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里
老苏家就占了三份名额
(资料图片)
可人们对三苏的认知
似乎都只停留在苏轼一个人身上
老爹苏洵至少还靠《六国论》
跻身进了语文必备古诗文行列
老弟苏辙就......
近些年
苏辙好不容易翻红
虽然由头从“靠哥哥”变成了
“扶兄狂魔”
“位及丞相只为捞哥哥”
始终就没离开过“苏轼”两个字
那今天
朕就带你们看看
一个不用苏轼作为话题的苏辙
究竟是怎么样的人
虽然说苏辙确实没像三苏里其他两位
在语文课本里亮相
但这并不代表他水平就不行了
在1057年那场被称为龙虎榜的科举里
总录取进士388名
年仅18的苏辙拿到了第五名
要是你觉得宋朝搞扩招
这科举就算第五
含金量也不咋高
那问题也不大
因为在这场科举的三年后
又举行了一场制科考试
区别于科举
制科考试由皇帝临时安排
用来选尖端人才的
而且
不是谁都能考的
必须是有朝中大臣推荐的才可以去
有人统计
在整个宋朝三百多年的历史里
科举选了4万多个进士
而制科只选了41个人
而就是这么个厉害的考试
在当年突然改了考试时间
原因还不是皇帝搞事——
而是苏辙考试前病了
宰相力劝等苏辙病好了再举行考试
今岁召制科,诸士为苏轼、苏辙最有声望,今闻苏辙偶病,未可试。——《师友谈记》
等苏辙病好了
制科考试开考
凭两兄弟的水平
直接一个无痛来到御试环节
宋仁宗出的题目是
《贤良方正极言自谏科》
说人话就是
《直言对于朝政(甚至是皇帝)的意见看法》
这题一出
大众对苏辙的第二个误解
也可以被解开了
大家都说
苏轼太敢说到处得罪人
才得靠苏辙拼命打工上位捞他
但其实
苏辙比苏轼还敢说
毕竟在这场制科考试里
皇帝叫大家提意见
苏轼考完感觉自己超勇的——
不由绍介,不待辞让,而直言当世之故,无所委曲者——《应制举上两制书》
而苏辙呢——
苏辙本人
列举四大皇帝黑料
▼
摆烂
没事的时候啥都不想
有事的时候直接开怂
古之圣人无事则深忧,有事则不惧......陛下无事则不忧,有时则大惧——《御试制科策》
好色
后宫妹子千千万
天天色色不工作
陛下自近岁以来,宫中贵姬至以千数,歌舞饮酒,欢乐失节,
坐朝不闻咨谟,便殿无所顾问。——《御试制科策》
爱买
收税很积极
花钱更积极
陛下赋敛烦重,百姓日以贫困......臣独怪陛下内有宫中赐予玩好无极之费......
而宫中无益之用,不为限极,所欲则给,不问无有。——《御试制科策》
摸鱼
庆历新政搞一半
搞完虚名就开摸
然臣以为陛下惑于虚名,而未知为政之纲也——《御试制科策》
再搬出六大昏君辅证
直喷宋仁宗这皇帝做得不行
这一波组合拳下去
别说皇帝了
大臣看了都想替皇帝哭
*宋朝称皇帝为官家
当然
也有像司马光这样
觉得苏辙写得不错的大臣
建议直接给三等
但更多的还是觉得
这骂得太过了
两派各执己见
一边建议给三等
一边建议给牢饭
最终
还是宋仁宗擦干了眼泪出来说话
“吾以直言求士,士以直言告我,
今而黜之,天下其谓我何!”
最终
朝廷给出了最折中的做法
让苏辙拿了第四等
不得不说
宋仁宗真是仁
毕竟苏辙文章里都写了
“臣疏贱之臣,窃闻之道路”
也就是说那些批判是带有道听途说的成分的
就这宋仁宗都能原谅
甚至还说
苏家这两兄弟都是当宰相的人才
宋仁宗这波预测还真实现了
苏辙真当上过宰相
那么
苏辙真的是为了捞苏轼
才努力打工官至宰相的吗?
其实并不是
苏辙在官场的起起落落
跟捞不捞苏轼关系不大
而是跟北宋新旧两党相争有关
简单来说北宋新旧两党是这样的
▼
宋神宗年代
新法开整,新党发光
↓
宋哲宗年代
(高太后垂帘听政)
废除新法,旧党得势
↓
宋哲宗年代
(高太后去世,宋哲宗亲政)
重启新法
而苏辙本人
最开始是被新党代表人王安石看好
甚至拉入了变法核心人员群
制置三司条例司的新党派
*制置三司条例司:宋代主持变法的临时官署名
结果
等讨论到新法具体实行措施的时候
苏辙就觉着哪儿哪儿都是问题
甚至还给宋神宗递了
《制置三司条例论事状》来否定新法
说好的深谙官场哲学
闷声干大事
其实就是个苏怼怼
不出意外
苏辙的官场开篇路就以失败告终
加之早年间喷过前任皇帝
一路贬贬贬
就那个官职那点收入
别说打钱给苏轼游山玩水了
就连面对乌台诗案
苏轼脑袋要落地的时候
想捞哥哥都因为官职太低
捞不起多大浪
*苏轼找张怀民夜游在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也就是1083年,宋神宗还没驾崩,苏辙还没上位
乌台诗案
真正把苏轼捞起来的
还是在宫里占高位的
王安石、司马光、曹太后等人
直到宋哲宗上位
叛逆新党·真·旧党·苏辙
才又在官场回春
甚至一路起飞
做到了副宰相
但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旧党的复出
只是因为宗哲宗还小
得要高太后垂帘听政
而高太后更喜欢旧党而已
这天下终究还是皇帝的
不仅如此
由于皇帝打小被太后压着
后续反弹只会更严重
所以等高太后一去世
宋哲宗立马就跳起来恢复新法
苏辙这伙儿旧党又一路被贬
虽然
苏辙不是为了捞哥哥拼命打工
而是政治选择
但苏辙与苏轼的兄弟情
倒是比真钞还真
毕竟苏轼最广为流传的词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子由就在里面
有人统计
苏轼提及“子由”的诗
*子由:苏辙的字
多达100多首
至于
苏轼和苏辙谁的文学造诣更强
那只能说是各花入各眼了
一个开朗豁达
一个沉稳细思
只能说
能入唐宋八大家的都各有本事
并不是谁沾了谁的光环
如果大家还对唐宋八大家里的谁好奇
可以留言评论
朕下期再说
参考文献
[1]訾希坤. 论苏辙诗文创作与北宋党争[D].陕西师范大学,2007.
[2]严宇乐. 苏轼、苏辙、苏过贬谪岭南时期心态与作品研究[D].复旦大学,2012.
[3]梁益萍. 苏轼苏辙的兄弟之情及对苏轼文学创作的影响[D].宁波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