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封疆大吏离奇遇刺


(资料图)

1870年7月26日,上任两年的两江总督马新贻,结束了每月一次的校场阅射视察,沿着箭道步行回衙署。

前后左右有四个保镖持刀跟随。快走到衙署时,人群中冲出一个人,大喊:“大人,申冤!”说着就把诉讼状呈给马新贻。

马新贻接过诉状查看,保镖们看着眼前这个可怜巴巴的人,也都放松了警惕。就在马新贻低头查看时,此人突然从靴筒中抽出一把匕首,白光一闪就刺进了马新贻的右肋,然后又把匕首在伤口处转了一圈,接着拔出了血淋淋的匕首,马新贻立刻倒在了血泊之中。

面对反应过来要抓人的保镖,刺客却没有逃跑,而是大喊到:“养兵千日,用在一朝,大丈夫一人做事一人当”。说完束手就擒。

这就是号称“满清四大奇案”之首的“刺马案”,被行刺的马新贻伤势严重,第二天就不治身亡,临终前还一再告诫家人,千万不要继续追查凶手。

刺马案迄今为止始终是悬案,它的离奇之处有很多,比如马新贻临终时为什么不允许家人追究他的死?凶手喊的那句话有何用意?马新贻的儿子马毓桢,又知道父亲怎样的秘密呢?

迷雾背后,仍是迷雾……

02 首次审判让慈禧哭笑不得

马新贻1821年出生于山东菏泽,他为人勤勉好学,27岁考中进士,担任合肥知县。因为工作能力出色,一路平步青云,到1868年被任命为两江总督的时候,马新贻才47岁。这个年纪听起来也许很大,但是47岁能坐上总督的位置,那可是多少官员都不敢想的,需要异于常人的才学和能力。

两江总督是封疆大吏,国家的中流砥柱,就这样当街被杀了,慈禧太后下令彻查。

她把担任直隶总督的曾国藩调回了江宁,继续任两江总督,又命令江宁将军魁玉和漕运总督张之万为钦差大臣,前往江宁彻查案情。

连续审了好几个月,他们只问出了刺客名叫张汶祥,他说自己刺杀马新贻,主要有三点原因。

第一是张汶祥的老婆和别人私奔了,他去找马新贻申冤,马新贻不理他,于是他起了杀心。第二是他以前当过海盗,几个兄弟都被马新贻杀了,所以趁机报复。第三是张汶祥私下经营了一个典当行,没有营业许可,马新贻把他的店铺查封了,新仇旧恨加在一起,他就杀了马新贻。

张汶祥的这几个理由,怎么可能轻松混过这几个官场老手?

首先,他老婆和别人私奔了,张汶祥不去杀夺妻之人,为什么要去杀马新贻?其次,张汶祥做海盗和私自经营当铺,都是违法行为,他怎么敢明目张胆地去找马新贻申冤?还有他被捕的时候喊的:“养兵千日,用在一朝”。

他是谁的兵?又是谁在养他?

继续审讯下去,张汶祥不是转移话题,就是沉默不语,态度蛮横无理,主审官员甚至把他的家人抓来,在他面前施用酷刑,他也不为所动。

从10月份审到12月份,慈禧得到了一份粗糙的审案结果,主审官把张汶祥牛头不对马嘴的供词写在了奏折里,把马新贻被杀归咎为张汶祥的个人行为,认定背后无人指使。

奏折结尾赫然写着:尚属可信。

03 追凶之路疑点重重

慈禧勃然大怒,“尚属可信”就是说可能是真的,也可能不是真的,到底是真是假?

慈禧强压怒火,找来了刑部尚书郑敦谨。此人为官清廉又铁面无私,有“郑青天”的美称,慈禧任命67岁的郑敦谨为钦差大臣,赴江宁继续追查刺马案,和他一同审案的,还有两江总督曾国藩。

1870年12月底,江宁正处于新年即将来临的热闹气氛中,刚刚风尘仆仆赶到江宁的郑敦谨却来不及高兴,他立刻组织了对张汶祥的审讯。

在审讯过程中,郑敦谨发现张汶祥并不像奏疏中写的那样“疯癫痴呆,言语颠倒”,相反他非常冷静,不管怎么问就是不说实话。

更让郑敦谨觉得奇怪的是,和他一起审案的曾国藩始终一言不发,之前的主审官张之万也是一问三不知,似乎在有意隐瞒什么,现场陷入了一片尴尬中。

见此情景,马新贻提拔起来的手下孙衣言愤怒的站起来说:“你们为什么都不说话,这个案子一定有背后主谋,我认为应该对刺客用刑。”

