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沧桑历史,我们不能忘却那些义无反顾加入革命队伍、奋勇杀敌、保家卫国的老兵们。


【资料图】

他们有的有幸被历史铭记,成为一代代人心中的精神标杆,而更多的人却是历史长河中的无名英雄,用自己的青春、血汗铸成保家卫国的铁血忠魂,默默地为迎接胜利铺就一条坚实之路。

老兵李志宽就是这样一位抗战史上的“无名英雄”。

18岁参军

来到马营乡马营村抗战老兵李志宽的家中,老人非常热情地接待了我们。李志宽老人今年已是96岁高龄了,听力欠佳、腿脚不便,但当年从军练就的精气神还铭刻在骨血中,近百岁高龄依然声音洪亮、谈到抗战的烽火岁月,李志宽老人很容易激动。他于1942年在独石口王家窑报名参军,那时只有18岁。由于连年战争,民不聊生,他和村里人都是主动报名参军,那次一起入伍的有同乡5个人,他担任骑兵通讯员。

抗战老兵李志宽:(周围)三十里地那个黄沙和水,那个队伍呦,山头上,满了,人比蚂蚁都多,都是咱们的部队。

由于时间久远,岁月更迭,李志宽老人片段化、碎片化的回忆,很多都已经难以复原了,相信这些都是众多战役中在他脑海里刻下的最深刻的记忆。时至今日,我们只能从他的记忆中窥见一点当年的烽火岁月。

重诉平北骑兵历史

据老人讲七分区骑兵队是自己当年服役的部队。我们联系了对平北骑兵有着系统研究的赤城县老促会副会长张进中,重新理顺了平北骑兵的这段历史。

组建骑兵

1941年5月,在今赤城县雕鹗镇石头堡村组建骑兵连。当年冬,组建平北骑兵大队,辖2个骑兵连。

1942年2月骑兵大队编入40团。

1944年10月骑兵大队脱离40团建制,升编为赤源支队,辖2个骑兵连、1个步兵连和1支游击队。

1945年5月改编为察北支队,7月改称察蒙支队,辖5个骑兵连、3个步兵连。

晋冀察军区第19军分区(察北)成立

1945年9月,晋冀察军区第19军分区(察北)成立,以察蒙支队为基础组建骑兵第1、2、3团。11月,19军分区划归察哈尔军区。

1946年4月,改察哈尔军区第七军分区,简称七分区。

1946年底,冀热察军区成立,七分区改称察北军分区,人们习惯上仍称为七分区。采访时,李志宽老人一直说,自己是七分区的骑兵。

1941年冬

骑兵大队组建后,由于海陀山区山高谷深,不适宜骑兵活动,遂调往北部的龙崇赤地区。从此,在艰苦的抗战岁月中,骑兵大队一直扎根于马营一带,转战于沿坝和坝上草原。除马营、羊坊等敌人据点外,周边的山村就成了骑兵战士们的家。每次外出征战后,都要回到这里修整,准备再次出击;每遇战斗负伤,都要回到这里修养,伤愈后再次上马杀敌。在马营一带,几乎每个村都有青年到骑兵大队参军。

从李志宽老人入伍时间分析,当时正是平北骑兵大队成立之初。时任大队长李忠志,副大队长吴广义,政委刘德彪,副政委贺志诚,特派员安天喜。

在抗战期间平北骑兵一直顽强地战斗在赤城-沽源-宝昌一线。李志宽老人所在的部队先后参加了解放多伦、解放宝昌、解放张家口、解放沽源等多次战役,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那场解放喇嘛庙的战斗。

抗战老兵李志宽:各式各样的马队、部队,武器可足了,都是咱们的,准备七天七夜往山里打,没有打听好,正式的(部队)走了,就剩下杂碎(部队)了,也就打过了。正式解放那个营里没城墙,没拦的,方圆没有草,都是沙子,就在那里我们趴着打。给养准备得特别足,打了两天就把它解放了。完了我们以后又上草滩又赶了一回(马),连夜上去三天赶了一群马,有一二百匹,赶到咱们这个黑河片,咱们又重新装备起来。

抗战结束后,李志宽老人就复员回到了故乡赤城。1949年,经过整合改编,察北三个骑兵团整编为骑兵第三师,光荣地参加了开国大典阅兵式。从后来的资料记述中,我们陆续了解到郑义、刘万海、孔学周、陈珠,孔学周、陈珠等赤城籍骑兵都参加了开国大典。其中,孔学周、刘万海、陈珠都清晰记录了参加开国大典的盛况。

退伍不褪色

李志宽老人退伍后,先后担任过马营村党支部书记、村生产队队长,继续为国家的生产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李志宽老人并不常与旁人提起自己的军旅岁月,在老人看来,国家有难,有志青年保家卫国走上战场是应尽之责,并不是值得自我夸耀的事情。就像很多烽火年代的无名英雄那样,他们的事迹由于种种原因被遗落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但留在他们身上坚毅、正直、勇敢的精神依旧是闪亮的军功章,见证着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教育着子孙儿女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李志宽老人的儿子李胜说,父亲经常教导儿女要为国分忧,听党话、跟党走。

李志宽儿子李胜

从小在父亲的影响下,听党的话,热爱祖国,为国家分忧。父亲一生正直做人,从不给政府添麻烦。他身上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的作风一直影响着我们以及下一代。近几年父亲年岁大了,行动不便,他年轻时当兵那会没少受了苦,我们做儿女的叫他享几年福,好好照顾他。

记者:张鑫巍 范云柯

指导:张进中 来源:赤城融媒

推荐内容