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读书的功用有三,一是有所乐,就是读完的一乐呵;二是有所得,即学到一些知识技能;三是有所悟,即领悟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

离开学校后,难得有集中的时间读书,也难以按照计划阅读,只能信手翻阅、随机阅读。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读书,什么时候开始,都不算晚吧!我总这样安慰自己。有时间就读一点,若有所思,就写点文字,算作是读书笔记了。

古文观止,观而不止。

今日阅读,《古文观止·周文·齐桓公伐楚盟屈完》。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选自《左传·僖公四年》。记述的是楚使者及屈完善于应对,最终取得外交上胜利的经过。

面对齐国的步步紧逼的进攻,楚国使者屈完面对侵略、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从容应对,迫使齐国收兵。

表面上看,屈完胜了,实则是齐桓公权衡利弊而已。

读后有所思,所悟有二:

其一,风马牛不相及的征讨

其二,谈判胜利的关键不是口才

01

风马牛不相及的征讨

面对齐国的入侵,楚成王很郁闷。

于是就派出使者询问:你住在北海,我住在南海,即便是牛马走丢了,也不会到对方的领地,没想到你的军队竟然我们的领土,这是什么缘由呢?

发起战争,任何时候都需要一个理由(借口)吧!

齐国征讨楚国真正的意图很明显,就是想要树立自己的威信,巩固自己盟主的地位。

在楚国没有侵犯中原的情况下,齐国想要征讨楚国,当然不能说明自己的真实意图,于是就找了两个牵强的理由:

一是楚国应该进贡的青茅没有按时上交,影响天子祭祀。

二是当年周昭王南征时,死于汉水,特来质问。

楚国也清楚,这就是一个发起战争的借口罢了。但作为弱小的国家,哪怕风马牛不相及,也免不了被征讨的命运。

借古观今,美国不也借“反恐”发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战争,真实意图是什么,不过是司马昭之心而已。

02

谈判胜利的关键不是口才

春秋战国时期,不乏许多口才极好,辩论能力很强的使者。也有许多唇枪舌战,舌战群儒的故事。

可那仅是故事罢了!“舌战”是否成功的关键,并非是在道理上能不能站住脚,在道义上能否站稳脚跟。

关键在于国家的实力,尤其是军事实力。

我并不觉得屈完的“以德服人”是什么新鲜的观点,也不认为齐桓公就愿意践行屈完的观点。

屈完所谓“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看似是不畏强权的坚强不屈,实则不过是为了维护尊严的最后一丝倔强罢了。

齐桓公之所以没有进一步进攻,并非被屈完说服,不过觉得目前的实力还不足以攻破方城,横渡汉水而已。

对于国家利益而言,胜利不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明知实力不济,及时止损,不让更大的利益受损,也是一种胜利。

2022年10月26日晚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