郑敦谨稍加思考,否定了孙衣言的建议,让人把张汶祥带了下去。

从孙衣言刚才说出“背后主谋”四个字开始,在座已经有不少人变了脸色,郑敦谨清楚地知道刺马案绝不简单,若是对张汶祥用刑,站在他背后的那个人一定会趁机把他打死,死无对证也正是他们想要的结果。

郑敦谨暂时中止了这次没有结果的审案,准备在江宁明察暗访,看看能不能得到什么有用的信息。

他找到了马新贻的护卫方秉仁,他是当天离马新贻最近的侍卫,亲眼目睹了马新贻遇刺的全过程。说来也很奇怪,负责保卫马新贻的四位保镖,居然都是一些行动迟缓的人,看到总督遇刺了才想起来出手,郑敦谨心里不禁对他们产生了鄙视。

方秉仁告诉郑敦谨,当时他们反应过来的时候,那把钢刀已经全部捅进了马新贻的身体,又迅速地在伤口处转了一圈,血流的满地都是,他听到马新贻喊了一声:“找着了”。

“找着了”是什么意思?马新贻说出这三个字,似乎证明他和张汶祥是认识的,难道他们是旧相识,有什么恩怨吗?

案情扑朔迷离,却并不是完全没有头绪,经验丰富的郑敦谨从方秉仁的叙述中,感受到了张汶祥杀人时的干脆利落,他抽刀的速度可以让保镖来不及反应,又能准确地命中要害,杀人之后镇定自若,这一定是一个训练有素的杀手,一切都是提前安排好的。

郑敦谨可以肯定,张汶祥背后有一个惊天的秘密。

04 民间传言掩盖恐怖真相

可这些还只是刺马案的冰山一角,真相究竟是什么呢?

郑敦谨觉得心烦意乱,索性就在江宁城散心,在此期间他听到了一段戏文:“马新贻,忘了恩,负了义,占人妻,死有余辜。”这段话通过戏文演唱,很快风行江宁。

民间传说咸丰年间,马新贻在安徽围剿太平军,张汶祥和曹二虎正在一次战斗中俘虏了马新贻。不过他们早就想投降清军了,所以恳求马新贻带他们改邪归正,马新贻爽快地答应了,几人还结拜为兄弟。

随着马新贻的官越做越大,他也就不把兄弟放在眼里了,据说马新贻趁着曹二虎外出征战,抢占了他的妻子,又暗中杀害了曹二虎,张汶祥打仗回来知道这个消息,就发誓要杀了马新贻,这才有了江宁府衙门口血腥的一幕。

陈可辛执导的经典电影《投名状》就是根据这个传说改编的。

传言愈演愈烈,民间广传马新贻去世之后,家里有个小妾自杀了,那人就是曹二虎的妻子,更有甚者说马新贻临死前说的“找着了”,就是说自己被张汶祥找到了,他这是罪有应得。

然而风言风语并没有让郑敦谨变得糊涂,他敏锐地察觉到马新贻一死就流言四起,一定是有人故意造谣,为的就是掩盖刺马案的真相。

就在这时马毓桢找到了郑敦谨,他告诉郑敦谨,民间的传言都是造谣,是有人往他死去的父亲身上泼脏水。第一,马新贻早年的确在安徽任职,也与太平军交过手,甚至因为战败被撤过职。

但堂堂的清军将领如果兵败被俘,就算他策反了起义军,朝廷对于他被俘的事情肯定也很在意,不会把两江总督这么高的职位给他。而且马新贻要是有结拜兄弟,马毓桢不可能不知道,可张汶祥这个名字他却是头一次听说。

至于小妾自杀的传闻,马毓桢更是愤怒的说绝无此事,他说父亲只有两个侍妾,而且都已经年过四旬。而那句让人匪夷所思地“找着了”,马毓桢解释因为他们是山东人,所以难免有口音,马新贻说的应该是“扎着了”。

马毓桢还反复对郑敦谨提及,父亲去世之前叮嘱他们不能追凶,否则家人会有危险。在马新贻留下来的遗书中,也没有只言片语提到要追凶的事。

马毓桢很不理解,父亲生性倔强不肯认输,怎么会就这样任由别人杀害自己,还不肯让家人申冤呢?

