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当你拥有了秀才的资质,就拥有了进入赛道,进行科举的资格了。至于如何取得秀才资质,参见我的另一篇文章《穷酸秀才逆袭,走向人生巅峰,前提要如何成为秀才? 》。
科举第一步,成为举人。
(相关资料图)
在儒林外史里,范进考中了秀才,而他岳父胡屠夫却瞧不起他。不过范进中了举人后,胡屠夫马上跪下称范进为贤婿老爷。原因是秀才和举人,两者地位截然不同。
那秀才如何变成举人呢?
科举考试分为三个级别,分别是乡试、会试与殿试。
乡试三年举行一次,考试的地点在省城,主考官由进士出身的官员担任,一共三场,每场考三天,难度当然比考秀才更难。而考过之后就有举人,举人就意味着脱离了民众阶级,不但免役免税,也有了任官资格,拥有众多的权利。九品芝麻官里面的方堂静,就是举人,看他他与包容兴说话时完全不在乎的样子,他是 真正瞧不起非科举出身的包容兴。
中举之后,许多红利跟着而来。而且根据江湖行规,考生要任主考官为老师,这对双方都有利,主考官可以迅速扩充自己的官场势力,因此,即使主考官不是肥缺,还是很多人抢着干,可对考生来说,老师也是有利用价值,可以先抱大腿以打入小圈圈。
中了举人之后,就参加次年进城的会试资格,开始真正的进京赶考之旅。秀才到省城参加乡试,已经够威风了。而举人进京参加会试,更是目空一切。
官府会为举人准备路引,类似护照,是古人外出拜谒都需要文件,且国家提供所需的路费盘缠,依照路程的远近,折合现在的1-2万块不等,并使用公家马车接送进京,简称公车,公车上会插着奉旨会试,沿途人马需回避让道,非常拉风。清末康梁发起的公车上书,就是指进京应考的举人,联名上书的改革运动。
会试分为三场举行,一场考三天,过程也是非常的折磨人,入举后成为贡士,一个月后,便可以打科举的终极boss-殿试。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只有考一天,最后所有的考生依照成绩分为一甲、二甲与三甲。
一甲赐进士及第,只有三个人,也就是状元、榜眼及探花,都是皇帝钦点的。
二甲是进士出身,约100人上下,而三甲是同进士出身,约150人左右,这一些都成为进士,因为殿试是没有淘汰机制的。只是一个排位赛,进士考到后,代表科举的Boss打过了,仕途之路便正式开始。
一甲与二甲,可以进翰林院,可说是前途无量,是最佳选择。
进士的第二出路,是留在京城当官。当个中央官员。
而最菜的,是到地方任职当县老爷,也就是说考中进士,最少也可以捞个县长当。
考中进士难不难呢?
明代考举人,乡试三年一次,全国录取率约1000人左右,而明代人口约1亿,也就是说每年举人占全国人口的十万分之一。不过这种人口来来计算不准确。
以应考人数计算的话,鲁迅那届秀才录取率约为8%,明朝应天府的举人录取率达7.26%,而清代的读书人激增,内卷严重,低到只有1.68%。
以明朝万历五年会试为例,那年共有4500名举人,也就各省精英,要争取301人的进士名额,几率约为6.68%。
我们举一些更简单的例子,曾国藩虽然学霸了吧,不过他的进士考了三次,还只是一个三甲同进士。聊斋的作者蒲松龄,19岁就中了秀才,但此后反复考了44年,连一个举人都没捞到,你说科举难不难?
今天我们的生活美好不?,几乎每个人都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所以,好好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时光,好好读书学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