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1996年,景德镇出土了一批明朝宣德年间的青花蟋蟀罐残片,随着这批文物的现世,一个流传了500多年的“谣言”也得以证实。
明宣宗朱瞻基是太祖朱元璋的重孙,也是大明王朝的第五位皇帝,在民间的文学作品和野史中都提到了这位皇帝特别喜欢斗蟋蟀,可是一直以来,这种说法并未被正史记载,然而随着这批文物的出现,那段被流传了五百多年的“谣言”也终于得到了证实。
明宣宗是一位勤政爱民的好皇帝,传说他有一次在视察民情时看到了正在耕地的农民,于是兴致盎然地取过农民的农具自己下田耕地,可没推几下就累得直喘气,他转头对大臣说:我只推了几下便累得不行,更何况农民要终年地劳作呢?所以宣宗在日后制定政策的时候都会首先考虑农民的利益。果然,在宣宗和臣民的共同努力下,宣德年间的社会与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大明王朝也因此进入了有名的“仁宣之治”。
然而,人无完人。众所周知,明朝的各个皇帝都有些“不务正业”甚至是“稀奇古怪”的爱好,有养动物的、画画的、做木匠的、炼丹的等等,而咱们这位宣宗则偏喜欢斗蟋蟀,并为此到了近乎痴迷的状态。
宣宗经常派宦官为他选取最好的蟋蟀,而这一小小的举动也在全国掀起了斗蟋蟀的热潮,蟋蟀的价格也因此水涨船高。随着斗的蟋蟀越来越多,宣宗对蟋蟀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他听说苏州的蟋蟀特别好,于是吩咐苏州的知府协助太监在当地采办1000只蟋蟀,而这一命令也随之分摊给了当地的百姓,原本平静祥和的生活也因此被打破。
苏州当地有一个粮长为了完成上级的任务,他走遍了很多地方终于找到一只品相很好的蟋蟀,就用自己的骏马作为交换得到了这只蟋蟀。回到家后,他将这只蟋蟀小心翼翼的存放了起来,他的妻子很好奇这只用骏马换来的蟋蟀究竟有什么特殊之处,于是趁他不在家时偷偷打开了盖子,然而就在她打开的一瞬间,蟋蟀从里面跳了出来,这一幕又恰巧被院子里的公鸡看到,上前一口便将蟋蟀吃下。妻子深知自己闯下了大祸,于是选择了自杀,而这位粮长在回家后发现丢了蟋蟀、妻子也已自杀,心灰意冷的他也只得上吊自尽。
两百多年后,蒲松龄根据此事创作了一篇《促织》并编进了《聊斋志异》里。
这一故事也深刻地表现了当时老百姓为生计奔波的劳苦、辛酸和艰难,也批判了封建官僚制度的腐朽与横征暴敛的罪恶。
然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之前并未在正史中发现宣宗喜欢斗蟋蟀的证据呢?有传言说,宣宗的母亲张太后曾极力反对并阻止他斗蟋蟀,但宣宗非但不当回事,反而越斗越上瘾。后来,宣宗英年早逝,为了保全自己儿子的名声,张太后下令将宫内所有的蟋蟀罐以及景德镇正在烧制的蟋蟀罐全部销毁,并且不许史官将宣宗爱斗蟋蟀一事写进史书里。
这一传闻是不是事实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从景德镇出土的蟋蟀罐残片来看,罐子并非无意损坏,而是有意砸碎的。在经历了500多年的尘封后,这些碎片也得以重见天日、无声地向我们讲着那段被隐去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