听了马毓桢的陈述,郑敦谨突然间好像明白了:马新贻的死固然没那么简单,但是几个月以来,他们都把张汶祥作为案情的突破口,而没有好好想一想张汶祥背后究竟是何方神圣?

联想到审案时曾国藩的沉默、漕运总督张之万的避而不谈、马新临终前奇怪的遗言,还有慈禧太后的暴怒,如果不是马新贻对慈禧太后非常重要,她怎么会一再派人彻查此事呢?

看来刺马的背后,是一个无比强大的势力,它让生性好强的马新贻感到畏惧,也让慈禧太后寝食难安。

郑敦谨的脑子里赫然闪现出了两个字:湘军。

05 朝廷的棋子,湘军的眼中钉

1851年,席卷大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一度占领了十八个省的土地,清朝的八旗军临阵脱逃,被太平军打得抱头鼠窜。

此时时任礼部右侍郎的曾国藩,从老家湖南长沙号召了一批农民和知识分子,组成了汉人地主武装组织——湘军。湘军作战勇猛,短短几年就达到了30多万人,1864年彻底打败了太平军。

作为平定太平天国的功臣,曾国藩在战后被封为一等毅勇侯,以两江总督身份坐镇江宁,江南从此成了湘军的地盘。

湘军官官相护,自行任命地方官员和军队将领,几乎垄断了江南所有的重要官位。虽然曾国藩深谙“兔死狗烹”的道理,下令裁撤湘军,但是湘军的大小头目仍然占据江南,成为朝廷的心腹大患。

湘军一家独大,慈禧太后轻易不敢动他们,但是要忍气吞声她也不甘心,于是在1868年,慈禧太后调任曾国藩为直隶总督,由马新贻接替两江总督。

直隶总督比两江总督权力要大,却是在北京和天津一带任职,慈禧太后明升暗降,这是想让曾国藩离开他的老根据地,来到京城可以方便朝廷监视。

选定马新贻继任两江总督,慈禧也是经过了深思熟虑,马新贻书生出身,颇有几分傲气,他既不依附曾国藩的湘军,也不依附李鸿章的淮军,是个中立派。

慈禧认为派这样的人过去可以牵制湘军,要知道读书人有时候做事是不顾情面的。

果不其然马新贻到了江宁以后,就推行“减赋运动”,不允许湘军随意搜刮民脂民膏,同时缩减湘军的粮饷,裁撤无用之人,一系列举措激发了湘军的怒火。

据说马新贻刚上任的时候,就收到了一封信,信上只画了一匹死马,这用意再明显不过了,就是警告马新贻千万别触动湘军的利益。

可马新贻也许早就做好了必死的准备,从来没有理会过湘军的威胁,那么敢刺杀朝廷的封疆大吏,是谁有这么大的胆子呢?头号嫌疑人自然是湘军首领曾国藩和他的心腹爱将丁日昌。

在马新贻遇刺的几天之前,江苏巡抚丁日昌接到一封密信,急匆匆地去往天津与曾国藩会面,而在马新贻遇刺的当天,两个人又密谈了整整一天, 谈话内容令人疑窦丛生。

马新贻去世后,朝廷让曾国藩补任两江总督之位,可曾国藩一直拖了4个多月才动身前往江宁,到了江宁之后对案情不闻不问,整日闭门不出,只是给马新贻写了一副挽联。

曾国藩与丁日昌之前的秘密会谈,很有可能是在商量刺马之后如何收场,而他4个多月后才前往江宁,也许就是在给湘军留出时间清洗罪证,等他到任后什么证据都没有了,张汶祥更是打死不认账,自然审不出任何结果。

郑敦谨经过调查,却认为这件事不会是曾国藩和丁日昌干的。

因为马新贻遇刺的时候,曾国藩正深陷“天津教案”的泥潭中无法自拔。当时天津有几百个小孩失踪了,民间传闻是外国传教士拐走了孩子,用他们的心肝脾肺入药,一时间群情激奋,天津民众围攻教堂,打死了二十多名传教士。

