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之耻后,岳飞脱颖而出,成为一代抗金名将,被人们列为南宋中兴四将之首。
(资料图片)
岳飞素以精忠报国著称,智勇双全,治军赏罚分明,纪律严整,他体恤部属,能以身作则,是南宋杰出的军事家和战略家,在他的带领下,南宋快速扭转了不利的局面,让金军发出了“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感叹!
岳飞文采卓越,其代表词作《满江红·怒发冲冠》更是成为了千古传诵的爱国名篇,影响颇深。
当岳家军节节胜利,饮马黄河,准备乘胜北伐,直捣黄龙之即,却被一意求和的宋高宗赵构的12道金牌召回。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诬陷入狱,最终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残害于风波亭,时年三十九岁。
岳飞之死,令人惋惜,直到宋高宗赵构让位于太祖一脉,在宋孝宗继位后,终对岳飞平反昭雪,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封鄂王。
在过去人们的认知中,岳飞是因为被奸臣秦桧所害而死,而张俊、王氏、万俟卨则是同党和帮凶。
而近些年,关于岳飞被杀的真实原因在史学界引发讨论,牵扯出来的是三个关键人物,宋高宗赵构,宰相秦桧,以及官居枢密副使的岳飞,主要聚焦于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奸相秦桧为什么要诬陷并害死岳飞?
秦桧与岳飞是宋高宗时期的文武重臣,秦桧揣摩圣意,属于议和派,岳飞是主战派。二人同殿为臣,如果因为政见不合,秦桧就一定要诬陷和害死岳飞吗?或者说秦桧和岳飞有深仇大恨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么只有一个因素,秦桧必然是得到了最高领导人宋高宗的暗示或者授权,否则他没有胆量,没有必要去诬陷一个功勋卓著的朝廷大员而引火烧身,秦桧在中间扮演的是宋高宗赵构的帮凶或计划的执行者,最终留下千载骂名。
第二、宋高宗赵构为什么要杀害主战派岳飞?
靖康之变后,东京失守,赵构辗转登基,建立南宋。但在金军的进逼下,他不断南徙,最终在1138年正式定都临安。在这个过程中,以岳飞为代表的南宋将领力挽狂澜,为南宋政权打下了一个较为稳定的环境。在形势一片大好,当岳飞厉兵秣马,准备北伐,直捣黄龙之际,赵构为什么要杀掉最大的功臣岳飞呢?
说法1、君臣之间政治观点的碰撞
宋高宗是议和派的权威代表,岳飞是主战派的代表,虽然君臣之间产生了严重的政治分歧,最终拍板在于赵构,岳飞也不得不听,这不足以成为杀害岳飞的理由。
说法2、若北伐成功,二圣还朝,影响宋高宗的皇位
这个说法并不成立,徽、钦二帝被撸北国,已成废人,在宋朝军民心中,早已名誉扫地,即使回归,民心已失,未必能够再度称帝,而且以赵构的能力和政治手腕,处理这种事情并不难。因此说,二圣还朝,最多是养老,对赵构的帝位并不会带来太大的影响。
如果以上二点不能成立,那就牵涉出了下面第三个核心问题。
第三、赵构与岳飞君臣之间不可调和的恩怨与矛盾
这个问题在当今史学界认同度颇高,把矛头更多指向了岳飞自身存在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当君臣二人不可调和的矛盾成了死结,最终让高宗赵构不得不杀之。综合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君臣二人在战略目的和治国理念上的矛盾。
2、岳飞的性格非常执拗,对皇上带有抵触情绪,让宋高宗深为不满。
3、岳飞威望太高,手掌军权,对朝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4、擅自奏请“册立太子”,犯了皇家大忌。
5、自视甚高,藐视皇家权威,遭到弹劾,却不知请罪,擅自离京。
6、公元1129年,武将苗傅和刘正彦发动兵变,导致宋高宗对武将产生极度的不信任。
从以上几点分析,岳飞虽是军事天才,但他性格耿直,直达胸臆,缺乏政治智慧,不太善于梳理同僚关系,他忽略了作为臣子明哲保身的道理,最终在秦桧、张俊的挑唆下,让宋高宗起了杀心,一代抗金名将也就此倒在了不属于他的政治战场上。
笔者认为,岳飞之死最大的看点是宋高宗赵构,他到底是庸人还是昏君?岳飞的生与死给他能带来什么?他为什么要主张议和?他为什么又要让位于宋太祖一脉呢?这一切都值得人们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