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0年代的中国正处在洋务派高歌猛进的时代,虽然群狼环伺、恶虎眈眈,但总体上的内功、基础在抬升。但在表面上很好的情况下,却有着新的威胁,比之前的白皮蓝眼的西方人更危险的敌人是日本。
何如璋的真知灼见
日本在明朝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发兵占领了琉球国,自此琉球国尊中国和日本为主,也就是“双宗主国”。到了1872年,日本终于决定废黜琉球国王。为此琉球向中国求援,面对这种情况,中国内部出现多种声音。
(资料图片)
左张佩纶,右何如璋
1878年,第一任驻日本大使何如璋向国内发回自己的建议,他提出上中下三策、并给出日本四个不如中国的地方。
上中下三策基本上就是:对日本发动讨伐战争;派出军舰前往琉球以“问罪”为虚,实则军事威胁日本不要打琉球的主意;放弃琉球、口头抗议。
当时日本有四个问题:外债严重、内战民心不稳、军事力量不足、国小财弱。因此,何如璋主张先发制人、采取主动进攻维护宗藩关系。
李鸿章见状,则提出中国有四个难题,反对何如璋的主张,即:琉球太远;没有铁甲舰不如日本海军强大;伊犁正与沙俄对峙不宜与日本对战;我们发生灾害没钱保卫琉球。综合起来,第一第二其实说的都是海军不行。
何如璋何以变得平庸
何如璋在1878年提出的主动对日作战的思路,充分显示其是一位有眼光的能臣。但是在1884年的中法战争中,这位很有才华和眼光的人为何那么不堪?面对清廷、李鸿章的“不挑衅政策”竟然和张佩纶一起把好好的福建水师断送了。
抱小孩儿者何如璋,右一黄遵宪
福建水师的真实战斗力根本没有显示出来,基本属于被围困下的集中消灭,其形态类似于北洋水师岸防部队被日军消灭后的状况。也就是福建水师虽然在先进程度上不如法国海军,但如果真的能够打也不会那么凄惨。有人以此为口实,笑话福建水师就是大玩具,本身就是不公正的对比。
当然有人说,即使真打恐怕也是失败。但站着死和被捆绑手脚后的死,那是绝对不一样的事情。一个是经过苦战不敌对方被对方杀,一个是洗干净脖子等人被人杀。前者作为军人、作为一个人来说即使死也让人赞扬,毕竟为敌而战死得其所。后者纯粹是一种窝囊的死法。
那么,从何如璋献上中下三策到中法战争不败而败,我们看到了什么?是什么因素让一个优秀的人变成极为平庸的人?
原因就是私利与私心问题,再难成大事、无法发挥才能下,只能自甘堕落、随波逐流。张佩纶、何如璋水平是有,但在慈禧、李鸿章对外妥协下根本不可能有发挥的可能。他们为了自己的前程只能听从“自残”的政策,自捆手脚。
张佩纶、何如璋等人早已知道福建水师必然覆灭,诸如地上各种守护措施也进行了布置,只不过作为福建水师的主管,无论他们岸防抵抗是否成功,最终等待他们的都是失败。这也是为何左宗棠对他们抱有同情心的根本原因。
日本的实力在当时根本无法与中国对抗
1878年的中日实力对比,无论是在武器还是体量上说,日本都不能称其为对手。即使是“中法战争”时期的日本,也不过是东亚国际舞台上的“打酱油的人”。
你不能拿1895年后的日本和中国的实力对比,提前20年到1870年代,包括一直夸赞的“明治维新”也属于刚有成效。从体量、实力上,日本不如中国是显而易见的。即使到了中法战争时期,中国不如日本的地方是在于统治阶层而不是实力,甲午战争时期也是如此。
“中法战争”前的晚清虽然一片“中兴”迹象,但统治者已经将自己的权位看作高于一切。1870年代的中国最高领导者慈禧,因为地位极不稳固,在外各地方权臣、在中央有恭亲王、在皇权内部有慈安这位“皇帝的老婆”压着她。作为妾的慈禧,母以子为贵,在这种“权力排序”只能排在第三的情况下,她必须要利用自己口才和意志,展现出作为女人的她“比所有男人都适合统治中国”。
所以,她才能够力排众议地支持左宗棠定陕甘复新疆。也正因为,她比以恭亲王、李鸿章等一大堆老朽的男人们显得更有魄力,她的权力才会越来越巩固。
但中法战争时,整个统治者氛围就变了。面对即将退居二线的不甘心,面对可能的战争会让自己的心血付诸东流,无论是慈禧还是李鸿章都没有勇气迎战世界第二科技强国。特别是慈禧,失去了辛酉政变之后“拼的精神”“博的意志”。
为什么?她已经成为第一号人物,不再需要“在危险的赌一把式竞争中显示自己的能力”了。避免激烈冲突,维持着好的发展氛围才是自己最关心的事情。什么越南、什么琉球,甚至日后的朝鲜,这些比新疆如何?这些都是藩属,而新疆则是祖宗基业,新疆都可以丢更何况藩属。因此,慈禧、李鸿章在战斗意志上根本就没有。
因为统治阶层已经如此,作为良将的何如璋、张佩纶等人选择顺从,正是因为选择顺从,何张二人也就比人要作为“牺牲品”承担战败的后果。
那么,他们注定就会被绑在耻辱柱上,但是正如卫汝贵临终前高呼:我一切都是听从李鸿章的命令,为什么他好好的我被杀!他们二人只是为慈禧、李鸿章的妥协承担责任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