外国政府不肯罢休,他们在渤海和天津沿线驻扎重兵,声称清政府如果不给个交代,他们就从大沽口一带登陆。清政府无奈之下只好让曾国藩出面处理,同时秘密交代丁日昌协助处理,所以丁日昌收到的那封信,其实是朝廷的密旨,他和曾国藩的交谈内容也都是如何处理天津教案。

曾国藩列举了五条为天津民众辩护的理由,可朝廷为了讨好列强,把这五条内容都删除了,剩下的几条都是曾国藩在为外国人辩护。消息传出,大家都痛骂曾国藩是卖国贼,曾国藩那段时间也是右眼失明,肝病发作,气怒交加,都准备好了棺材,他哪里有心思去策划杀马新贻?况且他和马新贻并无交集,更遑论有恩怨了。

既然不是曾国藩和丁日昌,难道是其他湘军将领吗?正在郑敦谨意乱神迷的时候,马新贻的手下江宁营务处总管袁保庆到访,他并没有直接提起马新贻遇刺的事情,而是和郑敦谨谈起了天津教案爆发后朝廷的举动。

原来惨案爆发之后,英美俄等七国军舰集结天津,朝廷认为除了在天津布防之外,也应该在京畿和海口布防,以防万一。慈禧太后认为要保卫上海和江苏的布防,首先就要整顿长江水师,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加两地的布防,另一方面还能趁机从湘军手中夺回长江的控制权,所以她让马新贻以布防的名义整顿长江水师。

长江水师是曾国藩的立身之本,虽然整顿长江水师威胁不到曾国藩,但是却得罪了七省水师提督黄翼升。

黄翼升是曾国藩一手提拔起来的,长江江面上的船只税收,甚至是货物走私,都要经过黄翼升的手,其中的利润可想而知。

马新贻奉命整顿长江水师,无疑又动了湘军的利益,袁保庆意在提醒郑敦谨,马新贻被杀就是一个巨大的政治阴谋。他为官多年从未树敌,唯有任两江总督之后始终奉命牵制湘军,引发了湘军的怒火,所以要杀他的只有湘军,背后主谋即便不是曾国藩,也一定是湘军中人。

06 背负绝密任务,彻底触动湘军利益

郑敦谨豁然开朗,马新贻被杀就是因为他在不断触动湘军的利益,而马新贻背后的背后是朝廷,也就是说马新贻始终代表朝廷,和湘军斗智斗勇。

可朝廷明知道湘军的厉害,为什么还要把没有军事力量的马新贻送入龙潭虎穴,难道仅仅就是为了压制湘军吗?

而马新贻就算对湘军有威胁,他一个人恐怕也撼动不了整个湘军,湘军中人至于损失了一点利益,就敢去刺杀封疆大吏吗?

没过几天,江宁将军魁玉登门求见,他直接告诉了郑敦谨一个惊天的秘密:马新贻遇刺身亡后,朝廷连发四道上谕,其中三道是公开的,只有最后一道是发给安徽巡抚英翰的密旨。密旨中要求英汉务必加强长江防御和地方治安,预防湘军兵变。

马新贻一死,朝廷居然就能想到湘军会兵变,可见马新贻身上除了背负着牵制湘军的命令之外,还有一个朝廷交给他的绝密任务,这个任务是足以引起两江兵变的。郑敦谨坐立不安,他立刻去找马毓桢,严肃地对他说:“你一定还有什么没告诉我,你父亲的死如果不追究,你们马家就会受制于人,如何抬得起头?”

沉默良久,马毓桢终于袒露了一个巨大的秘密:两年前,还是闽浙总督的马新贻和儿子奉诏入宫,因为慈禧太后命令马新贻单独面圣,所以马毓桢一直在宫外等父亲出来。过了好几个时辰,马新贻终于出来了,只见他面色苍白,满头大汗,双手也不停地颤抖着。

两个月后,马新贻接到了任两江总督的消息,升官是大喜事,可马新贻似乎一点也不高兴。在上次入宫觐见时,他特意向慈禧告假几天,去了山东菏泽老家祭祖,令人诧异的是,当时正值壮年的马新贻居然在祖宗牌位前立下遗嘱:“此去江宁,恐有去无回,我如果死在江宁,你们一定要忍气吞声,切记不可以向朝廷追问凶手。”

