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王安石是因为变法才出名的,或者他并非因为变法才出名的,只是后代宣传他的变法,人们才知道王安石变法,以为他是因为变法才出名的。其实,王安石是个怪才,早就出名了。

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王安石出生于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他的父亲王益,时任临川军判官。也就是说,王安石是个官二代,并非只是一个穷书生。他从小天资聪明,好读书,“一目终身不忘”,属于典型的天才人物。他下笔成文,很有才气。青年时期,跟随父亲宦游各地,接触现实,体验民间疾苦。文章立论高深奇丽,旁征博引,有移风易俗之志。

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年),王安石随父入京,以文结识好友曾巩,曾巩向欧阳修推荐其文,大获赞赏。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考中进士第四名,授淮南节度判官。按理说,相当于县处级干部的王安石在地方为官三年之后,就可以回到皇帝身边,入馆阁成为写诏令的翰林、知制诰等,但怪才王安石偏偏不走这条道路,被调为鄞县知县。他在任四年,兴修水利、扩办学校,初显政绩。

皇祐三年(1051年),王安石任舒州通判,勤政爱民,政绩斐然。宰相文彦博以王安石恬淡名利、遵纪守道为由向仁宗举荐他,请求朝廷褒奖以激励风俗,可是怪才王安石以不想激起越级提拔之风为由拒绝。欧阳修举荐他为谏官,王安石以祖母年高为由推辞。欧阳修又以王安石须俸禄养家为由,任命他为群牧判官。嘉祐三年(1058年),王安石被调为度支判官,进京述职,作长达万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系统地提出了变法主张。

怪才王安石很是倔强,不通过正常途径得到升迁,而是造出政绩之后被别人举荐,就是被举荐也不想被越级提拔,而是勤勤恳恳一级一级往上走。按照现代人的眼光里看,绝对是一个冥顽不化的大傻子。但王安石是个怪才,有才能就不怕埋没————当时的政治风气也为他的大展身手提供了可能。

只是他的变法主张“发富民之藏”以救“贫民”, 历来被经济学家所诟病,被认为不可取。而怪才王安石“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迎难而上,轰轰烈烈搞变法,想凭借才气和治理地方的经验治理国家,其实大错特错。哪有那么美好的朝廷和同僚们,哪有那么坚定的执行力和意志力,哪有那么美好的现实环境和民间呼声?何况,他的主张从一开始就错了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