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帝,也被称为明世宗,他是继明成祖之后又一位以旁系入驻中枢的明朝皇帝,当然,和明成祖朱棣是抢自己侄子的暴力手段不同,明世宗是因为自己的堂兄明武宗去世,膝下无子,而且明武宗也是孝宗皇帝的独子。所以由太后和众臣做主,选择旁系出身,也是成化帝四子兴献王的次子朱厚熜作为皇位继承人。
这个选择是没有什么大问题的,因为按照朱元璋的《皇明祖训》,皇帝去世,假如没有子嗣,按照兄终弟及的继承顺序,比如崇祯皇帝就是天启皇帝去世,没有子嗣,按照这个规矩继承的。
而当时明武宗没儿子,关系最近的堂弟就是朱厚熜,其实就算按照血脉远近来说,也是朱厚熜优先,因为成化帝之前三个皇子,前两个年幼就去世了,孝宗是第三子,独生子是武宗朱厚照,现在朱厚照死了,孝宗一脉就没有继承人了,血脉最近的是成化帝的第四子兴献王,而兴献王的长子也早早去世了,所以朱厚熜不单纯是朱厚照的堂弟,伦理上除了太后,也是和朱厚照血脉最近的亲人,他继承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相关资料图)
按理说,朱厚熜以旁系入驻中枢,对于拥立他的太后和群臣应该态度好一些,可实际上呢,嘉靖帝刚到北京,就因为父亲的尊号问题和杨廷和等大臣发生冲突,最终导致了著名的大礼议事件,借此嘉靖帝清洗了一批孝宗武宗时代的老臣,确立了自己的嘉靖臣子班底,在位期间虽然后期沉迷于修道,但是乾纲独断,对于权力牢牢把握,即便是所谓权臣严嵩也只是迎合上意罢了。
那么嘉靖帝真的是无所不能,比之前几位都强势得多的皇帝吗?其实不然。
嘉靖帝虽然因为大礼议和杨廷和等老臣闹翻,并且清洗了他们,而且之后重用张璁方献夫等人,日后的首辅夏言严嵩等人虽然都号称权臣,却在嘉靖手中一个被处死,一个被放逐,可见嘉靖如何紧紧的把权力掌握在手中了。
真相果真如此吗?其实也未必,其实嘉靖帝真正的权势并不如成化帝和正德帝,大概也就是比孝宗稍好罢了。
我们看一个皇帝的权力,并不能单纯看皇帝的权术手腕,而要看他掌握着什么样的资源,能对朝廷进行如何的权力平衡。
举例来说,在成化帝的时候,虽然对成化帝的评价一般,可是成化帝手中的资源很多,那时勋贵还没完全成为吉祥物,太监势力还得到成化帝支持,成化帝还特意启用了新勋贵,加上文臣成为三足鼎立之势,形成稳定的权力结构,虽然文官有所不满,但是那时国力和世风都比较好。
明孝宗时代独尊文臣,虽然皇帝风评很好,但权力实际上已经失衡,到了明武宗的时候,为了平衡,前期任用太监,后期任用武官,都是为了重新拉回平衡,这点武宗做得还是不错的,嘉靖帝自己都评价,武宗时期边疆安宁。虽然表面上看明武宗时期太监横行,实际上更像是文臣对自己被制衡的不满,尤其是武宗一死,杨廷和就清洗武臣,完成文臣的一统江山。
到了嘉靖帝时代,表面上看他手握大权,予取予求,以旁系藩王入驻中枢,却压制老臣,是一个强势皇帝。但实际上呢,嘉靖帝更多的是运用权术,但并没有触及文官统治的底线。
比如说,嘉靖帝借大礼议打击了孝宗和武宗时代的老臣,但他依赖的不是勋贵,不是太监这些势力,而依然是文臣,只是他选择文臣集团中支持他的一批人罢了。
终其嘉靖帝一生,他没有挑战过文臣集团独霸朝堂这个体系,甚至刻意压制太监集团,甚至连外戚这个可以用来作为制衡的棋子,也因为文官们的进谏限制了。嘉靖帝虽然迷信道术,却不让道士干涉朝政,虽然牢牢控制锦衣卫,奶兄弟陆炳更是掌控锦衣卫多年,深得嘉靖帝信任,但也没有作为制衡文臣的棋子,反而在文臣中得到好评。
嘉靖帝长期以来就是默认文臣独大的局面,甚至在他的手上完善了科举和内阁制度,比如严嵩开始的内阁首辅权臣之路,虽然有嘉靖帝沉迷于道术的关系,但在之前内阁首辅是没有如此大的权力的,而之后就成为惯例,到了万历有了张居正这样的权臣。
文臣独尊是不是好事呢?对于文臣或者读书人来说或许是,但是对于权力制衡只怕未必,比如说公认在嘉靖之前,明朝士人的作风就是朴实刚健,讲究实务,之后就是喜欢浮夸虚谈,党同伐异。
之前都认为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但现在看,士人作风的变化更有可能是因为此时文官独大,士人也开始懒散了,而且内卷的厉害,因为没有外敌,就开始党同伐异,这一切就是从嘉靖开始的。
而这更像是嘉靖对文官的妥协,我不搞太监勋贵外戚这些人来制衡你们,同样的,你们也要对我妥协,要支持我的做法,换成正德的话,就是,你们文臣不听话,我就提拔太监,太监不行就换武臣,哪里有那么多交换。
当然,这也是无奈之举,嘉靖毕竟是外系藩王入主,在北京根基有限,此时中枢因为杨廷和等人的清洗,太监和武臣这些能和文臣对抗的势力早就一扫而光,根本没有可用的人手,加上明武宗死的蹊跷,嘉靖帝这么年轻,能借着大礼议和文臣对抗已经极为不容易了。所以他只能借用文臣中的内部矛盾,玩弄权术,分化文臣,但是做不到像正德和成化那样培育势力制衡文臣了。
比如有一个很有趣的例子,大礼议时期,太监和勋贵基本上都站在皇帝这边,比如仇鸾就是此时支持嘉靖得到皇帝重用的,但实际上没有用处,嘉靖帝能在大礼议中获取胜利的两个关键,一个是杨廷和致仕,一个就是有张璁桂萼等人的支持,也就是说谁能拉拢到文臣,谁就能获胜,太监勋贵武将的支持没有意义。(当然,因为皇权的依附性,太监勋贵们基本上是天然支持皇帝的。)
嘉靖一开始因为大礼议事件,还要和杨廷和服软,但是在得到张璁等人支持后,就一路顺利,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在这件事上嘉靖帝看清了文臣的实力,其他势力已经沦为附庸。所以在之后他主要是针对文臣势力的内部进行制衡,而放弃了扶持其他势力与文臣对抗,虽然信用仇鸾等人,但都不是什么独立势力。
所以别看嘉靖朝权力斗争得厉害,其实都是文臣内部的斗争,尤其是内阁首辅之争,像之前太监勋贵如张辅王振刘瑾这样和文臣两个势力的斗争已经不存在了,嘉靖帝想培植其他势力,一方面是无人可用,另一方面也是无法抗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