在马毓桢反复地追问下,马新贻终于告诉了他实情:太平天国有个“圣库制度”,就是所有人都要把自己的财产上交圣库,太平天国存在了十几年,据说财富达到了1800多万两白银,可清朝国库才只有20多万两白银。

慈禧太后很惦记这笔钱,在湘军攻克太平天国之后,她就让曾国藩去追查圣库财产。

可曾国藩却在奏折中说,他和弟弟曾国荃攻破天京的时候,洪秀全的天王府着了大火,圣库应该是被烧毁了,慈禧说既然烧了也就算了。

然而没过多久她就听说曾国藩兄弟俩当时得到了金银财宝无数,曾国荃用几十条船把这些东西运回了湖南老家。还在湖南大兴土木,在双峰修建了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的“大夫第庄园”,据说有“九进十八出”,130多个房间。

慈禧认为传言自有出处,湘军肯定吞了圣库财产,她咽不下这口气,所以派马新贻秘密追查圣库下落。如果马新贻真的查出了圣库的下落,慈禧就有理由狠狠地打击湘军,也能压下曾国藩的威风,从此把权力收归中央。

马新贻就这样背负着绝密任务,被慈禧扔到了湘军的龙潭虎穴里,他要追查圣库下落,又要以“减税、压缩粮饷、整顿长江水师”的名义不断压制湘军,他触动了湘军各方面的利益,圣库更是湘军不能公开的秘密,所以他怎么可能活下来呢?

他临终前叮嘱家人不要追查他的死因,也是想一切到他死为止,不能让家人受牵连。

再看马新贻死后,朝廷不仅在预防湘军兵变,还立刻让曾国藩继任两江总督,为的就是知道自己的计划失败了,湘军不能再动了,所以请湘军的领袖回去处理后事,言外之意就是要稳定两江,也告诉曾国藩,朝廷以后再也不会对湘军下手了。

这样说来,慈禧太后早就知道马新贻有去无回,也知道他必然会死在湘军手里,为什么还要彻查此案呢?

原因很简单,不过是做戏罢了,请出铁面无私的郑敦谨,就是想借用他的名声来结案:郑敦谨都审不明白的案子,就只能不了了之了。

郑敦谨彻底明白了,这个案子从头到尾他都被蒙在鼓里,朝廷压根就是把他当个摆设,根本不想让他查明白真相。如果他把真相说出去,就彻底暴露了慈禧太后和曾国藩的矛盾,必然引发朝野震惊,自己一家人的性命也都保不住了。

在最后一次审讯中,之前沉默不语的曾国藩只是说了一句:“应该仍旧按照魁玉将军和张之万的原奏结案”。

郑敦谨没有再说什么,他知道曾国藩一定知道是湘军中人杀了马新贻,之前延迟4个月上任、江宁城中“马新贻渔色忘友”的传言,都是曾国藩在为湘军拖延时间清洗罪证,并且在处理罪证之后还往马新贻身上泼脏水,让他死不瞑目。最终送到慈禧太后手上的,还是那份“尚属可信”的首次审判结果。

慈禧最终默认了这个荒唐的结局。也许是对马新贻感到愧疚,朝廷不仅厚葬了他,追封其为太子太保,为其树碑立传,还封妻荫子,极尽补偿之能事。

而这个案件最终被杀的人,只有张汶祥一人,这个极有可能是湘军养的兵,被湘军首领曾国藩监斩,残忍的凌迟处死,死后将其心肝摆放在马新贻灵前,以告慰马新贻在天之灵。

郑敦谨则因为无法说出真相,从此闭关隐居,再不踏入京城半步,他只对人们留下了八个字:“外惭清议,内疚神明”。说自己在外对不起老百姓议论纷纷,在内对不起自己的心,愧对马新贻的在天之灵。郑敦谨在无比纠结中了却余生。

伴随着马新贻一起死亡的,还有江河日下的清王朝。这个朝廷以马新贻的命做赌注,意欲和强大的湘军一较高下,最后还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不仅马新贻无辜惨死,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朝廷,此后也再不敢轻易触及湘军利益,重地方、轻中央的政治局面由此形成,近代军阀割据的源头也由此开始。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