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闯王李自成都被视为伟大的反抗者。他反抗暴政、铲除贪官土豪劣绅、均田免粮,因此在民众中有“杀牛羊,备酒浆,闯王来了不纳粮”的说法。到了解放后,姚雪垠的小说《李自成》,更让闯王的名号家喻户晓。
但到了如今,一些网络群体不知出于何种目的,竟将大英雄李自成污蔑成大流寇、杀人狂甚至是华夏的罪人,实在无法让人理解。而某些人更是处心积虑地挖出野史,将李自成打扮成一个“食人魔”。
根据野史《鹿樵纪闻》记载,李自成率军攻克洛阳后,俘虏了万历皇帝的爱子——福王朱常洵,并将他残忍地煮而食之。现将原文摘录如下: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福王及世子由崧缒城走,王以体肥, 不能远走, 贼得而杀之, 称其肉, 重三百六十余斤, 育分股割, 与鹿肉同烹, 群贼肪食, 名曰: `福鹿宴’”。
简而言之就是,洛阳即将被攻破时,福王和儿子朱由崧从城中出逃。结果福王体重太大,跑不远,结果被起义军所擒。其后,李自成杀了福王,并将他的360斤肥肉与鹿肉同煮,起义军分而食之,并将之命名为“福鹿宴”。
这段记述流毒很广,演变成许多个版本。有人说,李自成将福王的毛发剃光,然后放在一口大锅里活煮;还有人说,李自成在煮死福王时,还将其痛骂了一顿……不一而足。然而根据正史——清人编写的《明史》记载,福王的死状并没有大众想象中那么惨。
根据福王本传记载:“
“明年( 崇祯十四年) 正月,…… (福王)遂遇害……两承奉伏尸哭, 贼摔之去。承奉呼一曰:王死某不愿生, 乞一棺收王骨, 齑粉无所恨, 。贼义而许之。桐棺一寸, 载以断车… … ”
从这段记载来看,福王死时,尸体应尚存,并未被分食,否则又如何会被他的奴仆所收敛?然而,这段记载只是孤证,很难证明其真实性。
但到了1986年4月,河南孟津县文管委却在民间征集到一方圹志。所谓圹志,就是墓志铭,而这个圹志的主人,正是福王朱常洵。这方圹志字数不多,但却填补了历史的空白,补充了很多细节。
首先,圹志表示,福王死时非常“壮烈”,乃是“挺身抗节”,”指贼大骂”,于崇祯十四年正月二十一日“遂死难焉”。其后,圹志又叙述了福王尸体的去向:
“ 祭葬从优, 一切丧礼视诸藩倍……以崇祯十六年正月初八日, 葬邙山之原”
从圹志的记载来看,福王的尸体显然还存在,并没有葬身于“贼腹”之中,而是葬在了邙山之原。志文与史书相互对照,可印证“福鹿宴”之说为攻击起义军的无稽之谈。
当然,现代网络发明家对李自成的攻击还不止于此,有人说李自成是流贼,到处烧杀抢掠,让中原沦为战火。然而实际上,李自成只是因暴政迫害而活不下去的陕北百姓;而且他也不怎么“流”,他一直追求建立稳固的根据地,这与罗汝才、张献忠等到处烧杀的流贼形成鲜明的对比。
崇祯十五年后,李自成终于如愿以偿地建立了根据地,他严肃军纪,不准士兵掠夺百姓,主要以屯田解决军饷。同时他还派兵四处捕捉为富不仁的富户、贪官污吏以及类似于福王那样的明朝藩王,夺取他们的家产补充军用。反观明朝官军,他们才是掠夺百姓的暴徒,根据《石匮书后集》记载:
“贼令严明,将吏无敢侵略。明季以来,师无纪律,所过镇集,纵兵抢掠,号曰‘打粮’,井里为墟。而有司供给军需,督逋赋甚急,敲朴煎熬,民不堪命。至是陷贼,反得安舒,为之歌曰:‘杀牛羊,备酒桨,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由是远近欣附,不复目以为贼。”
简单来说就是,明朝官军纪律败坏,以“打粮”为名,四处掠夺百姓。百姓在“贼(李自成)”的治下,反而“安舒”,人心向背可想而知。1644年,李自成从陕西进军北京,路上几乎没有遭遇任何抵抗,崇祯皇帝众叛亲离,最终自杀。在那时,甚至连官僚们也放弃了明朝,纷纷“附贼”。如少詹事项煜所说:“大丈夫名节既不全,当立盖世功名如管仲、魏征可也”。
至于骂李自成是民族罪人的,那就更可笑了。明朝灭亡时,皇太极曾派人联系李自成,希望大顺和大清里应外合,攻灭大明,但却被李自成严词拒绝。相反,李自成还多次致书于崇祯,希望他招安自己,而他将率本部兵马,为国驱逐“辽东胡骑”。说白了,就是满洲人的后金政权。
李自成在灭亡明朝后,被八旗军大败于山海关前,节节败退,最终死于九宫山。而他的余部与南明联合,坚持抗清长达20多年。他们前半生反抗暴政,后半生对抗异族南下,可以说无愧于心。
反观明朝官军,比如吴三桂的关宁军,他们成了满洲人南下的急先锋,屠戮无数百姓。而作为清军主力的绿营,本就是旧明朝的军队。而明朝的官僚更是不用说了,多尔衮进京后,他们更是跪迎清军,争先恐后地向新主子效力。
看到这里,读者们可以评论一下,李自成和明朝官僚贵族们,谁才是民族罪人呢?
早在上世纪,明史大学者顾诚就已为李自成澄清冤屈。而现代某些历史发明家,却处心积虑地抹黑李自成,真不知是何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