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编第74师与华东我军第一次正式交手,其实是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9月的“淮阴保卫战”,为了攻占我华中根据地的首府淮阴城,整74师与桂系第7军共六个整编旅(师)联合作战,避开在北线阻击的山东野战军主力,突然南下直扑淮阴。华中野战军猝不及防,临时组织山野9纵、华中5旅、皮旅和淮南各分区部队迎敌,粟裕将军也紧急从苏中赶往淮阴战场。
(资料图片)
华中野战军政委谭震林决定与敌决一死战,誓死保卫淮阴城,自9月13日起指挥部队与整74师浴血奋战,但是山野主力被第7军所纠缠,华中主力又增援不及,战场形势非常危急。山野9纵战后特别总结汇报了整74师的战术特点:“多采取正面佯攻,侧后迂回,或行超越攻击,该敌系国军五大主力之一,部队骄傲,攻击精神较旺盛”。确实,这是张灵甫所部刚刚投入战场的时期,还很有一股子骄狂劲。
经过四天激战,到9月17日整74师及配属的整28师一个旅仍未能突破我军防线,张灵甫也有些精疲力尽了,想喘口气再恢复进攻。结果南京的电台广播整74师“将于9月18日攻占淮阴城”,张灵甫被逼得没有退路,当夜组织两个连的小部队绕过我军阵地潜入淮阴城内,占领城门后里应外合,遂使形势急转直下,至18日上午,整74师大部队已经涌进城内开始巷战,粟裕赶到后纵观全局,认为再坚守下去意义不大,19日下令弃城撤出战斗。
整74师初战告捷,其后就是两犯涟水,在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12月第二次涟水保卫战中重创山野第6师攻占城池,猖狂一时。但是在两淮的激战,也严重削弱了整74师的战斗力,淮阴战斗伤亡2000余人,一战涟水伤亡6000余人,二战涟水亦伤亡2000余人,合计损失部队人数超过10000人,按一线战斗兵员计算,已经超过了整74师总兵力的三分之一。
张灵甫
通常在这种情况下,按照惯例作战部队要进行“整补”之后才能再战,所谓“整补”就是休整加补充,因此张灵甫向南京“国防部”和徐州绥署提出了两个要求:第一,是整74师需要撤出战场进行休整,因为所部极度疲劳;第二,是要求尽快补充兵员尤其是基层军官,因为这是基础战斗力的保证。
第一个请求被坐镇徐州的“参谋总长”陈诚驳回,原因挺复杂,一方面是国军企图一鼓作气向山东追击,因为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正在向一起靠拢,陈诚希望“速战速决”与我军展开决战,缺不了整74师这样的王牌野战部队。另外一方面也是国军的派系顽疾,毕竟整74师不是“土木系”的部队,陈诚根本不心疼,只管使用只管完成“鲁南会战”的任务。
第二个请求的细节,是张灵甫电请在刚刚毕业的中央军校第20期毕业生中,拨来300名充实部队,因为整74师连排级军官损失惨重,同时要求至少要补充8400名以上的新兵,否则整74师不堪再战。这个请求虽然合理,但是由于时间仓促和国军的效率奇差,这些补充并没有全部完成,实际补充到位的新兵仅有2500余名,不及需求的三分之一。
陈诚
这已经是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的春天了,没有得到有效补充的整74师,又被陈诚驱赶着向北追击,张灵甫大为不满,曾经对好友、第一绥靖区二处处长、军统大特务毛森抱怨说:“我是重装部队,适于平原作战。现在迫我进入山区,无异于牵水牛上石头山。有人跟我过不去,一定要我死,我就死给他们看好了”。这个所谓的“有人”,其实八成说的就是陈诚。
既然补充的官兵数量不足,张灵甫无奈之下,只好从师直属辎重团抽出300名老兵补入作战部队,那么辎重团的缺额怎么办呢?整74师把在两淮战役中俘虏的300多名我军战士,强行补入了该团——这个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因为在孟良崮战役前哨战中,师部辎重团的驻地正是垛庄,被俘的战士们在王必成六纵进攻时,大部分阵前归队掉转枪口,直接导致了垛庄的迅速易手,封闭了整74师的退路。
整编第74师在完成改制时,辖有整51、57、58共三个整编旅共六个步兵团的建制,各团兵力在2700到3000人之间。在孟良崮战役之前的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4月已经奉令恢复为三个整编旅九团制,新增番号为整51旅之153团、整57旅之169团、整58旅之173团,这三个团已派员去后方接收新兵补充,但尚未归建战役就已经打响了,后来成为整74师重建的基本部队。
也就是说,整74师在进入鲁南山区之际,作战兵员亦缺少三分之一没有归建,如果这三个团七八千人也带上孟良崮,华东野战军(已经完成合编)的攻击时间必然延长,外围敌援军又近在咫尺,后果殊难预料。同时之前超过三分之一的战损补充也并不得力,因此该师战斗力大受影响,再加之派系倾轧和指挥无能,所以张灵甫的兵败身亡,确实是偶然中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