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徐志摩逼怀着二胎的妻子张幼仪离婚。他说,他俩的婚姻就像“西装和小脚”,古怪又荒唐。张幼仪反问:那林徽因也裹过小脚,怎么你就不嫌弃?
(资料图)
被裹小脚确实不像是林徽因的遭遇,毕竟林家上下多是学识出众、思想超前的人物。
可是,林徽因的母亲却是小作坊主出身,没什么文化,思想狭隘,脾气又暴躁,得不到丈夫的爱,就对女儿格外严苛,还给她裹了脚。
天天周旋在大人们错综复杂的关系里,林徽因小小年纪就很懂分寸,却又有着与年龄不相符的沉重、忧郁。
好在父亲林长民钟爱这个聪慧灵秀的女儿,早早带她走出国门,游历欧洲,为她大开眼界,立志像男儿一样,做出一番事业。
张幼仪小时候的日子要平顺得多。母亲怕她嫁不出去,要给她裹脚,二哥就跑来护着:“如果妹妹嫁不出去,我就养她一辈子。”
为了让她嫁得好,四哥早早锁定了才华出众的徐志摩,又派人打听徐家的背景和财力。
结婚前,六哥专门去欧洲采购嫁妆,高大昂贵的西式家具,精致的绣品、瓷器、生活用品装满了一个又一个大箱子,多到火车都装不下,不得不雇船运到婆家。
有人说,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在和谐有爱的家庭长大,即便面对最艰难的时光,张幼仪的心态也多是平定的。
离婚后,在银行家四哥的帮衬下,张幼仪被邀请做上海女子银行的副总裁。娘家的帮衬是敲门砖,要经营好业务还得靠自己。
张幼仪诚信为本,低调经营,吸引有钱人家的太太小姐把私房钱存进来。赢得信任后,越来越多的女客户把私人物品、贵重首饰也都寄存在这个不显山不露水的银行。
慢慢的,她发现女人的钱最好赚,于是开了家服装点,主打高端定制。顾客可以自己设计服装细节,还能定做皮衣。店里名贵的紫貂、东北的银狐、进口的兔皮应有尽有,财力之雄厚、理念之先进让同行们望尘莫及。
商业嗅觉一旦打开,就难免唯利是图。随着战事推进,张幼仪利用手中资金和信息差,囤积了一大批军用染料和民用物资,待市场出清后高价卖出,赚了很多钱。但她发国难财的行为遭到国人诟病,抗战胜利后,她携款去了香港,又辗转定居美国。
跟张幼仪的商人做派不同,林徽因把爱国气节看得很重。
抗战爆发后,她放弃了北京的优裕生活,冒着日军的轰炸,携家带口,颠沛流离,一路南下济南、长沙、昆明,最后病倒在李庄。
形势最吃紧的时候,幼子梁从诫问她:如果日本人打到李庄来,我们怎么办?病中的林徽因回答:中国念书人总归有条后路,我们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像屈原那样投江殉国,就是林徽因的“后路”。
战时的李庄缺医少药,林徽因病到肺上烂了一个洞,炎症转移到肾,医生推断她活不过五年。
挚友费正清邀请她去美国的大学做教授,顺便治治病。林徽因拒绝了,她宁愿过着贫病交加的日子,一心“跟着祖国受难”。这让费正清感慨,中国的知识分子是一群“不能被移栽的植物”。
新中国成立后,林徽因接到很多设计任务。她不顾病体,忘我地投入国徽设计的工作中。
她的房间里铺满了图样、画稿,随时随地都在构思、苦想。体力支撑不住,她就在床上搭块木板,趴在上面彻夜查资料、改草图。最终,她设计的国徽悬挂在天安门上,成为她一生的荣耀。
汉代史家班固曾说:爱国如饥渴。林徽因就是这样一个爱国者。对祖国的爱,对民族的爱,早已融入她的骨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不忘报效国家。
相形之下,张幼仪虽然也是优秀女性的代表,但在气节上、精神上,在对国家民族的贡献上,还是差了林徽因许多许多。
历史是公正的,直面生活的困境,走出一条幸福的路,固然令人钦佩。甘于为民族事业舍弃个人幸福的人,才称得上伟大。
在高尚灵魂的映衬下,普通人的心思、格局总不免显得局促。
临终时,林徽因约见张幼仪,却没说什么话。张幼仪以为,林徽因如此冷淡,是嫌弃她长相不美。
其实,此时的林徽因或许只想说一句:她跟徐志摩没什么。只是,面对注定不会相信、不会理解的张幼仪,她什么也不必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