,赤血英魂断他乡。
2021年秋天,我在江苏宜兴市博物馆参观,偶然发现了一件馆藏品,让我肃然起敬,驻足仔细观看并拍照留存。这是一张宜兴市博物馆收藏的现居台湾的方先生父亲的抗日烈士证书,关键是这张抗日烈士证书竟然是2016年由江苏省人民政府补发的。联想到我们曾家遗失的那张大伯阵亡通知书,既有些惊喜欣慰,也有点不能释怀。
江苏宜兴博物馆收藏的2016年江苏省政府补发台湾方先生的的抗日烈士证书
三、盼魂归来兮大伯早回家,晚辈何处去祭拜
壮士出川三百万,十家九户无儿郎。80多年前,300多万川军出川抗日,有64万人伤亡,近30万份阵亡将士通知书从前线发回四川。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惨烈,居全国之冠。川军先后有6个集团军另外有两个军一个独立旅出川抗战,约占全国抗战军队总人数的五分之一,铸就“无川不成军”的悲壮。“不除日寇,誓不还乡”,反映了四川男儿视死如归的血性。据资料记载,1937年初夏,川军开始步行出川北上抗日。大伯所在的47军178师出发时,正值农历中秋,沿途行军40多天,路程共计4000多里,到达山西目的地已是北国冰封,马匹冻得不能开步,士兵只有两件单衣、一双草鞋,非常可怜。装备不足,缺乏弹药、给养和医疗设备,可用“千里赴死”来形容。但是,川军将士没有辜负父老乡亲的期望,他们用血肉之躯为四川赢得了荣耀,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现仍矗立于成都市人民公园内的“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铜像造型,就是一名川军着短裤、绑腿、草鞋,手握步枪,身背大刀、斗笠、背包,俯身跨步,仰视前方,欲出征冲锋状的威武形象。
年年哀思日,岁岁祭忠魂。抗战胜利后,四川民间一直有这样的传说,忍饥挨饿的阵亡川军英魂不散,魂归故里,只为再吃碗家乡的担担面(一说汤圆)。这个传说,既让人感受到四川父老乡亲对客死他乡的抗日将士最厚重最直击人心的敬畏和缅怀,也印射出老百姓内心对阵亡川军亡灵未得到安息的怜悯和痛心,听后让人泪奔啊!
中国人始终讲究落叶归根、入土为安,老百姓也有个习俗,每到清明,后人会为死去的亲人上坟扫墓,以铭记先人寄托哀思。大伯阵亡时未婚无子女,现在大伯的四位亲弟妹也都过世,作为侄系晚辈的我们,对他的祭拜和追思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同时也是接力完成父辈们一直期盼的夙愿。
多少年过去了,我们很想知道,在阵亡之地的山西夏县黄家嘴村那边,是否有他们的集体坟茔;多少年过去了,我们很想知道,每到清明祭奠日,是否有人还记得这些魂漂他乡的川籍男儿;多少年过去了,我们还想知道,那张遗失了的大伯阵亡通知书,侄子辈是否可作为追思纪念物向政府相关部门申请补办,供曾家后人寄托哀思,告慰忠魂。
盛世思英烈,铭记为前行。为国家民族不受外敌入侵,为保全三个弟弟相对平稳的生活,作为长兄的大伯负重前行,义无反顾地走向生死未卜的战场。尽忠尽孝有担当的大伯,于公于私都不该80多年没人祭拜啊。近年来,每当看到有关异国他乡的英烈魂归故里的各种媒体新闻报道,就有一个声音在心里呼唤:魂归来兮,大伯回家!就有一个许愿在期盼:坟在何处,晚辈来祭拜!近30万客死他乡的川军阵亡将士啊,英魂不能被遗忘;长眠在中条山“六六战役”的川军勇士啊,后人在翘首等待何处祭奠。因为,今天我们让英魂安息,既是对抗日阵亡将士的深情礼赞,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守护与延续;既是在保存四川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共同记忆,更是在激发和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愿山河永无恙,民富国又强!
参考资料
1.《内江抗日救亡运动档案史料选编》,内江市档案馆主编,1987年6月。
2.《川军第47军在中条山》,王剑峰,抗日战争纪念网,2020年3月23日。
3.《中国抗日战场川军风采录》,《党史文苑》2015年17期。
4.《中条山抗战史料汇编》,秦邦道,中国文化出版社2021年9月。
5.《抗日战争中的川军》(上、下),何允中,四川人民出版社2016年8月。
文/图:曾向红(四川内江人,江南大学社会科学处副研究员。1984年7月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历史系,历史学学士。先后任江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学生工作处副处长、研究生院副院长兼研工部部长、社会科学处副处长等职。2021年11月退休)
方志四川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